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二、
  ①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发现并描述了许多不同的世界,人的观察力和概括力改进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世界形象-可是他仍然没有能把一切可能的世界都描述完。
    ②人的世界包括他在地球表面上和从地球表面上所能看到的一切。地球是一个中等大小的行星,环绕着一个中等大小的、我们称之为太阳的核爆炸物运转。如果太阳是一只桔子那么大小,按同一比例,地球就在它一英尺以外,只有一个针头大小,可是这个针头大小的东西却具有足够的地心引力,能够把贴近它表面的叫做大气的一层薄薄气体吸住。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又正好使大气层的温度让水能保持液态。有机生命是从海水里起源的,当有机体从海水里移到陆地时,它们把水的环境随身带在用皮肤做成的“宇航飞行服”里,就像宇宙飞行员上月球时把空气的环境随身带在宇航飞行服里一样。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生命形态,是依靠液态水和太阳能来维持的。
    ③地球表层是指从地面向下人类所能穿透和地面以上人类通常所能达到的一个圈带。一切科学和艺术,都是从这个圈带内所进行的观察中衍生出来的。直到1969年,这个圈带还是人的全部世界。然而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由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产生的事物(现象),有由生物过程产生的植物与动物,有受天然环境影响的人类本身,还有在人类周围通过经济、社会和政治事件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力量。所有这些事物和作为这些事物一时标记的事件,在复杂的联合与相互的连接中存在着,组成所谓巨大的人类环境系统。
    ④生在纪元前第三世纪的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是第一个用地理这个词的人。但是在这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在考虑地理问题了。希腊地理学者把地理著作的开端归功于荷马,但最古老的地图是纪元前2700年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理思想史是人们试图获得他们在地球上居住和散布方面更为合理更为有用的知识的记录:说是合理,是因为对观察到的事物的解释可以进行验证,足以使学者对之信赖;说是有用,是因为这样获得的知识,可以用来使人类对地球上的不同自然环境更能适应,使改良不利环境,甚至取得进一步控制不利环境的措施成为可能。
1.  第①段中有3个修饰语:“不同的”、“新的”、“可能的”。它们被用来修饰“世界”的角度是       
  • A.地域范围
  • B.时间先后
  • C.客观演进
  • D.认识发展
  A  B  C  D  
D
 
2.  作者强调“地心引力”和“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是因为       
  • A.这是保证地球公转的条件
  • B.这是保证人类生存的条件
  • C.这是保持生命形态的条件
  • D.这是保持水的液态的条件
  A  B  C  D  
C
 
3.  “地球表层”应理解为    (  )
  • A.“地球表面”的同义语
  • B.指地下和地上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 C.与“人的全部世界”含义相同
  • D.和“人类环境系统”大致相同
  A  B  C  D  
D
 
4.  本文所谈的这门学科的名称是       
  • A.地理学
  • B.地理学思想史
  • C.地质学
  • D.地质学概述
  A  B  C  D  
B
 
第Ⅱ卷
三、
①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②那一天你确真跳下来了,像俯冲捕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间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③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④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⑤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更努力地生长;它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了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招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⑥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竞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⑦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道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了!
1.  第一段中的两个问句有______、______的作用。
  
统领全篇   揭示主题
 
2.  第④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 A.比喻    夸张    排比
  • B.对偶    比喻    夸张
  • C.拟人    拟物    排比
  • D.夸张    对偶    拟人
  A  B  C  D  
D
 
3.  文中写桃树、梨树、杨柳树的目的是为了______。
  
衬托酸枣树
 
4.  全文赞颂了酸枣树怎样的精神品质?(不超过20个字)
  
不屈不挠,默默奉献
 
四、
“一叶知秋”这句话说得有意思。淮南王头一个说这句话,挺像一个得道的人,窗明几净,忽然庵檐之下飘来一片似黄未黄的叶子,触微知机,恍然于时令潜移,有添夹衣的必要了。显然这片叶子不是人力摇落的,因为凡是沾着一点点人力味道的变化,我想选一个字来说明它的内容,那也许就是“命”。我虽不是测字先生,可是“命”这个字的形成,由于“人一叩”我一下就看出来了。中国文字的妙处,从我这个例子可以明白,就是能够契合宇宙,把它的隐秘用形象点破,外国文学偶尔得到传声的巧妙。然而说到传声,欧阳修的《秋声赋》,李清照的“凄凄切切”,两千多年了,没有一首外国诗能够让我忘记它们的印象。外国文字和中国文字一比,确乎是落在我们中国人的宇宙生命之外的。让我把话拉回来,我们是在说那片叶子,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时候,离开了树枝。辞谢的生命,好像有一种什么违抗不了的力量,可又决不是人力,加在它的身上,于是它的脸色苍白了,打了一个寒噤,就轻飘飘地任风吹风飓了-那是一点点小风,比春天什么风也小,然而没有一点点它们的温暖,假如这不是“命”,又该是什么呢?先生,你不如帮我找一个字,说明这种自然力,里面没有人的存在,只是自然本身的法则?
    我倒想出来了一个,好像一辆车的滚动,没有人乘,没有马拽,两只轮子自己就旋转:我想一个字,那是“运”。
    人生的悲喜剧是由于“命”和“运”连了起来。用一数学公式罢,命+运=人生。连了起来,所以宇宙就隐入混沌了。混沌这两个字是没有法子解释的,“命”有人力作祟,“运”有自然力作祟,人力和自然力乱作一团,理想和现实互为牵制,是进击,是销蚀,是挣扎冲突之外加上挣扎冲突,我们也许勉强可以拿颜色来象征它的面貌。你一定问我“混沌属于什么颜色?”那是……算了罢,什么颜色也是,本来五颜六色看不清楚。
    于是有人看清楚了,窗明几净,忽然院中飞来落叶,他轻轻对寂寞嘘出一句:“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这句话到了唐朝诗人口中,便有了“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诗行,可是味道两样了,和帝尧治下的那个倔强的老人一样,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山僧和老人为了表扬自然的法力,拿蔑视人来做陪衬。这里虽然不谈政治,政治性依旧不免浓厚,所幸他们全是古人,我无须为其担忧。
    我说“一叶知秋”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它以无限深厚的文学的暗示说明了人类知识增进的另一方式。譬如我多知道一点东西,一方面是“求”来的,有人力在内,一方面也有“悟”出的,得之于刹那间的。求到的往往显出崇高,出于经过了一番挣扎,可是悟到的也不示弱,往往远比崇高更为圆通,因为接近宇宙,更为接近一般法则。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悟出了地心吸力的大道理。研究科学最需要悟力,有些重要发明偏又仰仗触机。我不晓得别人怎么样了解这两个字,但是“机”本身没有意义,悟的重要性在“触”,正如苹果熟了随时随地在落,偏偏牛顿看进眼去,而且就在那一次看进眼去,这才悟出来。“一叶知秋”是相对论的一个注解,爱因斯坦想必和我一样喜欢这句话,他因为它说明了一个科学现象,我因为它给我一点点诗意。历史上多的是因小悟大的实例,远例不说,且听到那老人一击那壤,帝尧的宝座就动摇了。不过要像这句话这样不带政治性,这样纯洁,不合一丝人世的丑恶,让我恍然于人的渺小,那样自自然然把我带到一个宏远境界悠悠然又让我回来体味人的伟大,似乎还不太多。所以我写下我精神上的喜悦。
1.  “人一叩”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命”字的字形结构。
 
2.  “没有一首外国诗能够让我忘记它们的印象”中的“它们的印象”是指什么?
  
中国文字中契合宇宙,点破神秘的形象。
 
3.  文中作者谈了“命”与“运”的问题。他认为“命”指__________,“运”指__________。
  
人力  自然力
 
4.  阅读最后一段回答画线部分问题。
    ①“人类知识增进的另一方式”是指__________。
    ②“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悟出了地心吸力的大道理”一句是论据,它印证的论点是(用文中原话答出)__________。
    ③“让我恍然于人的渺小”中“渺小”是指__________。
    ④“悠悠然又让我回来体味人的伟大”中的“伟大”是指__________。
  
①人类从“自然力”、自然现象中所“悟”出来的知识。
   ②“可是悟到的也不示弱,往往远比崇高更为圆通,因为接近宇宙,更为接近一般法则。”
   ③与大自然力对比之下的人。
   ④人能从自然力中有所“悟”,从而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
 
5.  作者由“一叶知秋”感悟到人类获得知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__________,一种是__________。
  
“求”  “悟”
 
五、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貌昳丽。朝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形:______  ②服:______  ③孰:______
    ④若:______  ⑤面:______ ⑥闻:______
  
①形体  ②穿  ③谁  ④如  ⑤当面  ⑥使……听到
 
2.  全文主要使用的修辞方法有______。
  
比喻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⑤皆以美于徐公。
    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①城北徐公,是齐国非常漂亮的一个人;
   ②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
   ③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怕大王的;
   ④从这点上看,大王受蒙蔽的程度已经很深了;
   ⑤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⑥所有的大臣和百姓们能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受上等奖赏。
 
4.  指出下列加点的字的意义和词类。
    ①服衣冠,窥镜   
    ②于是入见威王   
    ③燕、赵、韩、魏闻之,皆于齐   
    ④辞白帝彩云间   
  
①早晨 名词  ②朝廷 名词  ③朝拜 动词  ④早晨 名词
 
5.  默写名言名句
    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苏轼)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__________?(韩愈)
    ③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李商隐)
  
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一弦一柱思华年
 
六、
   按要求作文。
   题目:心愿
   要求:①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
   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③不少于800字。
隐藏
第Ⅰ卷
一、
123456789
二、
1234
第Ⅱ卷
三、
1234
四、
12345
五、
12345
六、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