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分类模拟71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现行宪法制定于
。
A.1982年12月4日
B.1999年3月15日
C.1978年12月4日
D.1982年10月1日
A
B
C
D
A
[解析] 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宪法是第四部宪法,也是我国的现行宪法。
2. 传说夏桀曾将商汤“囚之夏台”,这里的“夏台”指的是______。
A.地名
B.人名
C.中央监狱
D.罪名
A
B
C
D
C
[考点] 夏朝基本制度
[解析] 据《竹书纪年》载:“夏帝芬三十六作圜土”。《史记·夏本纪》也有夏桀囚禁商汤于夏台的记载。夏代称监狱为“圜土”。“圜者,圆也”,即用土构筑圆形监狱以关押人犯。因此应选C。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
的提名,决定各部部长的人选。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国务委员
A
B
C
D
B
[解析] 考查要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因此,B项是正确的;A项、C项、D项是错误的。
4. “认可”是法律产生的方式之一,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可”?______
A.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产生法律规范
B.赋予已存在的一些习惯、经验、道德、宗教、习俗等一般社会规则以法律效力
C.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承认或签订国际条约等方式,赋予某些国际法规范以法律效力
D.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具体案件的裁决作出概括产生规则或原则,并赋予其法律效力
A
B
C
D
A
[解析] 本题的考查要点是法律的产生方式。制定和认可是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其中,制定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法律规范。认可则是指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范予以承认,赋予其法律效力。经过比较不难看出,选项A实际上描述的是“制定”,而其他三个选项都是“认可”的具体方式。
5. 西周时的“三赦之法”不适用于下列哪类人
A.幼弱
B.老耄
C.蠢愚
D.偶犯
A
B
C
D
D
[考点] 西周的刑罚原则
[解析] 西周时期有“三赦之法”:“一日幼弱,二日老耄,三日蠢愚”。对于这三种人,如果触犯法律,应该减轻、赦免其刑罚。《礼记》也记载:“八十、九十日耄,七年日悼。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焉”。
6. 清代秋审时,当罪犯案情属实,但情有可原时,予以免死减等发落,以上处理属于下列哪种情况?______
A.情实
B.可矜
C.缓决
D.留养承祀
A
B
C
D
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清代秋审的知识。秋审案件经过复审程序后,分五种情况处理:情实、缓决、可疑、可矜、留养承祀。其中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情有可原,予以免死减等发落的情形。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然法学派观点的是______。
A.法与道德之间有必然联系
B.真正的法律应与自然相吻合
C.法律的存在与道德的善恶无关
D.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
A
B
C
D
C
[解析] 自然法学派认为:法本质上是一种客观规律,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这种客观规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法来源于永恒不变的本性、自然性、社会性、理性,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法的功能和目的在于实现公意和正义,法律及其观念应当与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功能相一致,是人类寻求正义之绝对标准的结果。由上可见,A、B、D三选项完全符合自然法学派的观点,C选项不属于自然法学派观点。
8. “改革开放”这一词首先出现在______。
A.1988年修正案
B.1993年修正案
C.1999年修正案
D.2004年修正案
A
B
C
D
B
[解析] 本题考查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改革开放进入宪法是1993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9. 下列诸项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或方向,这一特性指的是法的统一性
B.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这两种说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C.非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没有规范性,但有法律效力,因而也属于法律的范畴
D.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的实施的惟一力量
A
B
C
D
B
[考点] 法的概念与特征
[解析] 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或方向,是法的规范性特征而不是统一性特征。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有法律效力,但因其内容不是规定一般行为模式和标准,不具有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因而不属于,法律的范畴。法律虽然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但是国家强制力并非是保证法律实施的惟一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法律的实施也还要靠社会舆论、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来保证。因而,A、B、D表述均错误。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的法,其特点在于它所调整的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关系)或交互行为。因而B表述正确。
10. 下列法律中,不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颁布的是______。
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B.《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草案)》
C.《惩治贪污条例》
D.《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A
B
C
D
D
[解析] 1941年11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抗日民主政权制定的最具代表性的宪法性文件,故A项不选。为发动工人的抗日积极性,1941年后各边区政府陆续制定了一批劳动法,其中就有《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草案)》,故B项不选。为了维护团结抗日的秩序,保障对敌斗争的胜利,各抗日根据地颁行了一些刑事单行法,其中,陕甘宁边区制定的法律中就包括《惩治贪污条例》。《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于1946年4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上通过,为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11. 北洋政府时期,采用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宪法原则的宪法文件(草案)是______。
A.“五五宪草”
B.《中华民国约法》
C.“天坛宪草”
D.《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A
B
C
D
C
[解析] 考查要点是中华民国时期的制宪活动和宪法性文件。“天坛宪草”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第一部宪法草案,于1913年在北京天坛祈年殿起草。“天坛宪草”采用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确认了民主共和制度,因此可以说它体现了《临时约法》的宪法精神。“天坛宪草”体现了国民党在野派企图通过制宪限制袁世凯权力的意图。首先,在政权体制上,它继续肯定了《临时约法》中的责任内阁制。其次,它规定了国会对总统行使重大权力的牵制权。再次,限制总统的任期。这些限制使袁世凯气急败坏,竭力破坏宪法草案的制定工作,并于1914年解散国会,“天坛宪草”遂成为废纸。因此,C项是正确答案。“五五宪草”是1936年5月5日由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草案,它主要秉承了《训政纲领》的宗旨,不可能确立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因此,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又称为“袁记约法”,是袁世凯一手操纵、刻意炮制出来的,它是军阀专制全面确立的标志。从其本质上看,也不可能采取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因此,排除B项。《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公布的宪法性文件,该部宪法性文件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制,根本不可能确立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因此,排除D项。
12. 元朝统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中央国家机构是______。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宣政院
A
B
C
D
B
[解析]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取代隋唐的三省。中书省以中书令为长官,由皇太子兼领。皇太子一般不到职视事,由左右丞相及其他副职实际负责政务,统称宰相。中书省下仍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各方面行政事务。B项正确。尚书省、门下省是隋唐的中央机构,宣政院是主持全国佛教事务和统领吐蕃地区军、民之政的中央机构。
13. 在秦朝的法律制度中,相当于我国的司法解释的法律形式是______。
A.律
B.法律答问
C.封诊式
D.廷行事
A
B
C
D
B
[解析] 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包括律、令、法律答问、封诊式、廷行事。法律答问是采用答问的形式,对法律条文、术语、律义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相当于我国的司法解释。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4. 下列关于法律的制定程序,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法律草案的提出是立法程序中的第一个步骤
B.法律草案审议的结果有提付立法机关表决和终止审议两种
C.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是法律制定过程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步骤
D.法律通过后,凡是未经公布的,都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A
B
C
D
B
[解析]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立法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草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与通过、法律的公布等,法律草案的提出是第一个步骤,A项正确。法律草案审议的结果还有搁置情形,B项错误。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决定该草案能否成为法律得到实施,C项正确。法律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D项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5. 下列选项中,体现权力制衡原则的是______。
A.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B.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C.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D.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A
B
C
D
B
[解析] A项体现的是基本人权原则,B项体现的是权力制衡原则,C项体现的是人民主权原则,D项体现的是法治原则。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6. 法的评价作用的对象是______。
A.他人行为
B.自己的行为
C.个人行为
D.相互间行为
A
B
C
D
A
[考点] 法律规范作用中的评价作用
[解析] 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不同对象,即不同的行为,可以大体上被概括为五种作用:评价作用的对象是他人的行为;指引作用的对象是每个人自己的行为;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的相互行为;教育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强制作用的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本题选A项。
17. 下列选项中有关《临时约法》正确的是______。
A.明确宣示中华民国为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国体为人民共和国
B.规定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及应尽之义务,但不需要服兵役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府组织原则,采用总统制
D.其主要特点是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
A
B
C
D
D
[解析] 《临时约法》宣布的国体是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临时约法》中明确要求公民有服兵役的义务,故B项也错误。《临时约法》采用的责任制内阁制,主要目的是约束袁世凯的权力,故C项错误。《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各个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故D项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18.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表述正确的是
A.一切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宪法规定了对华侨、归侨权益的保护,但没有规定对侨眷权益的保护
C.宪法对建立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未加以规定
D.公民合法财产权的保护规定在宪法“总纲”部分
A
B
C
D
D
19. 言论自由属于我国公民的
A.政治权利
B.人身自由权
C.监督权
D.文化活动的自由
A
B
C
D
A
20. 下列关于法律全球化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法律全球化是全球各类法律规范采取相同的调整方式
B.法律全球化是整个法律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统一
C.法律全球化使法律趋同化,调整相同类型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趋向一致
D.不具有涉外性、国际性的地方性法律可以成为世界性法律
A
B
C
D
C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以下内容体现了法律作用的局限性的是:
。
A.法调整的范围是有限的
B.法的特性,如概括性、稳定性、滞后性、普遍性等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之间存在矛盾
C.法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影响
D.法的实施受多方社会因素的影响。
A
B
C
D
ABCD
[解析] 分析中的四点内容,需要记忆。
2. 下列关于公平正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B.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C.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公平正义
D.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A
B
C
D
CD
[解析]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故AB项错误。对于政法机关和广大的政法干警而言,公平正义是其工作的生命线,故C项正确。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故D项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D项。
3. 资政院的总裁与剐总裁必须具备的身份是
。
A.王公大臣
B.贡举生员
C.地方大员
D.三品以上大员
A
B
C
D
AD
4. 责任法定原则的内容包括______
A.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依据
B.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机构归责
C.反对责任擅断
D.反对追溯
A
B
C
D
ABC
[解析] 责任法定原则是指,法律责任作为一种否定的法律后果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包括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之中,当出现违法行为或法定事由的时候,按照事先规定的责任性质、责任范围、责任方式追究行为人的责任。责任法定原则的内容包括: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法律依据,罪刑法定;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机构归责;反对责任擅断;反对有害追溯;同时,允许人民法院行使自由裁量权,准确认定和归结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5. 2016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对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国家对保障人权负有重要责任
B.人权就是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的权利
C.现代人权的保护需要通过立法予以确认
D.司法机关在审判时应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人权
A
B
C
D
ACD
[解析] B选项人权的范围不等于公民权,所以人权不能等同于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的权利。B选项错误。ACD选项正确。
6. 法的作用受下列哪些因素的直接影响?
A.法的本质
B.法的特征
C.国家权力
D.法的产生
A
B
C
D
AB
[解析] 法的作用受到法的本质和法的特征的直接影响。
7. 关于法与道德的共同点,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______
A.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
B.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强制性,都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规范
C.法律和道德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D.法律和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
A
B
C
D
ABCD
[解析] 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能够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法律和道德都是历史的产物,它们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法律和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是被物质制约和决定的。另外,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道德都具有社会强制性,如舆论、内心谴责等,都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规范。
8. 下列哪些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内容方面的发展______。
A.“重罪十条”的确立
B.“上请”制度
C.“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确立
D.“官当”制度
A
B
C
D
AD
[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
[解析] 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有:《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官当”制度,指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爵折抵徒罪的一种特权制度,正式规定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八议”制度,源于西周的“八辟之议”主张,曹魏时期“八议”正式入律,形成“八议”之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罪名是《北齐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即“重罪十条”;在汉代刑制改革的基础上,三国、两晋、南北朝又有进一步的改革,初步形成封建五刑制度。而B、C两项都是汉朝的刑罚原则,错误。本题选A、D。
9. 法律与政策相比,日益成为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依法治国成为基本的治国方略的原因是
A.政策必须被法替代
B.法律是贯彻国家政策和执政党政策最为重要的手段
C.法律能够保证社会调控的形式正当性和程序性
D.法律能够更好地调整社会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A
B
C
D
BCD
10. 清末年间,外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在以下哪些文件中正式确立______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上海洋泾滨设官会审章程》
D.《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A
B
C
D
BD
[解析] 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其驻外领事等对在另一国领土之内的本国国民按照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属于“治外法权”的一种。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正式确立于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随后签订的《虎门条约》中,并在其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得以扩充。
11. 某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发现处于同一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就该案件涉及的问题上有不同规定,法官可以依据下列哪些法的适用原则进行审判?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C.新法优于旧法
D.法溯及既往
A
B
C
D
AC
[解析] 法律位阶的冲突规则
法律位阶的冲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同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冲突。处于不同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由不同的权力机关制定,那么适用“上位法优于下违法”的原则,这也称为效力等级原则。而是统一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冲突。公认的规则有二,即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新法优先于旧法。而“溯及既往”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于颁布以前的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也发生效力。这是解决新旧法之间的效力问题,与法律位阶的冲突无关。所以答案为AC。
12.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的公民合法财产包括
。
A.收入
B.房屋
C.储蓄
D.其他财产
A
B
C
D
ABCD
[解析] 宪法关于公民财产权的保护
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特别注意: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此进行了修改,修正案第 22条规定:宪法第13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13. 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法律责任?______
A.保安员收取王某5元自行车停车费,并不给收据
B.李某向报社写信揭露某纪录片造假,报社没有刊登
C.张某经公共汽车售票员提醒后仍不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小孩被拥挤受伤
D.塑胶五金厂要求工人一天至少工作15小时,加班费为每小时1.5元
A
B
C
D
AD
[解析] 是否会导致法律责任只能是看是否为法律所规定。B项报社有拒绝刊登的权利,并不违法,因而未导致责任;C项是未尽道德方面的义务,不导致责任;A项是违约行为,D项是违反劳动法的行为,都会产生法律责任。
14. 依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国家机关是______。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A
B
C
D
AB
[解析] 考查要点是我国的宪法的监督。全国人大是进行宪法监督的最高机关,一是监督各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各种规章是否符合宪法的原则和条文规定,二是监督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是经常性的监督。因此,A、B项是正确的。
15. 下列关于法律的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A.成文法是指写在文本上的法律,不成文是指没有文本形式的法律
B.民法既是一般法又是实体法
C.军事刑法是属于特别法
D.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做出的
A
B
C
D
BCD
[解析] 法律的分类
成文法又称为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以国家的名义,依照特定程序创制的,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不成文法,是指有国家有权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条文形式的法的总称。不成文法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民法规定了主要权利和义务,属于实体法的范畴。同时,民法又是针对一般人、一般事、一般时间、在全国普遍适用的法,所以又是一般法。故,民法既是一般法又是实体法。B选项正确。军事类的刑法由于其适用的对象是特定主体,只适用于军人,所以C选项正确。公法与私法的分类源于古罗马法,由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先提出,是在民法法系中适用的一种法律分类。所以D选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BCD。
16. 根据唐律的规定,下列共同犯罪行为,不区分首犯和从犯的是
A.两人共同犯强盗罪
B.两人共同犯强奸罪
C.主管官员和外部人员共同犯坐赃之罪
D.聚众斗殴犯伤害罪
A
B
C
D
AB
17. 2004年修宪是我国宪政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次修宪过程和修宪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
。
A.务实性
B.人性化
C.民主化
D.国际化
A
B
C
D
ABD
[解析] 2004年修宪的过程和内容充分体现了务实性、人性化、国际化的特点,使我国的宪法朝着更加民主。人道、理性的方向发展。
18. 下列有关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______。
A.法律规则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法律的确定性,避免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B.在法的可预测性和可接受性之间,法律首先要保证的是法的可接受性
C.互相冲突的法律原则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
D.法律原则可以直接作为法官裁判的法律依据
A
B
C
D
ACD
[解析] A项属于法律规则的特征,明显正确。在法的可预测性和可接受性之间,法律首先要保证的是法的可预测性,B项错误。不同强度的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C项正确。法律原则可以协调规则之间的矛盾,弥补法律规则的不足,可以直接作为法官裁判的法律依据。D项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CD项。
19. 下列关于科学技术对立法的影响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证据的认定能力
B.科学技术促进了“委托立法”范围的扩大
C.科学技术为立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
D.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立法的调整范围
A
B
C
D
BCD
20. 篇目为12篇的封建成文法典包括
A.《北齐律》
B.《开皇律》
C.《宋刑统》
D.《大清律例》
A
B
C
D
ABC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