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1. 简要分析《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语言风格。
本文作为一篇驳论文,具有旗帜鲜明,简洁明快,不枝不蔓的特点。另外,由于书信体裁的需要,同时也出于故友之间的情谊,本文在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措辞委婉得体,形成柔中有刚、刚而有柔的特色。本文开篇后连用“蒙教”“窃以为”“相好”“强聒”等谦辞和敬辞,或表敬,或自谦,礼貌周到,语气委婉而柔和。而在这婉和的语调中,却寓有“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的刚直,表现出不可妥协的原则性。
2. 简述《史记》对后世史学者的深远影响。
《史记》在史学界开纪传体之先河,让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和事件,还有司马迁在考证时的严谨性和撰写时的公正性,都对后世史学者有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形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结合记言、记事,这种体裁的史书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记述范围广泛,便于突出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形势。《史记》纪传体的创造,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编撰树立了楷模,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史记》的史学精神对史学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所谓史学精神,它包括三个方面,即:实录精神、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其中实录精神是最具影响的。所谓“实录”,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对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写实、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记载正史官书所不肯收录的下层人物都是实录精神的集中体现。
3. 《哭小弟》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结构特点有什么作用?
以“哭”字为中心点的放射性结构。文章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哭”字,使“哭”字成为行文的中心点,从这个中心点出发,写回忆,写惜别,写追念,写沉思。
文章连续出现“小弟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他去了”“永远地离去了”等语句,以此作为段落的过渡、层次的转换,又紧紧扣住一个“哭”字。于是,文章产生了一哭三叹、痛惜之至的艺术效果。
文章的这种结构避免了写法的单调刻板,既严谨又富于变化。放射性的结构方法又避免了单线式的顺叙结构容易产生的一览无余的不足。
文章末尾一句“小弟,我不哭!”使全文沉痛的情绪为之一转,使读者在突兀中产生遐想。因为类似小弟这样的事例何止两三个?同时,小弟也不会喜欢姐姐老是流泪。因此,这个“不哭”正是全文中心“哭”的延伸。
4. 简述李斯《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和论辩艺术。
《谏逐客书》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作了严密的论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王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接下来历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是“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比较,逐客的错误就明显了。转到秦王,另起波澜。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这样波澜起伏,终于打动了秦王。
5. 《炉中煤》一诗中“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各有何象征寓意?
“炉中煤”象征着热爱祖国并愿为祖国献身的诗人;“年青的女郎”象征经过“五四”洗礼后充满生气的新生的中国。
6. 《苦恼》一文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开篇描绘了一篇黄昏车马图,渲染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了冷酷的背景,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衬托出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凉。为下文姚纳的悲惨生活作铺垫,又与结尾处人马倾诉的情景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