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三、填空题1. 在教育史上,______最早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 根据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并为两大类:注入式和______。
5. 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型、______、民主型三种类型。
6.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______。
7. “只见树木,不见树林”是思维缺乏______的表现。
8. “南水北调”体现了人类心理的______特点。
10.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9分,共18分)1. 城市学生杜某,大学毕业后通过招教考试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认真备课、反复试讲后,他心情忐忑地走上讲台,刚做完自我介绍,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说道:“老师,我们条件不好,学习基础又差,你会喜欢我们吗?”杜老师没有回答,微笑地看着他问:“你会不会嫌弃自己的家人?”男生马上回答:“当然不会,一家人怎么会嫌弃呢?”杜老师转向全班同学郑重地说:“我既然成了同学们的老师,大家就成了一家人,我当然不会嫌弃你们了。同学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却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我们农村孩子朴实、能吃苦,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都会成为优秀学生的。老师喜欢你们,看好你们!”这一开场很快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对该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评价。
杜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要求。
(1)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是教师处理其与教育事业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不得敷衍塞责。案例中的杜老师“认真备课、反复试讲”,才“心情忐忑地走上讲台”,说明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十分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他回答学生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了爱岗敬业。
(2)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应遵守的原则要求。这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案例中杜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他郑重的态度和真诚的回答都表现出了他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我既然成了同学们的老师,大家就成了一家人……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都会成为优秀学生的。老师喜欢你们,看好你们!”这些话语无不透露着杜老师对学生们的关爱,同时又蕴含着对学生们的要求和期望,这些正是严慈相济的生动体现。
(3)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和天职,是教师在处理其与职业劳动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育人”是教师职业劳动的本质,通过“教书”的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师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案例中杜老师针对自认为“条件不好,学习基础又差”的学生,先用对家人的感情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一片赤诚,接着又夸奖他们“朴实、能吃苦”来打消学生们的自卑心理,最后还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这“很快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显然杜老师的一番话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信,使他们有了信心,学生迈出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步,杜老师也就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2. 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某中学的班主任张老师非常重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此,他为本班学生开设了关于学习方法的讲座。从理论上讲授各种学习方法,并对讲座内容进行书面考试。一个学期结束后,该班学生能够背诵出各种学习方法的内容,但学生们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并没有提高。
请运用学习心理的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1)张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但是没有达到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把握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2)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主体性原则,指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应该发挥和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张老师只是开设了关于学习方法的讲座,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各种学习方法,而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②内化性原则,指学生能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张老师仅仅是教授各种学习方法,而没有给学生练习时间,因此学生不能够将其讲解的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③特定性原则,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张老师没有对学习方法进行深入了解,因而没有强调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④生成性原则,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重新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张老师在讲解学习方法之后,仅仅是对讲座内容进行书面考试,并没有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因而才会导致学生的成绩没有变化的结果。⑤有效监控原则,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及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张老师没有专门针对监控学习策略的训练,因此学生缺乏监控、反思自己学习策略的能力。⑥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和自信程度,它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张老师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些使他们能感觉到策略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能力的机会。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 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1)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
(2)学生个性特长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
(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
2. 结合实际论述在品德培养中教师如何避免奖励与惩罚所产生的负面心理效应。
(1)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给予奖励时,应注意:①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一般来讲,应奖励诸如爱护公物、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一些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奖励一些概括性的行为。②应选择恰当的奖励物。同一奖励物的效用可能因人而异,应考虑个体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有效的奖励物。③应强调内部奖励。外部的物质奖励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出道德行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欣慰感,以此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
(2)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能接受,口服心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