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1. 道德在一定的情景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道德动机。
对 错
B
[解析] 道德需要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就可以转变为道德动机。
2. 在我国,教育发展、教育政策等同于教育目的。
对 错
B
[解析] 教育发展是指教育事业,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水平、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等教育进步和拓展的程度。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由此可知,教育发展、教育政策和教育目的是不同的三个概念。
3. 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对 错
A
[解析] 考查对德育概念的理解。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等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 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及执行方式都是相同的。
对 错
B
[解析]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在于执行方式不同。教育法规的执行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不得违反。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主要是依靠行政力量或党的纪律,运用号召、宣传、教育、解释、动员等方式贯彻实施,其强制力是有限的。
5. 自制性强的人,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
对 错
A
[解析] 意志自制性是指能否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自制性强的人,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
6.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对 错
B
[解析] 新课程强调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7. 教育政策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对 错
A
[解析] 教育政策是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
9. 小学生理解句子中的逻辑关系的水平是比较高的。
对 错
B
[解析] 小学生理解句子中的逻辑关系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一年级为零,二三年级开始有了初步的概念改错能力,三四年级开始有了判断推理的改错能力。
10. 社会需求决定社会供给,因此,从根本上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受社会成员对文化的需求决定的。
对 错
B
[解析]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三、多项选择题(请在每道题列出的选项中选择两个或以上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