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分类模拟20
一、单项选择题
1.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经估算模式计算出某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max
为30%,占标率10%对应的落地浓度所处最远距离D
10%
为0.8km(厂界内),则该项目的大气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边长分别是______。
A.二级、5km
B.二级、1.6km
C.三级、5km
D.三级、1.6m
A
B
C
D
C
[解析] D
10%
在厂界内,三级评价,评价范围边长最小的为5km。
2. 某建设项目有两个大气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经估算模式计算出该污染物占标率10%的落地浓度所处的距离(D
10%
)分别是2.2km和5km,该项目的评价范围边长是______km。
A.2.2
B.4.4
C.5
D.10
A
B
C
D
D
[解析] 取D
10%
最大的作为评价范围。一般情况下,是以D
10%
为半径的圆或2×D
10%
为边长的矩形。
3.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的扩建项目,其污染源调查对象至少应包括______。
A.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
B.区域替代项目
C.评价范围内所有工业污染源
D.所评价的项目
A
B
C
D
D
[解析] 选项ABC的内容属一、二级评价的调查对象。
4. 某项目主要排放SO
2
、NO
2
、CO、CO
2
、TSP、PM
10
等污染物,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监测因子至少应包括______。
A.SO
2
、NO、CO、TSP、PM
10
B.SO
2
、NO
2
、CO
2
、TSP、PM
10
C.SO
2
、NO
2
、TSP、PM
10
D.SO
2
、CO、CO
2
、TSP、PM
10
A
B
C
D
C
[解析] CO
2
没有质量标准,不应选。NO不属于项目的排放污染物,不应选。
5. 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以下各监测期大气现状监测点位设置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要求的是______。
A.各监测期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监测点位置应重合,加密监测点位应依据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B.所有监测点位均应依据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C.敏感点监测点位应依据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加密监测点位不变
D.所有监测点位不随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A
B
C
D
A
[解析] 各监测期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监测点位置如不重合,则不能说明是否达标,没有可比性。
6.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其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可不包括______。
A.各月的风向玫瑰图
B.各季的风向玫瑰图
C.1年的风向玫瑰图
D.20年以上的风向玫瑰图
A
B
C
D
A
[解析]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没有要求各月的风向玫瑰图。
7.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以下污染物属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的是______。
A.CO
B.NO
2
C.NO
D.氟化物
A
B
C
D
B
8. 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内有学校、医院、居民区、污水处理厂、商用写字楼。以下预测计算点均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要求的是______。
A.学校、医院、居民区、污水处理厂、商用写字楼、最大地面浓度点
B.学校、医院、居民区、预测范围网格点、最大地面浓度点
C.学校、居民区、商用写字楼、预测范围网格点、最大地面浓度点
D.学校、居民区、商用写字楼、污水处理厂、预测范围网格点
A
B
C
D
B
[解析] 污水处理厂、商用写字楼都不属于环境保护目标,不需预测。
9. 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6个监测点位的现状监测目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分别是0.30mg/m
3
、0.20mg/m
3
、0.10mg/m
3
,预测范围内的日平均质量浓度最大预测值是0.15mg/m
3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最大地面质量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应采用的最终质量浓度是______mg/m
3
。
A.0.15
B.0.25
C.0.35
D.0.45
A
B
C
D
C
[解析] 对于最大预测值,叠加现状监测的平均值。
10.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至少应附具的基本附图是______。
A.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
B.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
C.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D.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
A
B
C
D
D
[解析] 其他3个选项都是一、二级评价等级项目所需的。
11.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以下参数均属于大气面源污染源调查清单的是______。
A.面源起始点坐标、面源初始排放高度、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
B.面源起始点坐标、面源污染物温度、排放工况、评价因子源强
C.年平均风速、面源污染物温度、年排放小时数、评价因子源强
D.年平均风速、面源初始排放高度、排放速度、排放温度
A
B
C
D
A
[解析] 年平均风速、面源污染物温度都不属于面源所需调查的参数。
12. 某项目有两个大气排放源,经估算模式计算两个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max
)分别为10%和85%,地面浓度占标率10%处(D
10%
)距两个排放源最远距离分别为2.0km和4.8k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的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边长分别为______。
A.一级,9.6km
B.二级,9.6km
C.一级,5km
D.二级,5km
A
B
C
D
B
[解析] 两个大气排放源先按每个排放源判断评价等级,然后取评价等级高的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从题中的信息看,选项中没有三级,两个大气排放源的评价等级都不满足一级,因此都是二级,评价范围取影响范围大的。
13. 某新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PM
10
环境质量现状每期监测时间和每天监测时段符合要求的是______。
A.7有效数据,每天至少采样时间18h
B.7d有效数据,每天至少采样时间20h
C.5d有效数据,每天至少采样时间18h
D.5d有效数据,每天至少采样时间12h
A
B
C
D
B
[解析] 此题在原真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PM
10
的日均浓度每天至少连续监测20h。
1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城市道路项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布设的原则是______。
A.至少设6个监测点
B.只设4个监测点
C.监测点数目根据当地城市环境空气例行监测点的分布情况而定
D.监测点数目根据道路布局、车流量、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而定
A
B
C
D
D
15. 某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一级,距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分别为38km和55km。下列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中,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要求的是______。
A.调查距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B.调查距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测站近3年内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C.调查距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D.调查距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3年内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A
B
C
D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项目距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为55km,超过50km,因此,可以利用高空模拟气象数据。
1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______不属于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内容。
A.探空层数
B.探空层每层高度
C.总云量、低云量
D.探空层每层的露点温度
A
B
C
D
C
1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______属于常规气象资料分析的内容。
A.气压
B.低云量
C.能见度
D.主导风向
A
B
C
D
D
1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______属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
A.确定评价等级
B.确定评价范围
C.确定气象条件
D.确定面源排放温度
A
B
C
D
C
19. 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的项目只有一个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为氯化氢、甲苯、甲醇和乙醇,排放速率(kg/h)分别为0.6、1.2、2.1和0.00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______应作为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
A.甲苯、甲醇、乙醇
B.氯化氢、甲苯、乙醇
C.氯化氢、甲醇、乙醇
D.氯化氢、甲苯、甲醇
A
B
C
D
D
[解析] 乙醇排放量最少,用排除法,不应选择。
20. 某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PM
10
最大日均浓度预测值为0.05mg/m
3
,日均浓度现状监测值范围为0.08~0.12mg/m
3
,日均浓度现状监测平均值为0.10mg/m
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评价区PM
10
最大点的最终环境影响日均浓度值是______mg/m
3
。
A.0.05
B.0.13
C.0.15
D.0.17
A
B
C
D
C
[解析] 对于最大预测值,叠加现状监测平均值。
21. 某风景名胜区需建设采暖锅炉,锅炉燃料为天然气,经估算模式计算,其排放污染物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P
max
)为8.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______。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
B
C
D
B
[解析] 评价范围涉及有一类区的,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22. 某焦化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地面质量浓度达标限值为10%,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
10%
见下表,该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______。
污染源
焦炉烟囱
焦炉
污染物
SO
2
NO
2
PM
10
BaP
PM
10
D
10%
/m
3000
3000
2900
4000
4000
A.边长6000m的矩形
B.边长5900m的矩形
C.边长6900m的矩形
D.边长8000m的矩形
A
B
C
D
D
[解析] 取影响范围最远的D
10%
。
23. 某小区一期工程已配备燃煤供热锅炉,现拟建二期工程新增2t/h燃气锅炉,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二期工程环评至少应调查的污染源是______。
A.二期工程污染源
B.一期、二期工程污染源
C.一期、二期工程污染源及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现有污染源
D.一期,二期工程污染源及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在建污染源
A
B
C
D
B
[解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
2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时,PM
10
监测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要求的是______。
A.冬季监测5天有效数据
B.冬季、夏季分别监测5天有效数据
C.冬季监测7天有效数据
D.冬季、夏季分别监测7天有效数据
A
B
C
D
D
2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说法正确的______。
A.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污染物排放情况无关
B.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调查的气象观测位置无关
C.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评价区域地表特征有关
D.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评价区域污染源分布有关
A
B
C
D
C
[解析]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26. 某山区项目于2011年开展环评工作,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距最近的地面气象站(平原站)60k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符合要求的气象观测资料是______。
A.2005年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B.2010年12月—2011年1月在评价区补充观测的地面气象资料
C.2000—2010年的平均气温
D.2000—2010年的风向玫瑰图
A
B
C
D
B
[解析]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的项目,不属于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的是______。
A.年平均温度日变化
B.年平均风速月变化
C.年平均风频月变化
D.季小时平均风速日变化
A
B
C
D
A
[解析] 年平均温度日变化是不需要的,但是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是需要的。
28. 某新建汽车制造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内有居民点、学校、纺织厂、乳品厂。下列预测计算点均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要求的是______。
A.居民点、学校、纺织厂、乳品厂和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B.居民点、学校、纺织厂和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C.居民点、学校、乳品厂和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D.学校、乳品厂、纺织厂和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A
B
C
D
C
[解析] 纺织厂不属于敏感保护目标。
29. 针对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下列预测情景中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要求的是______。
A.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平均质量浓度预测
B.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预测
C.网格点日平均质量浓度预测
D.网格点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预测
A
B
C
D
B
[解析] 非正常排放情况,只需预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30. 某项目按工程建设方案确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300m;对建设方案进一步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厂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可达标,确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200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为______。
A.厂界外200m范围
B.厂界外300m范围
C.以排放源边界为起点200m范围
D.以排放源边界为起点300m范围
A
B
C
D
A
[解析]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以厂界为起点。
3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可不列入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结论的内容是______。
A.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
B.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C.预测模式选取的合理性
D.项目总图布置的合理性
A
B
C
D
C
32. 某拟建项目厂址南北长1000m,东西宽800m,供热锅炉排气筒位于厂址中央,其排放的污染物最大地面占标率P
max
=10%,出现在距排气筒350m处。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边长分别为______。
A.二级、5000m
B.三级、5000m
C.二级、700m
D.三级、700m
A
B
C
D
B
[解析] 本项目的D
10%
落在厂界内,评价等级为三级。
33. 某城市扩建一条主干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分别为______。
A.二级、道路中心线两侧各100m
B.三级、道路中心线两侧各100m
C.二级、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
D.三级、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
A
B
C
D
C
[解析] 城市主干路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34. 某三级大气评价项目需进行一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评价区年主导风向为NE,监测季节主导风向为E。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如以厂址正北方向为0°,则至少需在厂址约______等方向布点。
A.0°,180°
B.45°,225°
C.90°,270°
D.135°,315°
A
B
C
D
C
[解析] 现状监测布点时应考虑监测时的主导风向,而不是常年主导风向。
3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面源源强计算清单不包括的参数是______。
A.面源海拔
B.面源长度
C.面源初始排放高度
D.面源烟气排放温度
A
B
C
D
D
36. 某项目2012年开展环评,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距厂址45k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气象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均符合大气评价要求的时段是______。
A.2006—2010年
B.2007—2010年
C.2008—2010年
D.2009—2011年
A
B
C
D
D
[解析]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3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资料常规调查项目至少是______。
A.观测时间、风向、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B.观测时间、风向、风速、湿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C.气压、风向、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D.气压、风向、风速、降水、低云量、总云量
A
B
C
D
A
[解析] 这个考点纯属记忆性的。
3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不属于常规预测情景的是______。
A.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日均浓度预测
B.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日均浓度预测
C.削减污染源日均浓度预测
D.被取代污染源日均浓度预测
A
B
C
D
B
[解析] 对于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只需预测小时浓度。
3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AERMOD模式不适用于评价范围边长是______km的一级评价项目。
A.30
B.40
C.50
D.60
A
B
C
D
D
4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符合要求的是______。
A.一级评价项目可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季节进行监测
B.一级评价项目可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须取一期季节进行监测
C.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
D.一级评价项目、二级评价项目均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
A
B
C
D
C
[解析] 复习时注意:一级评价项目是“应”,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环境影响评价早期介入原则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有______。
A.选址的环境可行性
B.选线的环境可行性
C.施工方案的环境可行性
D.工艺路线的环境可行性
A
B
C
D
ABCD
[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环境可行性。
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输水管道项目方案比选的重点有______。
A.管道路由
B.管道敷设方式
C.管道材质
D.环境制约因素
A
B
C
D
ABD
[解析] 管道路由通俗来说是指管道走向。
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应在______的前提下,按照节能减排的原则给出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A.建设项目正常运行
B.满足环境质量要求
C.满足污染物达标排放
D.满足清洁生产要求
A
B
C
D
ABCD
4. 现有某公路部分路段涉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拟将砂石路面全线改造成沥青路面,其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下列关于该项目生态调查和影响评价工作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生态评价可仅进行简要现状调查和环境影响分析
B.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可调整为三级
C.应采用收集资料法和现场调查法开展生态现状调查
D.对自然保护区应做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
A
B
C
D
CD
[解析] 某公路的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选项A、B都不属于一级评价的工作内容。
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依据有______。
A.评价等级
B.评价因子
C.评价方法
D.环境功能区划
A
B
C
D
D
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公路项目工程分析常用的方法有______。
A.类比分析法
B.物料平衡计算法
C.实测法
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A
B
C
D
ABCD
[解析] 公路项目路基取、弃土计算就是典型的物料平衡计算法。
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下列工作内容中,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阶段工作的有______。
A.工程分析
B.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
C.各环境要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D.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A
B
C
D
AC
[解析] 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第一阶段的工作;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第三阶段的工作。
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下列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选取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
B.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定性评价为主
C.不能采用非导则推荐的方法
D.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
A
B
C
D
BC
[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组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慎用有争议或处于研究阶段尚无定论的方法。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方法的,应根据建设项目特征、评价范围、影响性质等分析其适用性。
9. 某大型不锈钢冶炼项目(涉及重金属)选址在冶金工业园内,项目所在地区为人口稀疏的非生态敏感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下列环境要素中,应对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详细调查的有______。
A.大气环境
B.振动环境
C.土壤环境
D.地下水环境
A
B
C
D
ACD
[解析] 该题为实际案例在总纲中的具体应用。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选择建设项目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子、影响评价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特殊因子以及建设项目的特殊污染因子作为主要污染因子,注意点源与非点源的分类调查。该大型不锈钢冶炼项目(涉及重金属)主要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由于涉及重金属可能会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
1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______。
A.建设项目特点
B.建设项目排污特征
C.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
D.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
A
B
C
D
ABCD
[解析] 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和排污特征。
1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应在建设项目正常运行、满足______的前提下,按节能减排的原则给出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A.清洁生产
B.产品质量要求
C.环境质量要求
D.污染物达标排放
A
B
C
D
ACD
[解析] 在建设项目正常运行,满足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清洁生产的前提下,按照节能减排的原则给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