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考试-专业基础分类真题1
一、名词解释
1. “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713—714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结界内部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唐人孙樵在《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提到他在襄汉地区看到数十幅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多数新闻史学家都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之类的早期官报。
[考点]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2. “敦煌进奏院状”
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沙州属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这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考点]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3. 定本制度
“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它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沿用至宋末。它是宋代为了加强邸报传播活动的管理,使有关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实行的一种制度。
[考点]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4. 邸报
“邸报”出现于宋朝,是在封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官报。其发行机构是进奏院。它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
[考点]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5. 小报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无报头和固定名称,无明确起始时间,据估计在宋太宗初年进奏院成立不久即出现。它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小报打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广受读者欢迎。
[考点]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6.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其创刊于1815年8月5日,1821年停刊,为月刊,是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刊物。英国基督教组织伦敦会传教士米怜携同中国工人梁发创于东南亚华人聚居的马来半岛的马六甲。该刊以传教为宗旨。其内容主要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兼宣讲伦理道德,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开专栏,涉及时政,无新闻,简短通俗,大量引用儒家语录,雕版印刷。其主要撰稿人有米怜、麦都思、马礼逊和梁发等,免费赠阅。
[考点] 早期外国传教士及教会在华办报活动
7.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年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833年8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这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其创办人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该刊以时事政治为主。其宗教意图已退居次要地位。它注重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贸易进出口物价表。在宣传策略上,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它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考点] 早期外国传教士及教会在华办报活动
8. 《蜜蜂华报》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考点] 早期外国传教士及教会在华办报活动
9. 《遐迩贯珍》
《遐迩贯珍》,于1853年创办,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业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其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它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
[考点]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
10. 《六合丛谈》
《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为月刊,是非纯粹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刊物,为综合性期刊。其本意是想办成新闻刊物,又想让所有中国人成为自己的读者。其内容主要为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包罗万象,成了大杂烩。其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刊。
[考点] 上海报业的崛起
11. 《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为中文报刊,创于1868年9月,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其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起初为纯粹宗教性周刊,中国书式,毛太纸铅印。1874年它被更名为《万国公报》,缩减了宗教内容,主要报道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和行情物价,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以及外报译文,读者由教众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和商人等。1883—1888年停刊5年,1889年由广学会复刊,改周刊为月刊,由林乐知、李提摩太等传教士任主笔,大量介绍西学,评议中国政经时事,主张中国变法,产生了广泛影响,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而停刊。
[考点] 上海报业的崛起
12. 《申报》
(1)概念。《申报》由英商美查1872年创办于上海,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初为双日刊,第五期起被改为日报。此报标榜盈利,注重经营,降低成本,重视发行,招登广告,发展多种经营。在内容上,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实行本土化经营,重视新闻报道和言论,刊载文艺作品,增办了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琐记》,以及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纸《民报》。《申报》经营得当,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仅半年就挤垮了《上海新报》,成为上海唯一的中文商业报纸。
(2)在新闻业务方面的创新:①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②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③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④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⑤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这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⑥在广告、发行等报业经营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经验,如在创刊的第一年采用廉价销售方法(凭此策略击败《上海新报》),向读者招刊广告等。
[考点] 上海报业的崛起
13. 《循环日报》
它是中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于1874年由王韬与友人黄胜在港创中华印务总局创办,每期两小张4版,白报纸两面印刷,另用土纸印有船期时刻表。其内容有新闻、商情、航运和广告,是一份商业经营性报纸。其新闻版部分有《羊城新闻》《京报选录》和《中外新闻》3栏,以论说为首,初期大部分为王韬执笔,月末汇集成册单独发行。《循环日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王韬在论说中宣扬变法自强,向西方学习,介绍并赞许西方议会政治和君主立宪制,开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先声,成为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离开后,报纸思想渐趋保守,于1959年停刊。
[考点]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二、论述题
1. 简要论述你对在华外报的认识和评价。
(1)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在华外报的出现以及由东南沿海向中原腹地步步深入,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许多在华外报的主办人更是直接投入侵华活动中。
(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当闭关政策被打破时,中西文化交流得以恢复,这对中国来说并非坏事。在华外报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改变了中国的固有文化。随着新科学、新技术的引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宣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绍西方的富强之道,断断续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它对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外报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它与邸报的不同之处在于记者和编辑有独立撰稿权,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这一点体现了近代报刊的民主主义观念。若不是西方殖民者强行把近代报刊带到中国,在封建统治下是不可能产生近代报刊的。中国人逐渐掌握了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管理方法,以及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石印和铅印技术也是随着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中国的。
[考点] 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
2. 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和办报思想。
(1)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的特点:①文体解放——“纵笔所至,略不简束”,即打破写作上的清规戒律,实行文体大解放,无拘无束,灵活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②文风自由——“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所谓平易畅达,就是用浅近的文字,时杂以俚语、韵语来论证问题;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骈散结合,善用排比以烘托气氛;引用西方科学知识和外国词汇等。这样的文章既文字通俗,又道理明白。③结构清晰——“条理明晰”,逻辑性强。梁启超的文章看似纵笔所至,无拘无束,但实际上有一种潜在的逻辑力量。读者随着他的思路读下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征服。④情感充沛——“笔锋常带感情”。梁启超的文章感情充沛,富有煽动性,感人至深。
(2)梁启超的办报思想:①注重选题组稿,体现时代潮流。梁启超认为报刊文章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的特点与要求,要为救亡图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②革新报刊文体,满足读者需要。新文体的运用使一般民众也能看懂报刊上的文章,从而拉近了读者与报刊的距离,扩大了读者面,使报刊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梁启超新型报章文体的成功,吸引了许多报刊竞相模仿,极大地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直到今天,梁启超那种面向广大读者、服务读者的报刊从业态度,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③认清报刊职责,明确出版原则。梁启超认为报刊影响巨大,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
[考点] 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三、简答题
1. 简述王韬的新闻思想
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发表了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胸臆;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即他们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考点]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2. 洪仁玕的办报思想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等主张。洪仁玕的主要新闻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考点]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论述题
1
2
三、简答题
1
2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