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科学,它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对 错
A
[解析]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2.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先慢后快。
对 错
B
[解析]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3. 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按职业道德要求行事就可以了。
对 错
B
[解析] 教师职业道德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精神支柱。因此教师应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其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4. 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5. 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对 错
B
[解析] 第一,教材改变只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等同于新课程改革。第二,新课程改革除了改变旧的教材,还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制度的改变等。
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对 错
B
[解析] 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课程类型的单一使得在注重发挥一种或几种课程类型价值的同时,忽视或放弃了其他课程类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学生在这种单一课程的“滋养”下,其片面发展在所难免。针对现行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在新的学校课程结构中设计了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经验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与必修课程相对应的选修课程,并为开发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 错
B
[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也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8. 教学实施中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 错
A
[解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内涵为教学过程中,不应当简单的执行教材,而是要根据学生和当地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开展教学。因此,“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本质,是强调老师要重新审视教师、教材和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是教材的开发者与研究者,而不是简单的执行者;教材不应是控制和规范教学的“圣经”,而是供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体验和形成价值观的一种范例;教学不是简单的执行教材过程,而是以教材为范例,引导师、生及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
9. 班级的独特教育功能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班级建设和管理实现的。
对 错
A
[解析] 班集体是内全班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作为一个微型的小社会,是学生个性发展重要的实践基础。因此,班集体的个性化教育功能即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班级环境和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为媒介,通过学生主体的内化机制,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10. 师生关系就是教学的关系。
对 错
B
[解析] 师生关系不是某种单一的关系形式,而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体系。在这个关系体系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关系层面,其他关系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心理关系又是必然伴随教学关系而生成的关系层面,在教学关系中,如果没有心理意义上的情感作用和联系,如果“知”与“情”分离,那么教学关系也不会有效维持。个人关系则是师生集体交往和关系的一种补充,并以更为浓烈的情感色彩作用于教学关系和心理关系。道德关系使教学关系畅顺,心理关系和谐,个人关系更为正常健康。
11.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由此可见,受教育权是适龄儿童、少年平等享有的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其入学。对于残疾儿童和少年的受教育权,当地政府应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若残疾适龄儿童和少年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并向普通学校申请入学的,普通学校不得拒绝并应为其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12.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对 错
B
[解析]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是倒U形曲线的关系。每种难度的任务都有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13. 保护学生安全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对 错
A
[解析] 2008年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要求:“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把保护学生安全提高到师德范畴。
14. 提出学习“顿悟说”的学者是罗杰斯。
对 错
B
[解析] 提出学习“顿悟说”的学者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苛勒。
15. 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对 错
A
[解析] 意志品质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的特点。意志的发展特点是逐渐学会了自觉地、主动地向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并逐步具有了远景的、抽象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动机和目的。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 教育过程中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层次化。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作业内容分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3)对学生管理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去进行教育,要抓住切入点,运用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 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哪些?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
(5)学校教育因素。
(6)个人主观因素。
性格是先天和后天的结合,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各因素对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