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题1. 材料:
葛华和李强在课间因为一件小事吵架,葛华挨了两拳,刚要还手,上课铃响了,李强迅速跑进教室,葛华觉得吃了亏,怒不可遏,他站在教室门口指着李强大声叫嚷:“有本事你给我出来,我非把你揍扁不可!”此时,正好来上数学课的于老件看到了这一幕,于老师愣了一下,马上和蔼地对葛华说:“葛华,你看老师拿了这么多作业本,你能帮老师发给同学们吗?”
葛华虽然还在生气,但还是很快接过作业本发了下去,于老师又对全班同学说:“刚才葛华虽然和别人闹了点小矛盾,可是他为了不影响上课,愉快地帮助我们发作业本,这很好!我相信他下课后会正确处理这件事的。”葛华听到老师的表扬,转怒为喜,上课也非常认真。下课后,于老师请李强帮他把教具拿回办公室,趁机问明了事件发生的过程。听完李强的诉说,于老师耐心地对他说:“虽然双方都有责任,但打人给别人造成了伤害,如果是你被打了,你会感觉怎样?我们已经是中学生了,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友好地解决与他人的冲突,老师相信你会处理好这件事的。”之后,李强主动找葛华道歉,两人重归于好。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于老师的教育行为。
材料中的教师遵守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具体分析如下:
(1)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不挖苦,不讽刺,对学生严慈相济,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面对葛华和李强在课间吵架,于老师先是巧妙安抚葛华的情绪,并且课后主动找李强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并对李强进行开导,最终帮助二人重归于好。
(2)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于老师面对生气中的葛华,没有直接点破,而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形式进行安抚,并且在课堂中适时表扬了葛华,让葛华被认可,之后更为努力学习。另外课外也找李强沟通交流,适时进行教育。
2. 某校初二某班的一次数学自习课上,有几个平时散漫的同学在大声聊天,一个班干部站起来制止他们。说话者非但不听,反而拿起桌上的笔记本,狠狠地打了前来制止的同学,那个同学也不示弱,回手给了一拳,于是大声说话聊天的结成一方,反对他们的也结合在一起,先是说理,后是动手,全班立刻大乱起来。班主任张老师开会回来后,双方同学纷纷反映情况。张老师要求反映情况的同学都回去准备,在集体面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对没有直接参加这次“战斗”的女同学,也鼓励她们大胆发言。辩论会开始后,张老师先讲明,这次辩论会要坚持真理,以理服人,同时又讲了树立正确舆论的重要性。由于大家准备充分,讨论十分热烈,是非通过辩论也越来越明确。最后,聊天的同学只好认输。张老师总结时表扬了积极发言坚持真理的同学,对那些聊天的同学也没有再批评,而是肯定了他们能倾听同学意见,坦诚承认错误的正确做法。那些原以为老师会严惩他们的聊天捣乱的同学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从这以后,集体舆论慢慢树立起来了。
问题:结合教学理论相关知识,谈谈这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中学生大部分是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身心发育虽然还没有达到足够成熟的程度,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判断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光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以民主为基础思想,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使班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不但可以帮助班主任减轻班级管理的繁琐程度,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塑造良好的班风。“民主”是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只要充分发挥出“民主”思想的效应,班主任就能在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有效地开展班级工作,使班级工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材料中的这位班主任老师面对班级中出现了两大矛盾群体,没有事事亲力亲为,而是巧妙采用班会讨论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班级事务管理中来,发挥班级民主的力量,以德服人,不但解决了矛盾,也使学生从中学会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3.
路灯下的守望
没有晚风吹笛,没有月光煮酒,一盏盏灯火点亮孤独的城市。我匆匆吃过母亲中午走时预留的晚餐,躺坐沙发,开始用遥控器点播欢愉。荧屏里刀光剑影,红颜如玉,上演着绚烂的青春与江湖,我陶醉其中,几乎忘却了母亲单车远骑,在现实里沉重呼吸。
不去管它,时间尚早,节目大好,快乐总是将忧愁代替。墙上挂钟嘀嗒嘀嗒,一圈圈地轮回,楼梯幽暗寂静,始终听不见母亲踏响的脚步。我开始坐立不住,披衣,下楼,伫立在路灯下守望。一拨拔人影来去,没有熟悉的步履。夜风清寒,也不忍搅醒满街的浅梦。我在路灯下来回地张望踱步,以此驱赶着浓浓的睡意,原来这守望,并没有臆想的雅趣,而是桩焦虑烦躁的苦事。
母亲去的地方,我没有去过,只听妹妹讲起。据说是个破旧的厂房,里面堆积着如山的啤酒瓶子,母亲戴了手套,坐在池边,机械枯燥地挥舞着一把钢丝刷子,将一堆的“瓶山”,清洗干净,转移到另一堆去。
从学校毕业之后,我一身娇气被现实碰撞得狼藉,蜗居家里,闭门不出,就如一只受伤的鞋子,被生活丢弃在角落里,无人问津。只有母亲心急,她要把鞋子扶正,让它端端正正地上路。
这活儿,本是为我揽下的,一来解解寂寞,二来赚点收入,我不去,母亲就顶了急。瘦弱的身躯不停歇地运作,自然吃力,况且路远,又得单车载步,风来,吹乱鬓发,雨来,淋湿单衣。担心越来越盛,守望越来越长,我劝母亲别去了,母亲抹去额上汗水,说再坚持下,干够一月吧,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终呀。
母亲说到做到,一日日继续下去,我不明白她的执着,暗笑她的迂,可是每当深夜又不免担忧,于是这守望,也便在路灯下一夜夜继续下去。
当母亲干满一月回家时,我如释重负般吁口长气,我知道,我的守望终于结束了。我挺直腰身,只顾在青春的风中前行,根本就没在意身后的母亲,她悄悄接住我丢弃的守望,衔在深情的眸子里,望穿我一生。
那段日子,也许真是太过年轻了吧,根本不懂得也不愿意守望,把自己藏在荧屏里,藏在梦境里,悠闲了自己,辛苦了母亲,以至于现在行走街上时总不能仰望路灯,总感觉那柔和的灯光是灼眼的。每每回首来时路,就觉得这青春一半是明亮的,而另一半,分明是灰暗的。
问题:
(1)结合文段谈谈“守望”的两层含义。
(2)文末作者为什么说“每每回首来时路,就觉得这青春一半是明亮的,而另一半,分明是灰暗的”。
(1)一是我满怀担忧、焦灼地在路灯下等待单车远骑做工,深夜不回的母亲;二是母亲对我的深切关怀,守望我一生。
(2)“青春一半是明亮的”源于母亲对我的呵护,守望我一生,让我不至于被生活丢弃;“另一半分明是灰暗的”是指我的年轻、任性,辛苦了母亲,我对母亲深怀愧疚。
[解析] 第一题,文章以“路灯下的守望”为题,全文前半部分陈述我在路灯下守望做工深夜晚归的母亲时的焦灼、烦躁,正是为了映衬后文母亲“守望我一生”无怨无悔的伟大。前者是字面意思,后者是字里行间的深意,二者结合突出我的年轻不懂事,更是在表现母爱的伟大。
第二题,文中母亲之所以单车远骑,深夜晚归,是因为我的任性,不去做本属于我的活,母亲才去顶了急,我悠闲了自己,却辛苦了母亲。作者将青春评价为一半明亮,一半灰暗,一方面是在表现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在表现作者对自己不懂事的深深自责。
三、写作题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论述文。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作“差生”,现在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在班级中,后进生大多是学困生,由于成绩靠后往往得不到老师的厚爱,甚至有些老师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和挖苦讽刺的语言来对待他们,不但不能转化后进生,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善待后进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书写。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范文]
送给后进生的四件礼物
班级中的后进生,特别是双差生,的确令人头疼,有些老师已经习惯了对他们的批评和训斥,甚至轻率地断言他们不可救药。然而,世界上没有甘心落后的人,后进生的眼里也经常闪动着渴求上进的光芒,只不过这种光芒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每一个落后的学生将来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就如同一棵小树一样,不管它今天多么弯曲,数年之后也可能成为栋梁之材。教师的责任就是努力创造学生生长的适宜环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上进的机会。
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送给后进生四件礼物:微笑、鼓励、赞扬和理想。
第一件礼物是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露,是相互交流的基础。很多老师感叹学生离自己越来越远,感叹他们的心扉总对自己紧锁,感叹彼此之间有了越来越深的隔阂。然而,他们不知道学生的心扉正是自己加上的锁,是冷漠和批评使学生与教师一天天地变得疏远;他们也不知道,其实打开每一把锁的钥匙就在自己的手里,那就是微笑。优秀的学生需要微笑,后进生更需要微笑,尤其是那些经常被冷落的学生,一旦得到老师的微笑,就可能会把它当成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
第二件礼物是鼓励。有人做过实验,把智商相同的对象分成两组,一组不断得到鼓励,另一组从不被鼓励,结果发现,受到鼓励的一组进步更快。因此,我们要经常发挥鼓励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当然每一位教师都鼓励过学生,尤其是鼓励过那些优秀的学生。但是让我们想一想,对于那些落后的学生,我们给予了多少鼓励和支持呢?今天很多人讲教育要均衡,认为城乡之间教育的投入过于失衡,这的确是事实。但是我觉得,教育均衡理论的核心,不仅是城乡之间的学生应得到平等的教育支持,更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给予学生同样多的鼓励,是教育平等思想的要求,是教育均衡思想的体现。
第三件礼物是表扬。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南风与北风比赛,看谁先把行人身上的棉袄脱掉。北风一阵狂刮,行人却把衣服裹得更紧,北风失败了;南风只是轻轻送来一阵暖流,行人很爽快地脱了棉袄,南风胜利了。在教育中,批评就像是北风,看起来能解决问题,实际却适得其反;表扬如同南风,给人以温暖,使人乐于接受。现在有的学校推行赏识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心理学家也指出,当一个人得到赏识时,他心里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一个有信心的人,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和学习。表扬就是一种赏识,具有对学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每一个后进生都应得到不断的激励,每一个后进生也应该得到不断的表扬、赏识。
第四件礼物是理想。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寻找人生的目标。我们不但要教书,也要育人;学生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人生的追求。我认为,改变后进生的思想首先从改造他们的理想入手。绝大部分后进生落后的原因,不是智力的低下,而是缺少自我约束的能力,没有稳定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一个理想,就是帮助他们确定一个方向,使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一个后进生收到了这四件礼物,他的心里感受到了温暖、友善,得到了鼓舞,有了人生的美好追求,就可能渐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而微笑、鼓励、表扬和理想,是学生成长环境中的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优秀的学生需要,后进生更加需要。所以,老师们,不要再吝啬我们的微笑了,不要再舍不得我们的表扬了,把它们都热情地赠给渴望成长的学生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