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1. 简析《哀溺文序》一文在描写方法上的突出特色。
(1)《哀溺文序》一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方式,采用多种手法来表现溺死者的心态,叙写简练生动,人物形象传神。
(2)正面描写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写他的行为反常,“尽力而不能寻常”,暗示钱的累赘;二是写他的语言,“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说明他明知关键在钱,但仍不能割舍;三是写表情细节,两次“摇其首”,说明他要钱不要命,至死不悟。侧面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游最”,从而对今日的“尽力而不能寻常”进行反衬;二是用游泳本领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对岸,与最善游泳的他反被溺死进行对比;三是用“已济者”的呼号,来直接揭示他的蒙昧心性。
(3)作者通过三个正面描写和三次侧面烘托,在简省的白描中通过强烈而深刻的对比,戏剧化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刻地彰明了“哀溺”的主题。
2. 杜甫《登高》一诗颈联中的“作客”如何理解?
杜甫《登高》一诗颈联中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之意。
3. 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大学》中包蕴的思想精髓对当代大学生有什么借鉴意义。
(1)《大学》在开篇就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纲目结合的目标设计理念,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自我塑造的人格模式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人格修养途径,为广大知识分子设定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
(2)对大学生而言,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有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3)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
4. 谈谈你对《大学》一文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之间关系的看法。
《大学》中反复论述了修养的步骤及其实践结果,即所谓“八目”。修身要从“格物”入手,由“格物”而“致知”“诚意”“正心”,循序渐进,以至“身修”,而后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格物”“致知”至“诚意”“正心”“修身”都是在讲教育的根本,即自我道德的修养;自“齐家”“治国”至“平天下”,则是对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化的展开。前者可谓之“体”,后者可谓之“用”;前者可谓之“微”,后者可谓之“显”;前者可谓之“内圣”,后者可谓之“外王”。如果将这八条合而观之,则正是所谓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关系,也正是“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的最佳表述。
5. 从《氓》提供的事例来看,人物的生活经历与其性格变化有什么联系?
《氓》中塑造了女主人公与氓两个人物形象。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信誓旦旦”与“至于暴矣”两种情状,揭示出他忠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以她被休弃为界,则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坚毅、刚强。两个人物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相互映衬,显示出两个人物本身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6. 《归园田居》(其一)主要通过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1)通过对比手法来体现诗的旨意。诗作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樊笼与自然等一系列对比,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指点,将诗人崇尚什么、憎恶什么的心态,表现得非常鲜明。
(2)诗中多处借比喻达意。用“尘网”和“樊笼”比喻仕途的束缚和险恶,贴切醒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包涵多重喻义:羁鸟、池鱼的喻义是官场的狭隘、禁锢;树林、深渊的喻义是田园的广阔、自由;而这两句的总体喻义则是诗人对解脱困扰、重返自然的向往和追求。这些比喻,使诗的旨意更加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