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5.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______,______。唯其这样,______,______,______。
①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②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
③世界才显精致
④人生才见灵动
⑤历史才有风韵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______。
-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①④③⑤
- C.②①③⑤④
- D.①②⑤④③
A B C D
B
[解析] 本题的突破点在③、④、⑤句的顺序。由“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可知,“惟其这样”后面应先说人生,再说世界,最后才是历史,即顺序为④③⑤。本题答案为B。
6.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______。
①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②但花朵从来都稀落
③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
④好像在观言察色,试探什么
⑤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______。
- A.③②④①⑤
- B.②③①⑤④
- C.③②⑤④①
- D.②③①④⑤
A B C D
C
[解析] 横线前介绍了“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接下来就应该描述这株紫藤萝。根据所给五句话可以初步确定其介绍的顺序,首先是花朵稀落,到后来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所以,①是结束句。并且从句意可知,⑤是直接对②句这一形态的描写,故⑤句应紧跟在②句之后,故本题答案为C。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有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了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会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非出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从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______,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具有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不被重视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40. 将下列无序的语句,按合理的逻辑关系,还原为一则完整的简讯,正确的一组是______。
①职业中介聚集地和自发形成的人力资源交易场所为重点
②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专项行动
③检查中介机构、用人单位遵守就业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情况
④本市将开展
⑤2009年2月9日至3月9日
⑥以工商企业密集区、流动人口聚居地
- A.④②⑤③⑥①
- B.⑤④②⑥①③
- C.⑥①④②③⑤
- D.⑤④⑥①②③
A B C D
B
[解析] 简讯的基本格式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接着再进行具体阐述。题干中6个语句,⑤④②相连组成一句话:2009年2月9日至3月9日本市将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专项行动。⑥①③相连组成另一句:以工商企业密集区、流动人口聚居地、职业中介聚集地和自发形成的人力资源交易场所为重点,检查中介机构、用人单位遵守就业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情况。前一个句子是对整个事件的简明概括,后一个句子是对这个事件的进一步说明,恰好符合简讯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B。
41. 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______。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符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准确地重现了
- A.③⑥⑤②④①
- B.⑤①⑥③②④
- C.①⑥③⑤②④
- D.②④⑥③⑤①
A B C D
D
[解析] 观察选项可发现,四个选项中句④都是紧跟在句②后面的,句②说的是“揣度别人”,句④说的是“揣度自己”,阅读所有句子可发现,整个文段主要说的是“揣度自己”,故②④应放在段首,②作为引子,引出后文的“揣度自己”。四个选项中只有D是把②④排在最前面,故答案为D。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2010年高考揭榜时,各地高考状元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当季最受瞩目的“明星”。然而,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仅调查报告里的1000余位状元,平均下来每年就有30多位,状元的产量可谓高产,但高产的背后并非高质,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然而,高考后,当社会各方年复一年对其大加热捧时,人们是否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后半程”?事实上,当前的高考体制在给他们戴上状元光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逆地剥夺了他们的创造性。诚然,状元秀之所以一年比一年火爆,是因为里面潜藏多重利益。每当高考状元新鲜出炉之时,第一个______的就是出产状元的学校。此外,不乏对状元们“充满”兴趣的高校、精明的商家和政府部门的参与,媒体的报道,以及父母们炽热的目光。其实,成功永远是金字塔尖那很小的一个比例,高考状元也不例外。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高考状元,主要是他们的心性、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比较适合当前的教育体制。然而进了高校、社会的大门后,面临的是全新的竞争平台和标准评判。所以谁将拔得头筹,只能用能力说话。
过度热炒高考状元,可能带来“自我膨胀”,无异于捧杀。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然而,现实中唯分数论英雄大行其道,忽视了学生创造潜能以外的非智力因素,诸如抱负、胸怀、勇气、意志等的培养。于是,高考状元难成职场状元就不再是偶然,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聊斋志异》曰:“状元及第真可夸,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度多桎梏,小时了了大不佳。”但愿这份调查所显示的内容对迷恋状元的国人和制度的设计者们能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