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点评析题1. 对于大学图书馆是否应该向公众开放,网友有不同的看法:
网友A: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能够将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公众,并体现教育公平,我们要予以支持。
网友B:大学图书馆的图书主要针对对象是在校学生,对公众开放,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
请对上述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开放有利有弊,在此过程中要权衡利弊逐步推进。
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开放是有一定的好处的。首先,这是国家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大力推进。其次,能够将有效的资源进行最优化利用,提高其利用率。再次,体现了社会上的共享意识。最后,这也是一个真正的便民、惠民的举措。能够给公众提供便利。但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开放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如:图书资源、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群体;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图书馆的相应管理仍需要增强等。不可否认,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针对的对象是在校学生,但是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性对推进效果影响重大,我们应该积极解决问题,逐步推进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工作。
二、案例题1. “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即患者在门诊、急诊诊疗时,通过预缴一定额度押金,待所有诊疗过程结束后统一进行结算,无需在接受每项诊疗服务时往返于各楼层之间单独缴费。这种“一站式”结算的支付方式,大大简化了就诊流程,减少了排队次数,节省了诊疗时间。你作为一名卫生部的工作人员,负责该制度的推广。
结合材料,该制度的推广取决于哪些因素?
该制度最终能否推广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筹资水平,覆盖面越广,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水平越高,推广的可行性越好;二是当地居民的信用度,诚信度越高,推广的可行性越好;三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实际支付能力越强,出现恶意欠费的现象越少。显然,当“先看病后付费”从区域试点到全面推行,发达城市和贫困乡村之间的地区差异、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群体差异等,都是横亘在面前的现实考验。
四、作文题1.
给定材料: 材料1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从传播主体到方式、路径均为发散式的,如果单纯以传统媒体的主体思维模式来领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必将会与转型的初衷南辕北辙。
材料2
随着手机、电脑等多种信息终端融入生活,不知不觉中,我们迈进了一个微阅读时代。静静品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奢望,越来越多的人从过去的“知识分子”转变为“知道分子”。博客、微博、微信……越来越多的信息产品不断被研发并推广,电脑、电子书、手机……越来越多的浏览终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浮躁的社会氛围里,只有极少数人坚守着深阅读的习惯。
微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而深阅读能引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进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人格和性格。同时,微阅读容易造成思维懒散,使人们逐渐失去主动深思的习惯;而深阅读又会造成信息和知识的局限与狭窄。面对深微阅读这两种方式,我们到底趋“深”还是就“微”?
作答要求: 仔细阅读材料,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以“深阅读与微阅读”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字数在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参考例文] 阅读形式在博弈中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技术赋予了信息更加炫目的传播方式和接收体验,并因此给时代带来很多颠覆性的变化,从纸媒走向数字,从PC互联网走向移动互联网,从书房走向公交车……我们的阅读方式正迎来一场变革。毋庸置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阅读形式——微阅读、深阅读正在面临一场博弈。
微阅读来势汹汹,锐不可当。在地铁、公交车、休息室,经常可以看到大家低头摆弄着手机、iPad刷微博、看微信、看新闻、读小说……随着新媒体网络时代的来临,受时间碎片化的影响,人们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发生了深刻改变。一册在手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方式。新媒体因其拥有海量信息和快捷获取的优势逐渐成为人们了解信息、阅读文字的重要方式,充斥生活的各个角落。微阅读已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一种阅读形式。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手中厚重的纸质书本,转而投向新媒体阅读,这无形当中对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作为栽体的深阅读带来了严重冲击。以《新闻周刊》为例,在新媒体阅读的冲击下,该杂志销售量不断减少。为了扭转颓势,《新闻周刊》推出了网上杂志,以此增加读者的黏着度,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大批读者。
深阅读厚积薄发,沉淀经典。阅读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一种至为美好的人生体验,能够填补物质所无法填补的虚空。而眼下,越来越多的微阅读无形中导致读者出现心境浮躁、思考懒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们多读经典,沉淀思想。在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现实中,踏踏实实地拿起一本书来,进行“深度阅读”。从小处看,净化了人的精神、陶冶了人的情操,使浮躁暴戾之气得到遏制;从大处来看,深阅读厚积薄发、意义深远,它可以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而为实现国家民族的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商务印书馆举行的“最美的年华读最好的书”座谈会,呼吁在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强势的时代,经典阅读不能减少,传统阅读形式更要回归大众。从一定程度来说,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繁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深阅读和微阅读都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二者虽然存在互相博弈和此消彼长的问题,但是它们并不是互相背离、互相取代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阅读形式只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在博弈中融合,才能够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