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题1. 一天,一位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主题是“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老师安排学生去校园里甚至校外的大自然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并做记录。走出课堂的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不久一位同学跑过来说:“老师,我捉到一只蚂蚱。”其他同学也围过来看,突然,一个同学说:“这是只公的。”围观的同学哄堂大笑。老师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观察的,公蚂蚱有劲,跳的高。”他自信地说。这是孩子最直接的推理,确实难能可贵的!老师及时表扬道:“你真是一个小生物学家,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希望你能认真研究一番。”孩子认真地点点头,就在这时,一位同学跑过来告状:“一个同学把蚂蚱踩死了。”老师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他走过去,几个同学正在气呼呼地责备那个同学。这位老师说:“一个蚂蚱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我们应该爱护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是无意踩死的。这样吧,老师提一个建议:不如挖一个坑,把他安葬了吧!”于是,在学校的草地上,举行了一个特殊的“葬礼”。可以说在这潜移默化中,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会比多少遍说教都来得有效!
问题:试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这位老师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尊重和赞赏。材料中教师在一个同学发现蚂蚱并通过自己判断是公蚂蚱的时候,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对他一笑置之,而是表示赞赏,践行了要尊重和赞赏学生的理念。
其次,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要求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材料中教师在上科学课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学生品德的培养,在一个同学踩死蚂蚱大家都在声讨他的时候没有过分严格批评学生,而是和大家一起安葬蚂蚱,通过实际行为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材料中教师通过户外实践的形式给大家上科学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做法,
2. 某老师在自习课时发现张亮、李宏、马威三位同学在说话,就过去训斥他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他们的绰号(说话声音最响的张亮为“大喇叭”,声音有点沙哑的李宏为“破喇叭”,头发厚黑粗硬的马威为“黑刺猬”),并罚他们到教室外的走廊上站立至下课。第二天上课,又看(听)到李宏、马威等在底下说话,顿时走到他们身边,拿出胶带纸,令班干部把他们的嘴封起来。
问题: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
(1)这位老师违反了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对工作高度负责,公平公正地时待每一位学生,认真辅导学生课业。而这位老师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他们的绰号”“拿胶带把学生的嘴封起来”,这严重违反了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这位老师违反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师应实施素质教育,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应该身正为范。这位老师没有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没有问清学生说话的原因就直接训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他们的绰号”,体罚学生,这违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
(3)这位老师违反了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教师应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举止文明礼貌,谦虚谨慎。这位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并没有错,但应该严慈相济,不能叫学生的绰号“大喇叭”“破喇叭”等,甚至体罚学生。这位老师没有以身作则,没有起到表率的作用。
(4)这位老师违反了教师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地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而这位老师不仅训斥、歧视学生,还体罚学生,没有尊重学生人格,没有用耐心和爱心教育学生,违反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
(5)这位老师违反了教师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而这位老师体罚学生,侮辱学生,违反了依法执教的教师职业道德。
3. 苏步青教授为中国数学教育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从教50多年,桃李满天下,他的许多学生也很有成就。早在30年代,苏步青在日本荣获理学博士,与同学陈建功相约,自愿来到新建的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当时系里只有4个教师,10多个学生,图书资料奇缺,实验设备全无,经费无着落。他名为副教授,却连续几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但他毫不动摇,他与陈建功每人开四门课,外加辅导、改作业、编教材、搞科研。他利用暑期到日本去找资料,一个假期找回20万字。靠这种自觉的事业心和意志力,为社会培养人才。解放后,他更是孜孜不倦,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问题:从教师职业道德品质角度,如何评价苏步青的事迹?
(1)苏步青教授爱岗敬业。苏老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从教50多年,桃李满天下,对工作高度负责,“利用暑期到日本去找资料”。苏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连续几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苏老师和陈建功老师“每人开四门课,外加辅导、改作业、编教材、搞科研”,不对工作敷衍塞责,体现出苏老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苏步青教授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苏老师“桃李满天下,他的许多学生也很有成就”。苏老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当他学成归国,“自愿来到新建的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
(3)苏步青教授教书育人。苏老师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苏老师“编教材、搞科研、利用暑期到日本去找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苏步青教授为人师表。苏老师以身作则,自觉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具有艰苦奋斗的品质。苏老师廉洁执教,在“实验设备全无,经费无着落”的条件下,仍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苏老师这种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5)苏步青教授终身学习。苏老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解放后,他更是孜孜不倦,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三、写作题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地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要求:请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范文] 用生活丰富教材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本(教材)为本”的意识十分顽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讲;写进书本的都是正确的。”不会把书本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处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以致于在殡葬的时候出现这场闹剧。我们现在有些教师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对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掰开揉碎,繁讲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是“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因此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法定”性质,只强调“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必须突破教材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沦落为教材的奴隶,既要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不依赖教材。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听到朋友的夫人责骂拆表的孩子之后,连连摇头说:“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里把小孩领出来,带到修表店看师傅修表。陶行知对那位夫人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由此看出,只有将“生活”这本教材灵活地运用好,并将书本知识融汇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观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就应具备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其实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等。只要我们留意生活、敏锐观察,丰富的生活积累将成为我们教学信手拈来的生动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超水平”发挥。
[解析] 本题是材料作文。需要理解故事内涵,提炼中心思想。题目通过一则寓言,体现了私塾先生奉书本为“圣经”的错误教书观念。“书上是不会错的,错误在人”“书本上的一切都是修订好的,不会有任何差池”“人应该去迎合书本既定的知识、理念”等一些错误的观点,在现实教学中确实存在。本题意在考查教师对于书本教学的态度,不应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而应是开放、包容的。知识可以来源于生活,灵活于生活。
在立意的选择上,可以从教师对待书本的态度上,多角度灵活选择主旨。如“不能一味死读书,需要结合生活”“教学来源于生活,以生活来深化教材的内容,不拘泥于教材”。第二个角度,从内容与题干的匹配度上看,是最佳角度。
范文开门见山,提出在目前社会上某些教师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与材料中“私塾老师的问题”相似。紧接着作者直抒胸臆,对错误的教育观念进行批驳,摆明了自己的立场,为后文正确观点的引出作了铺垫。第二段,通过道理论证,明确课程的意义,摆正教师对教材应有的态度:教育需要来源于生活,不能一味就书论书。第三段,以伟大教育家陶行知亲身经历的事情,体现出教师在生活中如何丰富教学的内容,如何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结尾处,提出合格的教师应该如何教育学生,即“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紧扣主题,深化中心,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形象地阐释了应该怎样践行这种生动的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