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在哲学思想上受康德二元论的影响,把世界分割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基于这种世界观,其把教育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现象世界,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一部分属于实体世界,包括世界观教育与美育。对于这五育,他认为是缺一不可的。“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也”。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一方面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另一方面又是养成完全人格所必需,主张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实利主义教育,也就是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物有科学态度。
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认为德育就是完整人格之本,德育内容要以自由、平等、亲爱为主,体现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
美育即“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进行美育的课程可采用多种形式。蔡元培认为美育有特殊意义,其是引导人由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的桥梁。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认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世界观教育即是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精神境界。但他认为世界观教育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说不出具体的方法和内容来,只能潜移默化的改变。
五育的关系即军国民教育是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是智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德育,美感教育可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是德智体教育的三者结合,五者作用不同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是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但是,他提出的教育方针的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在具体解释各种教育,如德育、美育不免会掺杂某些唯心主义的色彩。
2. 结合实例说明和评价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教育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条件。了解学生集体状况是在了解学生个人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
(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一般来说,教师要注意教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态度;还要加强学习纪律教育,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组织班会活动。班会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多样化、有计划,班会的内容还要能吸引学生,调动全班同学的兴趣。
(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志趣、才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非常有用,但是也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校制度和纪律,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
(5)组织学生的劳动。班主任在劳动前要做好劳动准备、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教育工作。劳动过后,要进行总结工作,展示班级学生的劳动成果。
(6)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班主任应该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这是一个教师与家长互相协助、互相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7)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班级工作力量是由多方面教育力量构成的教育整体,除学校领导外,任课教师、少先队组织、学生家长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只有协调并发挥好这些力量,才能保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教育要求的统一性,教育活动的协调性。
(8)评定学生操行。学生操行评定是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提高和表现的基础状况,是对学生实行教育的重要方法,是德育考核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9)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总结,是班级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班主任工作达到预定目的的重要保证。
3. 结合实例说明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作用是指在学习活动的开始、进行和完成的全过程中,与学习动机有关的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学习效果对学习动机、学习活动的反馈作用。动机对学生的学习与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
①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具有某种动机的个体经常自己设定某种目标,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这些目标。
②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动机决定了个体在某一活动中所投入的努力、热情的多少。动机越强,努力越大,热情越高。
③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研究表明,动机决定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并坚持下去。
④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动机影响着加工何种信息以及怎样加工信息。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而注意在获取信息以进入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起着关键作用。
⑤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动机越强,则获得好成绩时的自豪感(自我强化)越强,而获得不良成绩时的受挫感或厌恶感越强。
⑥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这是上述各种作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适当的学习动机最终将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提高学习能力。
4. 评述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根据赫尔巴特的主张,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可以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教学过程。他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他认为,兴趣活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状态主要有两种:专心和审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
(1)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时,把教材分为若干部分,提示给学生,以便学生掌握和领悟。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其兴趣阶段是注意,教师适合用叙述的方法传授知识。
(2)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专心”。其兴趣阶段发展到“期待”新的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交流,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办法。
(3)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教师要运用综合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
(4)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其兴趣点在于进行学习行动,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对知识的运用。
他的教学形式阶段论是在严格按照心理学过程规律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意义上讲,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的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但也因机械化倾向遭到人们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