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9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安徽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15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是______
A.《女神》
B.《猛虎集》
C.《孔雀胆》
D.《彷徨》
A
B
C
D
A
[解析] 郭沫若的《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是新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故选A。
2. “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司马”指的是______
A.柳宗元
B.白居易
C.韩愈
D.刘禹锡
A
B
C
D
B
[解析]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是指白居易,故选B。
3. 开创断代纪传体史书体例的是______
A.《汉书》
B.《史记》
C.《左传》
D.《资治通鉴》
A
B
C
D
A
[解析]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故选A。
4. 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家是______
A.范仲淹
B.王安石
C.李清照
D.柳宗元
A
B
C
D
A
[解析] 范仲淹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A。
5.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蕴含着对往昔夫妻幸福生活无限思念之情的一个意象是______
A.晚来风急
B.黄花堆积
C.旧时相识
D.梧桐细雨
A
B
C
D
C
[解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词人见到北方的大雁向南飞,旧时相识,由此引发了词人对昔日夫妻幸福生活的无限怀念,故选C。
6. 下列哪一作家是苏联作家______
A.狄更斯
B.高尔基
C.巴尔扎克
D.列夫·托尔斯泰
A
B
C
D
B
[解析] 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托尔斯泰是俄国小说家;高尔基为苏联作家,故选B。
7. 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的作品是______
A.《逍遥游》
B.《天问》
C.《离骚》
D.《九歌》
A
B
C
D
C
[解析] 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故选C。
8. 下列诗人中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的是______
A.王勃
B.陈子昂
C.李白
D.骆宾王
A
B
C
D
B
[解析] 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B。
9. 世称南华真人的是______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A
B
C
D
B
[解析] 据传,庄子曾隐居于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故选B。
10. 别号“青莲居士”的是______
A.高适
B.王维
C.李白
D.杜甫
A
B
C
D
C
[解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故选C。
11.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是______
A.弥尔顿
B.雪莱
C.易卜生
D.莎士比亚
A
B
C
D
D
[解析] A选项:弥尔顿,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代表作《失乐园》与荷马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B选项:雪莱,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C选项:易卜生,挪威人,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D选项: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故选D。
12. 下面哪一位是盛唐时期田园山水诗的代表诗人?______
A.白居易
B.王维
C.李白
D.韩愈
A
B
C
D
B
[解析] 盛唐田园山水诗派又称“王孟诗派”,代表人物王维和孟浩然。
13. 下面哪部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______
A.《春秋》
B.《国语》
C.《左传》
D.《战国策》
A
B
C
D
C
[解析]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但记事过于简略,用语简练;《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叙事详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故选C。
14. 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的作品是______
A.《汉书》
B.《战国策》
C.《唐书》
D.《史记》
A
B
C
D
D
[解析] 《史记》和《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故选D。
15. 《郑伯克段于鄢》的中心人物是______
A.郑庄公
B.共叔段
C.武姜
D.颍考叔
A
B
C
D
A
[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讲述的是郑庄公与共叔段骨肉相残的故事,核心人物是郑庄公,故选A。
二、文言文翻译
(请将每小题画线处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谏逐客书》)
凡不是秦国的人就得离开,凡是外来的客卿都要被驱逐。
2.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与之短长声之高下音皆宜。
(《答李翊书》)
气势盛了,语言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低都会恰到好处。
3.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此自然之理也。(《朋党论》)
小人与小人是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
4. 守一城,捍天下,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张中丞传后叙》)
凭借着千百个渐趋覆没的士兵,抗击着一天天增加的百万敌人。
5.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
左右的人以为孟尝君轻视他,拿粗糙的饭菜给他吃。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每题10分,共20分)
古藤
王剑冰
①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②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③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④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⑤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⑥
藤,木热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⑦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⑧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⑨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⑩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原文有改动)
1. 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
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倔强,孤独。
2.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关系的复句。
选择关系。
3. 请你谈谈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寓意。
4. 作者在第⑤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⑧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造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赞成第一种,要独立顽强、不屈地生存,并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抗争,从中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感受到生命的愉悦。
示例二:赞成第二种,要尽量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借助父辈、师长的力量,像古藤一样,同样需要攀附和依靠,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可以更加专注地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生命也许更加精彩。
比正路还长的巷子
柯裕棻
有时候,走着走着,离了扰攘的正路,踏上一条没名没姓的、比正路还长的巷子,那个又惊奇叉迷惘的感觉,多么像人生啊。
走进长巷子里,两侧的房子低首敛眉,没有大马路上的高楼那样霸气,在这以人的尺度打造出来的屋檐底下,活动的幅度小些,说话的派头小些,那气味也浓密些,生活的气味,水沟的、铁锈的气味,午饭剩余的油腻味,
亦步亦趋
跟着,如同一只熟识的狗。洼坑里隔夜的雨水,像一段委屈的心事,泪汪汪闷坏了,阴着脸,映着来人,踩着了它,就回溅你一脚的怨意。
城市里的长巷实在没办法安心走,红砖道宽仅仅几尺,有些地方有高低不齐的骑楼,忽上忽下,怎么走都是颠沛流离,心里很不舒坦。有些地方连骑楼或红砖道都没有.只身走在上面,慌慌的,没有归属,像是离乡背井的人,走在不属于自己的城。
如果在冬夜,一个人走在两侧大门紧闭的长巷子里,有时候会有进京赶考的书生赶路的心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却不断被后方来车的车灯打扰,那种灯的亮度非常恼人,在人的心里投下一道慌乱的影子,走几步路就得频频回首,躲闪,这种惊扰无奈的程度,犹如一段挥之不去的往事,化成了鬼魅,准备重返噬人。
至于乡下的长巷,真的很狭窄,车子很少进去,少了车,就多了从容,乡下的路是随意铺下的,从房子铺到田边,从大马路铺到菜园,聚落密了,那条任意铺下的路就变成了巷子,弯弯曲曲的,尽头一样还是水田跟菜圃,但中间的转折出乎意料的多,如同这一村百年的兴衰。
我曾经拜访过住在台南乡下的朋友,他们门前是一条很长的巷子,仿佛从郑成功之后,这一村的人便开始增建巷子的长度,以此做史。巷子尾是一畦菜圃,黄色的油菜花,踱步的鸡,巷子两旁人家的围篱是扶桑花和紫藤。在巷子的尾端,照例只有蛙鸣、狗吠、炊烟。
午后四点我们蹲坐在阳光倾斜的骑楼下,朋友端出一盘红草莓,一包紫菱角,搁在地上。
鸡群走过。
邻居老太太佝偻行过。
蝴蝶飞过。
苍蝇来过。
猫影子飘过。
千百个念头闪过。
没有一辆车经过。
那是一条很长的巷子,时间行走其中,百转千回失去了影子,因此看上去不存在。我们坐在那儿看它,彷佛看见人生。
5. 第二段中加点的“亦步亦趋”喻指一味模仿别人,请写出两个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
参考示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生搬硬套等。
6. 朱自清《春》中:“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此句运用的感觉摹写与下列哪一句相同?______
A.在巷子的尾端,照例只有蛙鸣、狗吠、炊烟。
B.午后四点我们蹲坐在阳光倾斜的骑楼下。
C.阴着脸,映着来人,踩着了它,就回溅你一脚的怨意。
D.水沟的、铁锈的气味,午饭剩余的油腻味,亦步亦趋跟着。
A
B
C
D
D
7. “只身走在上面,慌慌的,没有归属,像是离乡背井的人,走在不属于自己的城。”这几句所表现的乡愁情感与下列诗句哪一个最接近?______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B.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如梦令》)
C.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江雪》)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A
B
C
D
A
8. 从全文看,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为何会将长巷比喻为人生?
借对长巷的描摹来展开作者对于人生的体会与思考。因为长巷里曲折多变,宛如人生。
四、作文
(40分)
1.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略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文言文翻译
1
2
3
4
5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1
2
3
4
5
6
7
8
四、作文
1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