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 二、填空题1.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______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
2.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______》,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3.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学方法方面倡导______。
4.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__和归属。
5.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______的反映。
6.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属于______技能。
三、判断题1.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学生在教学楼进行教学活动和晚自习时,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同时安排人员巡查,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
对 错
A
[解析]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学生在教学楼进行教学活动和晚自习时,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同时安排人员巡查,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
2.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表现为教育机智。
对 错
B
[解析]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上。
3.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 错
A
[解析]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 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往往会通过有意识记而被个体“潜移默化”地接受。
对 错
B
[解析] 因为无意识记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礼会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往往会通过无意识记而被个体“潜移默化”地接受。
5. 在规定的时间内,被试所列出发散项目的范围越大,维度越多,说明他的变通性越强。
对 错
A
[解析] 在规定的时间内,被试所列出发散项目范围越大,维度越多,说明他的变通性越强。
四、案例简答题(共44分)1. 甜甜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她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动不动就哭,经常流鼻涕,王老师比较讨厌这个孩子,经常不让她参加班里组织的各种活动。甜甜的妈妈知道情况后来找她交流意见,王老师却毫不客气地说:“你的孩子真的很笨,我实在找不到她身上的优点。”甜甜妈妈听后很伤心,就去找园长要求给孩子调班。
问题: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王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材料中王老师的做法没有履行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首先,王老师没有关爱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材料中的王老师,没有对甜甜做到一视同仁,因为甜甜的一些不足完全否定了她的各方面,不让甜甜参加活动,没有体现对甜甜的尊重和爱。其次,王老师没有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要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尊重家长。材料中的王老师用“很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甜甜,显然不符合教师应有的语言规范,同时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态度也并不友善,没有体现对家长的尊重。
2. 李老师是某小学二年级三班的体育老师,在一次上课时,李老师的手机响了,她让学生自由活动,自己去一边接电话。该班学生小博在玩单杠的时候,他的同学小方恶作剧地从后面推了他一下,致使小博从单杠上掉了下来,摔伤了头部,在医院治疗一个多月才得以恢复。
问题:请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上述材料中由小博所在学校承担相应责任,学校可以向体育老师李老师追偿。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七条,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四款,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从而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材料中,李老师在上课期间接听电话,造成学生受伤,符合此条款情况,因此其所在学校及其个人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3. 在一个经典实验中,研究者将3—6岁的儿童分成三组,先让他们观看一组成年男子对充气玩偶进行攻击,如大声吼叫或拳打脚踢。然后,让第一组儿童看到成年男子攻击玩偶后受到另一成人的表扬和奖励;让第二组儿童看到成年男子攻击玩偶后受到另一个成人的惩罚;第三组儿童只看到成年男子攻击玩偶。之后,研究者把这些儿童一个个单独领到一个房间里去,房间里放着各种玩具,其中包括玩偶,对儿童的行为观察表明,第一组儿童产生较多的攻击性行为,第二组则比第三组表现出更少的攻击行为。
问题:请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该实验进行分析。
上述实验说明,学习可以通过儿童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重要来源,即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材料中的第一组和第二组小朋友,受到了替代性强化,从而学会了攻击行为。即小朋友因看到榜样(视频里的成年男子)的行为(攻击玩偶)被强化(表扬、奖励、惩罚),小朋友也受到了强化,因而学会了攻击行为。
4. 一位老师的课讲完了,问学生:“听懂了吗?”
“听懂了!”学生们齐声回答。
“还有谁不懂请举手。”全班静悄悄。
一位学生的手稍微仲了一下,又缩回去了,但细心的老师还是发现了。
老师温和地对这位学生说:“你哪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
该学生怯怯地站起来叙述着,老师一边鼓励孩子大声一点儿,一边俯下身子倾听,并很耐心地针对他的问题详细地讲解了一下。
最后,老师对这位学生说:“请坐,以后要认真听讲。”
问题:试就该案例中的教师的教学观和师生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
(1)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性格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案例中的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说“我不懂”,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态度温和、辅导细致耐心。其教学观既体现了面向全体,又体现了因材施教。(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还要看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指导。案咧中的教师在辅导完学生后说了一句“以后要认真听讲”,言外之意是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才导致听不懂。这样做会严重打击一个鼓起勇气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自己“不懂”的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其后果可能使这位学生以后也会加入“听懂了”的行列,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时候一定要多运用鼓励手段,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写作题(20分)1. 阅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教育随笔,题目自拟。
牵着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范文] 读《牵着蜗牛去散步》有感
初读《牵着蜗牛去散步》这则故事,感觉上帝真会开玩笑。人与蜗牛在行走速度上存在着何等的差距?让人牵着蜗牛去散步。不是滑稽可笑吗?可仔细一想,人与蜗牛虽然在速度上存在着差异。但在个体生命上是平等的,为什么人不能体会蜗牛的难处。耐心等待蜗牛,共同前进呢?如果把蜗牛比作学生,那人就是教师。那么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该怎么做呢?
“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如上述故事中的“人”一样扮演着“牵”蜗牛散步的角色,难免有操之过急的态度和心理,这种态度和心理打破了师生间的和谐与平等,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感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就应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各种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一味地责备和抱怨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人。教师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指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质量、生活的趣味与教师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使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教育是对生命发展的一种达成”,“教育应尊重生命”。只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权威者”的角色,才能够真正做到与学生同喜同悲、同甘共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体会到“蜗牛”的幸福和快乐。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尊重学生,尊重生命,帮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使学生在人生的花季里,真正享受到“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快乐,那么,我们的教育定会步入“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