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______。
①教育领导权
②受教育权
③教育目的
④教育结构
⑤教育内容
A B C D
D
[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的目的和性质、教育的内容和教育体制。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
17.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______。
①会打球
②个子越长越高
③风沙吹进眼睛自然流泪
④小孩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感到害怕
⑤儿童理解了“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
A B C D
C
[解析]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根据题干表述,①④⑤属于学习,②③属于生理现象。
三、判断题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对 错
A
[解析]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 错
A
[解析]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3. 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对 错
A
[解析] 高智商是高创造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即高创造力必定有高智商,而高智商不一定有高创造力。
4.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对 错
A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5. 《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鼓励学生自我成才。
对 错
B
[解析]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体现了教育的启发性原则,而不是鼓励学生自我成才。
6. 严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建议,严老师的做法是在履行教师义务。
对 错
B
[解析] 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严老师的做法是在履行教师权利。
7. 孔子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表明少年时期的养成教育对终身影响很大。
对 错
B
[解析]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出自班固的《汉书·贾谊传》。意思是说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牢固,对终身影响很大。
8. 教英语的李老师相当自信。他认为,只要他努力,就能提高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成绩。这说明李老师的教学效能感较强。
对 错
A
[解析]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教师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9. 许多老师在学生学业好坏的归因中有内外之别。一般而言,倾向于外归因的老师会更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更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 错
B
[解析] 倾向于外归因的老师会将原因归为外部因素,如学生的能力、客观条件限制等,他们往往感到学生的成绩更多取决于环境的因素,自己无法控制和把握,老师可能会怨天尤人,听之任之,在结果上也更消极。倾向于内归因的老师,将原因归为自身因素,往往对学生的成功和失败更有责任感,老师会更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结果上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10.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对 错
A
[解析]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听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11. 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事物潜在的作用,这种阻碍理解的因素是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 错
B
[解析]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事物潜在作用,这种阻碍理解的因素是功能固着。
12. 某学生在知觉事物时,喜欢看教师的“脸色”而修改自己的意见,该生认知风格很可能属于场依存型。
对 错
A
[解析]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
13.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对 错
A
[解析]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以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4. 品德是个体的先天禀赋。
对 错
B
[解析] 品德不是个体先天的禀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
15. 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存在着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儿童的品德关键年龄大致在小学六年级。
对 错
B
[解析] 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存在着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儿童的品德关键年龄大致在小学三年级(或9岁左右)。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 简述能力的种类。
(1)按照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2)按照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的大小,可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按照能力的功能可把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辩证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的规律。
(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