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分类模拟题48
A1 型题
1. 关于生长发育评价方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离差法可分为等级评价和曲线图法
B.相关回归法既能评价发育水平,又能反映发育的匀称程度
C.身高标准体重可反映儿童现实营养状况
D.发育年龄又称生物年龄可评价儿童的发育状况
E.百分位数法,其原理和制作过程与离差法完全相同
A
B
C
D
E
E
[解析] 此题以理解掌握生长发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为重点。
百分位数法和离差法均是评价生长发育的常用方法,但两者的理论依据并不相同。前者是以百分位数的序位划分发育等级,适用于正态或偏态分布的发育指标;后者则采用标准差与均值距离的远近划分等级,一般只适用于正态分布的指标。因此,E项说法是错误的。B项所示的相关回归法,由于同时考虑了体重和胸围对身高的因变关系,所以不仅可以反映身体的发育水平,也可以反映身体的匀称程度。
2. 新生儿是指出生至生后
A.7天
B.14天
C.28天
D.30天
E.60天
A
B
C
D
E
C
[解析] 此题以掌握儿童年龄划分中新生儿的基本概念为重点。
新生儿指的是出生至28天的婴儿。在这一时期,新生儿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因而易患各种疾病。7天以内的新生儿为早期新生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因此卫生保健人员应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提供适宜及可行的卫生保健服务,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3.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是
A.2kg
B.3kg
C.4kg
D.5kg
E.6kg
A
B
C
D
E
B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儿童、尤其新生儿生长特点的认识和记忆。
生长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平均为3kg,身长50厘米。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的重要指标,其中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了解是医师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4. WHO提出号召,出生后4~6个月内的婴儿母乳喂养率应达多少以上
A.50%
B.60%
C.70%
D.80%
E.90%
A
B
C
D
E
D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D,即80%的婴儿在出生后4~6个月内应给予母乳喂养。婴儿母乳喂养率低下,是影响婴儿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解决的办法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母乳喂养率;其目标即是WHO提出的出生4~6个月内婴儿的母乳喂养率应达到80%。
5.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纯母乳喂养可持续至婴儿
A.2个月
B.4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E.12个月
A
B
C
D
E
C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C,即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应给予纯母乳喂养,满6个月后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应及时添加辅食。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能提供6个月以内的婴儿的所有营养需求,但是6个月以后母乳中的成分就逐渐不能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需要及时、合理地为婴儿添加辅食,保证婴儿的营养。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坚持纯母乳喂养至婴儿6个月,6个月以后及时添加辅食。
6. 小儿生后体格发育最快的时期在
A.胎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学龄前期
E.学龄期
A
B
C
D
E
B
[解析] 侧重考查考生对儿童体格生长规律的掌握情况。
整个儿童时期生长发育都在不断地进行,但不同时期其特点却不尽相同。身长(高)和体重是儿童体格增长的重要指标,身长和体重在出生的头一年(即婴儿期)增长最快。3个月的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2岁以后体重增长趋于稳定,每年约2kg。1岁时婴儿身长可达75cm,是出生时的1.5倍。生后第2年身长增长速度较第1年略慢,全年共增长10cm左右,2岁小儿身长可达85cm左右。生后第3年身长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可增加5~7.5cm。
7. 幼儿膳食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三种功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比例最好保持在
A.1:1:1
B.1:2.5:3
C.1:3:4
D.1:1.5:4
E.2:1.5:4
A
B
C
D
E
D
[解析] 本题考查合理营养指导的基本原则。
安排的膳食应满足小儿每日所需的热能及各种营养素。营养素的供应应当保持稳定,不可忽高忽低;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也要合理。三种功能营养素的供给量比例最好保持在1:1.5:4,不能偏废,其中脂肪的摄入不宜过多,以免引起肥胖。
8. 我国规定儿童维生素D的每日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为
A.10μg
B.15μg
C.20μg
D.25μg
E.30μg
A
B
C
D
E
A
[解析] 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佝偻病。缺乏的主要原因是膳食中缺乏维生素D和日光照射不足。含鱼肝油的制剂可作为婴幼儿维生素D的补充剂。我国规定儿童维生素D的RNI为每天10μg(400IU),还可以选择经维生素D强化的食品如维生素D强化奶和婴儿配方食品。
9. 儿童脑发育开始减慢、脑的大小达到成人的80%的年龄期是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学龄前期
E.学龄期
A
B
C
D
E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儿童年龄分期的定义及儿童各年龄期的特点的掌握情况。
新生儿期指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不满28天,此期儿童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婴儿期指出生后至不满1岁,此期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精神发育迅速。幼儿期为1~3岁,此期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开始减慢,脑的大小已达成人的80%。学龄前期指3~6岁,此期儿童语言、思维等能力发育较快。学龄期指7~12岁进入学校学习的阶段,此期儿童大脑皮质功能愈加发达,各种感知、记忆、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10. 可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早期发现的疾病是
A.婴儿痉挛症
B.苯丙酮尿症
C.生长激素缺乏症
D.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E.唐氏综合征
A
B
C
D
E
B
[解析] 遗传代谢病能危及儿童生命、危害儿童生长发育、导致儿童智能障碍。对一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进行筛检,可使患儿在临床上未出现疾病症状,而其体内生化、激素水平已有明显变化时就得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避免患儿重要脏器出现不可逆性的损害严重影响儿童体格和智力发育。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实行了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筛查的疾病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苯丙酮尿症。
11. 儿童初次接种麻疹疫苗的年龄是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6个月
E.8个月
A
B
C
D
E
E
[解析] 按照我国儿童预防接种程序,麻疹疫苗初次接种年龄为8个月。
麻疹疫苗为减毒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麻疹。接种后阳转率为95%~98%,保护率为90%以上。麻疹疫苗初免年龄为8月龄婴儿,18~24月龄时需复种1剂次,复种可使用含麻疹疫苗成分的其他联合疫苗,如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等。
12. 社会医学是
A.医学的分支学科
B.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C.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D.预防医学的分支学科
E.基础医学的分支学科
A
B
C
D
E
C
[解析] 本题所考核的知识点为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属于记忆类型的试题。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者边缘学科。社会医学既不是医学的分支学科,也不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当然也就不是其他医学学科的分支学科。所以正确答案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C)。
13. 积极的健康观是指
A.虽然患有某种疾病,但还不至于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B.躯体无疾病
C.躯体无疾病,但却没有正常的社会交往
D.躯体无疾病,但却常常感到不如意
E.躯体无疾病,心理健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
A
B
C
D
E
E
[解析] 本试题考核考生对医学模式转变之后的健康概念的理解,属于记忆类型的试题。
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或者不适,还包括心理、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健康,才称得上是积极的健康,只有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方面,是不能称为健康的。所以正确答案是躯体无疾病,心理健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E),其他选择答案都是错误的。
14. 关于文化与健康的说法,以下正确的
A.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教育水平无关
B.宗教信仰对人们的健康有益无害
C.运动煅炼会带来良好的健康结果
D.风俗习惯一般都会危害健康
E.文化对健康的影响仅限于个体
A
B
C
D
E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因素与健康。
文化是一种影响群体的历史传承,所以E是错误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都具有两面性,好的信仰和习惯会促进健康,所以B和D是错误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所以A是错误的。而运动锻炼一定会带来良好的健康结果。
15. 文化因素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十分明显,广义的文化是指
A.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B.现代文化和历史文化
C.伦理文化和道德文化
D.规范文化和智能文化
E.思想文化和科技文化
A
B
C
D
E
A
[解析] 本试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因素与健康概念的记忆。
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其中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文化可以根据时代分类,如现代文化和历史文化;也可以根据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分类。如伦理文化、道德文化、规范文化、智能文化。所以正确答案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A)。C、D和B都是对狭义文化的分类。而思想文化和科技文化都是狭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E也是错误的。
16. 通过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健康类型可以划分为
A.健康型、无病型、有病型、死亡型
B.健康型、自创性危险因素型、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大量危险型
C.健康型、存在危险型、大量危险型
D.健康型、自创性危险因素型、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一般性危险型
E.健康型、不健康型
A
B
C
D
E
D
[解析] 本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是理解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试题。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技术根据实际年龄、用目前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出的评价年龄和降低危险因素后计算出的可达到年龄三者的关系评价个体的健康类型。健康类型包括健康型、自创性危险因素型、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一般性危险型。所以正确答案是D,其他答案都是错误的。
17. 老年负担系数是
A.(60岁及以上人口/总人口数)×100%
B.(65岁及以上人口/总人口数)×100%
C.(60岁及以上人口/15~59岁人口数)×100)%
D.(65岁及以上人口/15~64岁人口数)×100%
E.(65岁及以上人口/14岁及以下人口数)×100%
A
B
C
D
E
D
[解析] 该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当中的人口学指标,属于记忆型试题。
人口学指标中,老年人口指的是65岁及以上人口,老年负担系数指的是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所负担的老年非劳动人口数,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年龄人口之间的关系,在考察人口年龄构成对经济的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A和B是老年人口系数;而E是老少比,所以这些答案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D。
18. 关于初级卫生保健的叙述,错误的说法是
A.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
B.方式和技术为社会所接受
C.费用是社区或国家能够负担得起的
D.社区的个人或家庭能够普遍享受
E.只在发展中国家需要
A
B
C
D
E
E
[解析] 本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原则和基本内容,该题为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的题目。
《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的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答案E的错误在于初级卫生保健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所需要、也是发达国家所需要的。
19. 若对问卷中“您是否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这一问题设计答案的格式,宜采用
A.填空式
B.二项选择式
C.多项选择式
D.排序式
E.图表式
A
B
C
D
E
B
[解析] 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医学研究方法中的问卷设计,属于简单应用型试题。
二项选择式是在问题后给出“是”和“否”两个答案,或者两个相互排斥的答案。“您是否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答案为“是”或“否”,所以只能用二项选择式,不能使用其他答案方式。
20. 关于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错误的说法是
A.生命数量是指个体生存时间的长度
B.生命质量是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整体情形的一种感觉体验
C.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D.生命质量是生命数量的前提和基础
E.为了获得较高的生命质量,有时不得不损失一定的生命数量
A
B
C
D
E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属于生命质量和生命数量的基本概念,属于部分记忆和部分理解类型的题目。
A和B分别是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定义。而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追求最大的生存时间和最高的生命质量是人类的最终目的。生命数量与生命质量常形成对立,有时不得不牺牲一定生命数量来换取更好的生命质量,反之亦然。D的错误在于,生命数量是生命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A2 型题
1. 6个月女婴,人工喂养为主,体格检查发现血红蛋白(Hb)值偏低,应添加的辅食主要是
A.肝泥
B.蛋黄泥
C.西红柿泥
D.米粉
E.苹果泥
A
B
C
D
E
A
[解析] 6个月的婴儿,人工喂养,Hb偏低,表明婴儿有贫血倾向,由于缺铁性贫血是我国最主要、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因之在人工喂养应增加铁的供给,肝泥含有丰富的铁,应予以添加肝泥。如果选择答案B是错误的,实际上蛋黄泥含铁比肝泥铁含量低,且不易吸收。
2. 男孩,生后3天,新生儿听力初筛未通过,进行复筛的时间是在婴儿
A.42天内
B.2个月时
C.3个月时
D.4个月时
E.6个月时
A
B
C
D
E
A
[解析] 此题是考查考生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程序的了解。
按照国家卫生部2004年印发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要求对新生儿听力实行两阶段筛查: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内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转听力检测中心。告知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筛查仍应结合听力行为观察法,3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次。显然答案A是听力初筛未通过婴儿进行复筛的正确时间。
3. 2岁男童,午睡时家人发现其左耳爬入一蟑螂,故速来社区保健站就诊,此时较为妥当的处理措施是
A.3%过氧化氢冲洗
B.头斜向左侧,单腿跳
C.用耵聍钩钩取
D.先滴入乙醚,而后将其钩出
E.75%乙醇冲洗
A
B
C
D
E
D
[解析] 此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各种儿童意外事故处理方法的理解掌握。
外耳道异物的处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但主要应视异物的大小、类型以及儿童的年龄等个体的情况来决定。此题中的异物为一动物异物,且儿童仅为2岁,缺乏合作能力。因此,最佳的处置方法是用乙醚杀死活体异物后取出,从而及时解决异物活动造成的儿童不适,避免其他损伤。
4. 男孩5岁,营养发育中等,平时少病,根据儿童身高体重计算公式,该儿童的体重身高约为
A.15kg、100cm
B.16kg、110cm
C.16kg、100cm
D.18kg、115cm
E.18kg、105cm
A
B
C
D
E
E
[解析] 考查考生对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规律掌握,以及依据儿童年龄应用公式估算儿童身高和体重的能力。
体重估算公式为:1~10岁儿童体重(kg)=年龄×2+7(或8),身高估算公式为:2~10岁儿童身高(cm)=年龄×7+70。故该5岁男孩体重应为18kg,身高为105cm。
5. 2岁男孩,边吃边玩,突然频繁呛咳后出现面部青紫,首先要考虑
A.急性喉炎
B.急性肺炎
C.气管异物
D.支气管炎
E.粟粒性肺结核
A
B
C
D
E
C
[解析] 该2岁儿童有“玩耍中进食”误吸异物病史,“频繁呛咳后出现面部青紫”的表现也符合气管异物。急性喉炎也可有咳嗽和呼吸困难的表现,但其咳嗽特点为“犬吠样”,而非“频繁呛咳”。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要有感染的病史和发热等表现。粟粒性肺结核要有结核接触史和结核中毒表现。上述4种疾病起病都不会像气管异物这样突然,即使有呼吸困难表现也不至于出现“面部青紫”这样严重。
6. 7个月婴儿,吃鸡蛋发生过敏,提醒家长该儿童以后需慎用的疫苗是
A.卡介苗
B.乙肝疫苗
C.脊髓灰质炎疫苗
D.百白破联合疫苗
E.麻疹疫苗
A
B
C
D
E
E
[解析] 在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时,有些情况属于由于某些机体的反应性不正常或处于某种病理生理状态,接种疫苗后,可能对机体带来某些损害,甚至引起严重的异常反应,为避免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定了有某种疾患或处在某种特殊生理状态的人不能接种,这就是疫苗接种的禁忌证。有过敏性体质的人接种疫苗,常可引起过敏反应。在接种疫苗前医师应详细了解其过敏原,如疫苗含有该过敏原就不能接种,不含该过敏原的疫苗可以接种。既往接种后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儿童,不可接种同种疫苗。尤其是鸡蛋过敏的儿童不能接种麻疹疫苗。本例婴儿7个月,按照免疫程序,正常情况下其他疫苗已接种,本题除考查了接种麻疹疫苗鸡蛋过敏者为禁忌,同时也考查了一岁以内儿童的基础免疫程序。
7. 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流动人口的增加,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给城市增加的主要负担是
A.人们的心理负担
B.环境污染的负担
C.人的生活方式改变的负担
D.生活设施的负担
E.空气质量的负担
A
B
C
D
E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社会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的理解,属于解释型试题。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流动人口的增加,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生活设施、卫生保健、治安等负担,同时也存在很多健康问题,不利于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女儿童保健等工作的开展。
8.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袭击了我国,并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国民的普遍恐慌。为了有效地应对SARS,我国政府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条例》,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防非典指挥部。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实验室启动了SARS研究项目。全国各级疾控中心迅速开展了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SARS最终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国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SARS的最为关键原因是
A.迅速而及时地开展了SARS相关研究
B.实现了对SARS传染源的有效控制
C.建立了高效率的SARS防控组织
D.对人员进行了快速培训
E.制定和实施了全方位的SARS防治综合策略和措施
A
B
C
D
E
E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卫生策略,属于简单应用类型试题。
我国“十一五”规划要求: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A、B、C、D都属于局部的片面的疾病控制措施,只有制定和实施了全方位的SARS防治综合策略和措施才是最关键的解决办法。
9. 林某,女性,45岁,大学某研究所研究员。近年工作繁重,近2个月,林某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白天头痛、烦闷、全身乏力,晚上失眠心悸,做了2次比较全面的物理检查和生化检查,均没有阳性结果,林某所处的健康状况最有可能的是
A.器质性疾病状态
B.基本健康状态
C.亚临床状态
D.亚健康状态
E.无症状疾病状态
A
B
C
D
E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健康观,属于简单应用的试题。
人的健康状态可以分为:健康、疾病、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无症状疾病)。其中,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而它与亚临床状态的区别在于,后者不仅出现机体受损害,出现紊乱的病例表现,还出现了一些临床检测指标异常。从林某的健康状况判断,她属于亚健康状态,也称为第三状态,因此正确答案是D。
10. 男,42岁,经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得到评价年龄为50岁,增长年龄为49岁,则可以认为该男性的健康状况
A.未出现健康危险因素
B.未出现致病因素
C.属于健康型
D.属于自创性危险因素型
E.很可能存在难以改变的健康危险因素
A
B
C
D
E
E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方法,属于简单应用型试题。
该男性的个体的评价年龄大于实际年龄,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的差值较小,这属于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表明个体的危险因素主要来自既往疾病史或生物遗传因素,个人不容易改变或降低这些因素,即使稍有改变,效果也不明显。
B1 型题
A.根据胎龄分类
B.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C.根据体重与胎龄关系分类
D.根据出生周龄分类
E.根据出生后情况分类
1. 正常足月新生儿与高危儿(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的新生儿)
A
B
C
D
E
E
[解析] 为基本概念题。
正常足月新生儿是指妊娠足月(37~42周),体重正常(2500~4000g),体重与胎龄相符,无异常症状或体征及其他异常情况者。
高危儿指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的新生儿,如孕母有并发症或妊娠并发症,孕母有不良妊娠史或异常分娩史,胎儿有宫内窘迫或窒息史,兄妹中有严重畸形或其他新生儿疾病或死亡史;低出生体重或巨大儿、早产或过期产儿、小于或大于胎龄儿,有疾病的新生儿,故只能根据出生后情况判定。
2. 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与大于胎龄儿
A
B
C
D
E
C
[解析] 为基本概念题。
根据体重与胎龄关系分类,小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以下;适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数之间;大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体重的第90百分位数以上。胎龄分类是指:早产儿胎龄不满37周;足月儿胎龄37周至不满42周;过期产儿胎龄满42周以上;不计与体重的关系。
A.2个月
B.4个月
C.6个月
D.8个月
E.10个月
3. 婴儿初次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月龄是
A
B
C
D
E
A
4. 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第3剂的月龄是
A
B
C
D
E
C
[解析]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脊髓灰质炎疫苗基础免疫需要接种3剂次,初次接种在婴儿2月龄,各剂次间隔应大于等于28天。乙肝疫苗第一剂于婴儿出生时接种,第二剂在第一剂接种后1个月接种,第三剂在第一剂接种满6个月接种。
A.1岁
B.1岁半
C.2岁
D.2岁半
E.3岁
5. 前囟完全闭合的年龄是
A
B
C
D
E
B
6. 乳牙出齐的年龄是
A
B
C
D
E
D
7. 体重是出生时3倍的年龄是
A
B
C
D
E
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儿童生长发育重要指标的掌握。
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前囟出生时约1.5~2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所以,前囟完全闭合的年龄应在1岁半。牙齿生长与骨骼有一定关系,是骨成熟的一个粗指标。乳牙共20颗,全副乳牙2岁半出齐。儿童体重的增长在婴儿期最迅速,3个月的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
A.自然因素
B.礼会因素
C.生活方式因素
D.生物学因素
E.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8. 物理性有害因素属于
A
B
C
D
E
A
9. 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属于
A
B
C
D
E
B
10. 工人是否定期体检属于
A
B
C
D
E
E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属于现代医学模式中影响健康的因素,属于解释类型的试题。
自然因素指原生环境或次生环境中存在的大量的健康有益或危害因素;社会因素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可看作是社会致病因子,或称社会基因(与遗传基因相对应);生活方式因素指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行为习惯,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生物学因素指生命遗传对健康的影响;医疗卫生服务因素指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状况对人群健康的直接影响,包括采取各种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的行为。因此,第1~3题分别对应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A3/A4型题
2岁小儿被热水烫伤右侧足背,局部红肿并起了3个大米粒大小水疱。
1. 以下正确的处理是
A.立即用针头扎破水疱
B.局部涂牙膏
C.局部涂紫药水或红药水
D.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E.用自来水冲洗10分钟或更长
A
B
C
D
E
E
[解析] 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儿童烫伤处理方法的掌握。
该患儿被热液烫伤,皮肤红肿并出现水疱,正确的处理方法应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可起到局部快速降温减轻烫伤程度、止疼、清洁等作用。切忌在伤面上涂抹酱油、黄酱、牙膏、面粉、红药水、紫药水、碱等物质,这些物质有害无益,轻者污染伤面给以后的治疗带来麻烦,重者引起伤面化学烧伤,使创面深度加深。对灼伤后局部出现的水疱应加以保护,不应挑破,以免感染。此时没有必要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2. 儿童烧烫伤常比成人严重的原因是
A.皮下组织薄
B.皮肤嫩薄
C.皮肤易于感染
D.血管丰富
E.活泼好动
A
B
C
D
E
B
[解析] 正确答案为B。由于小儿皮肤嫩薄,同等热力在小儿身上造成的损伤远较成人严重。其他备选答案都不正确。
一对准父母来妇幼保健院咨询有关孩子出生后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事情。医师的介绍正确的是
3. 目前我国主要筛查的疾病是苯丙酮尿症及
A.枫糖尿症
B.21-三体综合征
C.糖原累积症
D.肝豆状核变性
E.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A
B
C
D
E
E
[解析] 主要考查考生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涉及的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北京、上海开展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到目前新生儿疾病筛查已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苯丙酮尿症,部分地区根据当地疾病谱的特点增加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筛查。
4. 采血的时间、取血部位分别为
A.生后24小时、头皮
B.生后48小时、足跟
C.生后48小时、头皮
D.生后72小时、足跟
E.生后72小时、头皮
A
B
C
D
E
D
[解析] 考查的是采血时间和方法。
采血在新生儿出生72小时充分哺乳后进行,以避免因哺乳不足无蛋白质负荷时苯丙酮尿症筛查的假阴性,出生72小时的采血可避开促甲状腺素的生理性增高,以减少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的假阳性。采血部位在新生儿足跟。
5. 苯丙酮尿症属于
A.染色体病
B.多基因遗传病
C.X连锁隐性遗传病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E.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A
B
C
D
E
D
[解析]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在血、尿、脑脊液、各种组织中浓度极度增高,体内苯丙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临床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惊厥发作和色素减少。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问卷法是社会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问卷是由一组问题和相应答案所构成的表格,问卷设计的好坏将影响所收集到的资料的有效性及可信度,从而影响问卷调查的效果。
6. 问卷的结构包括
A.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
B.封面信,问题和答案,访问记录,审核记录
C.指导语,问题和答案,访问记录,计算机编码
D.指导语,问题,答案,计算机编码
E.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编码
A
B
C
D
E
E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的问卷设计。
属于记忆类型的试题。
问卷作为一种测量工具,须具备统一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人们通过长期调查实践总结出一套较为固定的问卷结构,一般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等几个部分。因此E为正确答案。其他答案均不正确。
7. 以下属于问卷设计中“双重装填”错误的问句是
A.你生病了,还是没生病
B.你是否抽烟喝酒
C.你是否得过两种慢性病
D.你是否看过医生
E.你住院后,是否转诊到其他医院
A
B
C
D
E
B
[解析] 属于简单应用型题目。
所谓“双重装填”错误指的是一个问题中包括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有些应答者可能难以做出回答。“你是否抽烟喝酒”实际上是问了两个问题:即“是否抽烟”和“是否喝酒”,因此这是属于问题设计中的“双重装填”错误。
8. 评价问卷的效度可以评价
A.重复测量效度
B.复本测量效度
C.折半测量效度
D.内容效度
E.干预前后结果的一致性
A
B
C
D
E
D
[解析] 属于解释型题目。
该题所考查的是考生对于“信度”和“效度”的理解。所谓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在备选答案中只有D内容效度属于效度评价的一种,而复本测量、重复测量和折半测量都是测量信度的方法。
某地1984年几类疾病的死亡率与潜在减寿年数如下:
9. 对寿命影响最大的死因是
A.心脏病
B.恶性肿瘤
C.脑血管病
D.意外死亡
E.传染病
A
B
C
D
E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主要考查考生对潜在减寿年数(PYLL)指标意义的理解,属于简单应用类型试题。
PYLL指标是衡量一定年龄范围内某人群死亡年龄距离目标生存年龄损失的寿命年,直接反映死亡尤其是早死对寿命影响的实际水平。低年龄死亡所导致的PYLL将较大,高年龄死亡造成的PYLL将较小。本题中男女PYLL最大的是意外死亡,所以正确答案应当是D。显然心脏病的死亡率最高,它所导致的死亡频率最大,但心脏病的死亡所损失的PYLL为第二位,所以对寿命的影响不是最大,因此回答A是错误的。
10. 对死亡频率和寿命两者影响都较大的死因是
A.心脏病
B.恶性肿瘤
C.脑血管病
D.意外死亡
E.传染病
A
B
C
D
E
A
某家庭,父亲及儿子都抽烟,母亲肥胖,从不进行体育锻炼,女儿上大学,在学校居住,每天坚持锻炼,饮食合理。
11. 这家父亲、母亲及儿子具有
A.日常健康行为
B.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C.预警行为
D.预防性行为
E.不良生活方式
A
B
C
D
E
E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心理行为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主要考查考生对心理行为因素概念的理解,属于简单应用类型的试题。
该家庭中父亲及儿子都抽烟,母亲肥胖,从不进行体育锻炼,属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
12. 这家女儿具有
A.日常健康行为
B.A型行为
C.预警行为
D.C型行为
E.不良生活方式
A
B
C
D
E
A
[解析] 健康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群。该家庭中女儿上大学,在学校居住,每天坚持锻炼,饮食合理,属于日常健康行为。
某学生寝室,共住2名女生,甲女活泼好动,每周有3~4天与同学一起打乒乓球。乙女整日课后都待在寝室看书,又喜欢吃零食,体重达100kg。
13. 甲女的行为属于
A.日常健康行为
B.A型行为
C.预警行为
D.C型行为
E.不良生活方式
A
B
C
D
E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心理行为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主要考查考生对心理行为因素概念的理解,属于简单应用类型的试题。
健康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群。甲女活泼好动,每周有3~4天与同学一起打乒乓球,属于日常健康行为。
14. 乙女比甲女更容易得什么慢性病
A.冠心病
B.白内障
C.风湿性关节炎
D.耳聋
E.以上都不是
A
B
C
D
E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心理行为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主要考查考生对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作用的理解,属于简单应用类型的试题。
乙女缺乏运动,体重超标,具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A1 型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2 型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1 型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3/A4型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