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三、判断题1. 现阶段小学课程类型以综合课程为主。
对 错
A
[解析] 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 教学设计应该最先考虑的是教学目标设计。
对 错
A
[解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设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考虑的问题。
4. 惩罚是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
对 错
B
[解析]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题干描述的是负强化的概念。
5. 教育法律救济是为弱势群体实施的一种专业性的法律帮助。
对 错
B
[解析]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教育法律纠纷,从而使相对人受到损害的权益获得法律上的补救。它不是只针对弱势群体。
6.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是“慎独”。
对 错
A
[解析] “慎独”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绝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
7. 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属于自下而上的迁移。
对 错
B
[解析] 学习迁移的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菱形属于平行四边形,因此菱形属于下位知识,平行四边形属于上位知识,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属于向上而下的迁移。
8.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 错
A
[解析] 教师的成长可划分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其中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9. 考试时明明知道考试答案,当时又回忆不起来的现象是舌尖现象。
对 错
A
[解析] 舌尖现象是由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抑制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对有关事物的其他部分特征的回忆掩盖了所要回忆的那部分特征,又比如回忆时的情境因素以及自身情绪因素的干扰等等。
10. 如果一个测验在反复使用或者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可靠结果,那么这个测验的信度就较高。
对 错
A
[解析]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在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可靠结果,那么这个测验的信度就较高,否则,信度较低。
五、写作题(30分)1. 一位主持人问一名立志做飞行员的小朋友:“假如有一天,你架着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熄火了,你会怎么办?“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让大家绑好安全带,然后我乘着降落伞跳出去。”有观众问他:“你为什么一个人逃生,丢下大家不管?“小孩满含眼泪,显得很委屈。主持人又问:“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急切地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范文]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因为善于倾听,才可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倾听,才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善于倾听要有耐心。兰本达说:“耐心是一种品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看见小女孩摘学校花园里的花的时候,没有立刻训斥她,而是耐心蹲下来听孩子的解释。最后得知女孩摘的花是为了安慰生病的奶奶,而向奶奶展示完还会把花还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由此感受到孩子的爱心,孩子虽然年幼,但是有自己的想法。苏霍姆林斯基耐心地听完孩子的话,体会到孩子的孝心,没有立刻制止孩子停止摘花这种耐心给予教育极大的帮助,避免了因一时不了解情况而伤害学生幼小心灵的行为。
善于倾听要有同理心。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他人。心理学家发现,无论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什么问题,只要你坚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这就是同理心的表现。在倾听中具有同理心,可以更加深入感受到对方的处境和观点。在教育中具有这一品质,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观点和行为的意义,促进彼此的沟通,实现良好的沟通效果。
善于倾听不能加入自身主观臆断。在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观点时,教师总会主观评论学生的对错。其实学生的做法有其自身的想法和理由,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少些主观臆断,多些倾耳倾听。题目中的小朋友本来要去拿燃料去救飞机上剩下的人,但却被大人误认为要先逃跑,因而十分委屈。别人的误解会让学生蒙上心灵的阴影,所以在倾听过程中要准确理解学生的本来意思。
古诗曰: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给学生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倾听,便在心灵上给予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多倾听学生的对话,多倾听学生的表白,倾听学生的坦然吐纳,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