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专升本艺术概论模拟181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提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是______。
A.徐悲鸿
B.刘海粟
C.傅抱石
D.齐白石
A
B
C
D
D
[解析] 齐白石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画追求“神似”(尤其是写意画)的一条美学原则,意思是说描绘对象(色、形)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观者看不懂,理解不了画的意思,就等于欺骗世人,太像又太俗气、太直白,没有品位,不能给观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中国画精髓应在二者之间。
2.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筏》是______的作品。
A.籍里柯
B.库尔贝
C.雷诺阿
D.米勒
A
B
C
D
A
[解析] 《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泰奥多尔·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法国)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梅杜萨之筏》从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3. 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的作者是______。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德斯
D.亚里士多德
A
B
C
D
C
[解析] 欧里庇得斯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并称为“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代表剧作有《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伊妇女》《酒神的伴侣》等。
4. 在文艺的社会功能方面,提出“净化说”的是______。
A.柏拉图
B.贺拉斯
C.亚里士多德
D.康德
A
B
C
D
C
[解析] “净化说”是西方著名美学理论之一,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
5. 《拉奥孔》是______的雕塑作品。
A.古希腊时期
B.古埃及晚期
C.古罗马早期
D.古罗马晚期
A
B
C
D
A
[解析] 拉奥孔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的祭师。他劝阻特洛伊人把希腊人的木马移进城内,激怒了袒护希腊人的海神,海神派遣两条大蛇把他和两个儿子一起缠死。
6. 19世纪法国学者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采用的艺术批语方法是______。
A.心理批评
B.文本批评
C.读者批评
D.社会批评
A
B
C
D
D
[解析] 艺术哲学采用的是社会批评方式。《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7. 被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称为“古代的神品”的是______。
A.《命运之女神》
B.《掷铁饼者》
C.《维纳斯像》
D.《大卫》
A
B
C
D
C
[解析] 米洛斯岛的《维纳斯像》是古代希腊美术进入高度成熟时期的经典之作,被罗丹称为“古代的神品”。
8. 下列科学文献中,强调制作工艺品必须“材美工巧”的是______。
A.《考工记》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
A
B
C
D
A
[解析] 春秋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强调制作工艺品必须“材美工巧”,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9. 《书谱》的作者是______。
A.欧阳河
B.孙过庭
C.张怀瑾
D.董其昌
A
B
C
D
B
[解析]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法理论著作。
10. 古希腊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作者是______。
A.荷马
B.埃斯库罗斯
C.索福克勒斯
D.阿里斯托芬
A
B
C
D
B
[解析]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著名悲剧诗人,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一起被称为是古希腊“大悲剧大师”,有“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的美誉。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等。
11. 《百鸟朝凤》通常所使用的演奏乐器是______。
A.唢呐
B.古筝
C.笛子
D.琵琶
A
B
C
D
A
[解析] 《百乌朝凤》这首曲子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经常会用在结婚的仪式上,经常是唢呐独奏,代表着吉祥、幸福。
12. 下列影片中,______是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经典作品。
A.《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B.《珍珠港》
C.《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D.《卡萨布兰卡》
A
B
C
D
C
[解析]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凄美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战争对人,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对美好生活和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表达了强烈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人性关怀主题。
13. 我国著名的雕塑作品《青铜器物架》产生的时期是______。
A.殷商
B.战国
C.东汉
D.西汉
A
B
C
D
B
14. 创造了“青藤画派”的画家是______。
A.徐渭
B.齐白石
C.吴昌硕
D.石涛
A
B
C
D
A
[解析] 明代画家徐渭是一个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富有叛逆精神的画家,他在继承国画写意传神画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泼洒笔墨,写胸中块垒,随兴所至,信手拈来,开创了水墨大写意画法,创立了“青藤画派”,对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和吴昌硕、齐白石等后世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15. 中世纪艺术及文艺复兴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的是______。
A.《天路历程》
B.《标杆人生》
C.《圣经》
D.《教会时代的结束》
A
B
C
D
C
[解析] 基督教的《圣经》故事是中世纪艺术及文艺复兴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
16. 我国明代艺术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是______。
A.宗白华
B.黄庭坚
C.徐渭
D.王世贞
A
B
C
D
C
[解析] 王世贞(1526年一1590年)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黄庭坚,宋代人。
17. 长诗《浮士德》是诗人______的作品。
A.歌德
B.席勒
C.拜伦
D.雪莱
A
B
C
D
A
[解析]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18. 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做专门研究的学科是______。
A.艺术史
B.艺术社会学
C.艺术概论
D.艺术文化学
A
B
C
D
C
19. 戏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A
B
C
D
D
20. 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
A.罗贯中
B.曹雪芹
C.施耐庵
D.吴承恩
A
B
C
D
D
二、简答题
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简述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
(1)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人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艺术审美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艺术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在艺术作品中又总是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涵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使欣赏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艺术的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它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一种教育。
(3)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即教育功能是融合在艺术审美娱乐之中的。
2. 简述艺术作品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它们的关系是:(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作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作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主体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3)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现性作品虽然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但也具有再现性。
3. 简述艺术语言及其特性。
(1)艺术语言是创作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作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作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又可分为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和电影语言等。
(3)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
(4)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应在创作活动中不断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的创新。
三、作品赏析题
请任选其中两小题作答。若都作答,只按前两小题的得分计入总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陈述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结合个人所学理论和审美体验阐述作品的基本内容,分析作品的形式特点和风格。
1. 电影艺术:《乱世佳人》
(1)影片《乱世佳人》是根据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改编而成的,耗资巨大,场面恢宏,人物众多。1939年出品,导演是维克多·弗莱明,主演是克拉克·盖博与费雯·丽。
(2)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方贵族的优雅生活被新生的强大的北方资产阶级打败,个人命运融进了时代的变革中,庄园、骑士、佳丽、奴隶主、奴隶、曾经的歌舞升平、曾经的闲暇安逸……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南方庄园梦的结束而终结,旷世的爱情也终于破灭,此情只可成追忆。
(3)影片没有描写过一个战争场面,但却通过几个人物的爱情波折及塔拉庄园和奥克斯庄园的兴衰,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战争的进程和对战争的诅咒,影片的时间跨度很长,情节也很多,但却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4)它既是一部人类美好爱情的绝唱,又是一部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诸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
2. 舞蹈艺术:《罗密欧与朱丽叶》
经典芭蕾舞剧,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知名芭蕾舞团把它视为保留剧目。
《罗密欧与朱丽叶》拓展了莎翁戏剧原作表现的空间,它汲取了原作精华,保留了完整的戏剧结构,但却运用全新的舞蹈语言进行了演绎。
流传最广、最为知名的是麦克米伦于1965年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编排的版本,编导以其对芭蕾特有的艺术领悟创造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舞段。俄罗斯艺术家则比较强调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注重戏剧性与抒情性的交融,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和心理发展的轨迹,赋予芭蕾艺术新的生命力,使之成为戏剧芭蕾的典范之作,在芭蕾艺术自我发展中达了新的高度。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断更新,现代版本更加注重古典与现代浑然一体的舞美设计,舞台布景更具艺术感染力,成为芭蕾艺术中经久不衰的经典。
3. 建筑艺术:《埃及金字塔》
埃及古代陵墓建筑,为世界奇迹之首。埃及金字塔大多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西南约13千米的吉萨地区,大约建于4500年前。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吉萨高地上的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是最著名的三座,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金字塔底座呈方形,聚于塔顶形成方锥形的建筑,作为奴隶制国王的陵寝,它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性质。金字塔的结构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墓室的地下建筑,二是金字塔的墓上建筑。根据考古学家及科学家们的研究推测,建造金字塔这样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花费30年及许多工人的劳力才能完成。
直到今天,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给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吸引许多科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前往探究,也吸引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前去观光游览。
四、论述题
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论述书法艺术的分类和特征。
(1)分类。
中国民族书法艺术随时代发展,也体现出各种书体不断发展的演变过程。总体上讲,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其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
(2)特征。
书法艺术主要通过不同的线条及各种线条的不同组合形式产生艺术形象。书法的造型要受文字形状和结构的制约。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作为一门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空间艺术,书法艺术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书法最初只是用于人们书写文字的日常活动,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书法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线条可以使人联想,但并不确指,因此又是高度抽象化的。书法以抽象的线条为基本材料,通过有机组合,形成美的构架与造型。其间,动态的线与字的造型均具有形式美的因素。线的长与短及粗与细、走势的刚劲与柔和、节奏的急促与舒缓,以及墨的浓与淡、色泽的枯与润、间架的紧与松、字形的清秀与苍劲、字间结构的疏与密、笔的走势与流动感等等,都可以使书写的内容具有独立的形式美的特征。书法不同于实际的文字书写,其充满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精神气质,这种情感和精神的高度抽象化使书法形象具有了人类整体思想情感的象征品格。
2. 谈谈你对艺术意境的理解。
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绘画、文学、书法、音乐、建筑、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意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首先是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空灵境界出现的。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中,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形而上与形而下,从来都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二者总是在不同层次上处于高度的统一之中。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更多地将其分为虚与实两个部分。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意境的实部分存在于画面、文字、乐曲及想象的意象之中;虚的部分,即意境之重要或本质的部分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
(2)“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中国传统关系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3)“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一种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后者更被看重。
“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素朴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简答题
1
2
3
三、作品赏析题
1
2
3
四、论述题
1
2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