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快餐店“赛百味”决定进军英国市场,计划先在伦敦开20家连锁店。由于事关重大,总裁德卢卡亲自带领一个筹备小组进行前期工作。开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址,而考量位置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人流量的大小。德卢卡要求筹备小组在3天内选出20处人流量大的地方。这对筹备小组来说,绝非易事——伦敦有不少商业街区,如果派人去蹲点调查,耗时又耗力;如果请调查公司,又要支付高额的费用。大家一时都想不出好办法,只能让组长硬着头皮去请教总裁。听完大家的困惑后,德卢卡笑笑说:“这很简单呀,你们既不用去蹲点,也不用请调查公司,明天分头到伦敦各区的警察局问问就可以解决。”“警察局的人知道哪里的人流量大?”组长不解地问。“当然不是,我是让你们去问问哪里小偷比较多。哪里多,我们就把店开在哪里。”组长更加迷惑了:“我们开快餐店跟小偷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了。丢钱包多的地方,说明人流量比较大,而小偷喜欢在此下手,说明来这里的人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客户嘛!”德卢卡耐心地解释道。“让小偷做免费的向导!”组长这才恍然大悟。后来证明,德卢卡的选址方法确实有效,英国也成了赛百味在欧洲最盈利的市场。1. 为什么可以“让小偷做免费的向导”?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小偷多与某个地点人流量大、人员构成具有一定消费能力有关,正是看到了这两件事之间的联系,选址的方法才确实有效。
2. 材料中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在实践中是否正确地把握世界的普遍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实践成败的关键。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2019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化艺术界、
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
材料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3
2019年春天,《流浪地球》以近50亿元票房、超1亿观影人次,成就了中国科幻影片的“高光时刻”。这部电影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与某些国外大片不同,没有宣扬以暴易暴,突出自己高贵、别人卑劣的价值观,而是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怀,倡导全人类携手并进、共渡难关。这充分诠释了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境界,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和担当。
——《人民日报》,2019年8月6日
3. 为什么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坚定文化自信。
4.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第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 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应如何作好“培根铸魂”?
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
材料2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2018年9月22日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
材料3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习近平2019年3月8日参加人大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6. 说明农村、农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农民为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着手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则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随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的龙头,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并且倒逼城市改革。
7. 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着眼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来的;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来的;是着眼于实现党的使命提出来的;是着眼于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出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习近平2019年5月在江西考察时的讲话
材料2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
——习近平2019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化艺术界、
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
材料3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习近平2019年9月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
8. 如何理解“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红色精神是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武器,对于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树立和培养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第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第四,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9. 怎样“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要发挥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的作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修身自律,保持节操;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方珍视中非传统友谊。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个别势力如何干扰,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初心不会改变,中非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不会动摇。
——习近平2019年6月28日在大阪主持中非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
材料2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非洲国家的建设,西方却出现了“新殖民主义”等攻击抹黑非中合作的论调。它来自那些不希望看到非中友好合作的人,因为他们认为非中合作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这种说法毫无事实依据。非中之间的往来是积极的,其基础是互利共赢。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支持各国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南苏丹总统基尔:《“新殖民主义”论调毫无根据》,《人民日报》,2018年9月5日
10. 如何理解“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个别势力如何干扰,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初心不会改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中非友谊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11. 中非如何“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第一,我们要做共赢发展的先行者,让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中非人民。第二,我们要做开放合作的引领者,凝聚支持非洲发展的更强合力。第三,我们要做多边主义的捍卫者,为维护国际秩序作出更大贡献。
12. 如何认识所谓中国对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论调?
在中非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中国提出了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坚持把自身发展寓于与非洲共同发展之中,并以自身发展促进非洲的发展。中国永远是非洲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所谓中国对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观点,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是对中国的恶意中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