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判断题1. 教育创新不一定能推动经济发展。
对 错
A
[解析] 教育创新只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
2. 基础型课程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即读、写、画。
对 错
B
[解析] 读、写、算是作为公民所必需的“三基”。
3. 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瓦·根舍因。
对 错
A
[解析] 范例教学由瓦·根舍因在1951年提出。
6.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
对 错
B
[解析] 道德认识也称为道德观念,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础。
7.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对 错
A
[解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8.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对 错
A
[解析] 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9. 学生在教育工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对 错
A
[解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10. 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是赫尔巴特的《论灵魂》。
对 错
B
[解析] 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11.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最基本方法是谈话法。
对 错
B
[解析] 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12. 在不同阶级中,教育具有“提升机”的作用。
对 错
B
[解析]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教育可能落后于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也可能出现倒退的情况,例如文革时期的教育。
五、案例分析题1. 有一所小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抓分数,把学生考分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唯一标准,把各种平均分数作为评定各科教师教育质量的全部依据。学校不开设体育、音乐、美术课,也很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几乎所有时间都是上语文、数学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近视率增高;学生不知五线谱为何物,更没有画过什么儿童画。虽然有不少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较好,但多数学生成绩平平,没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什么业余爱好。
试问这所小学的做法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吗?为什么?
这所小学的做法与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小学全面发展的要求相违背。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是片面的,这种用“一好”代“三好”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教师只重视分数,不重视其它方面的教育,以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毋庸置疑也是片面的。重视语文、数学这些学科是对的,但不开设体育、音乐、美术课程显然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结果少数学生分数虽高,但能力并不一定好。同时由于缺少身体锻炼、学习兴趣狭窄,最后影响了学习后劲,导致多数同学成绩平平。
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在这次考试中他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分析:2. 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正确。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3. 如果不正确,正确归因应该是怎样的?
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有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的念头。
4. 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