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三、判断题1. 通货膨胀会降低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引起出口下降,外汇储备减少,其后本币可能升值。
对 错
B
[解析] 通货膨胀会降低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引起出口下降,相应的会导致进口上升,外汇储备减少,其后本币可能贬值。故本题判断错误。
2. 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
对 错
B
[解析] 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故本题判断错误。
3. 非程序化决策就是不需要遵循程序原则。
对 错
B
[解析] 非程序化决策,是针对那些不常发生的或例外的非结构化问题而进行的决策。需要在明确价值观念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决策因素关联分析框架,并按照这既定的框架来制定决策。所以非程序化决策并不等同于随意的个人行为,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原则。故本题判断错误。
4. 衡量生产力性质的客观尺度是劳动者技能的高低。
对 错
B
[解析]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是生产工具,而不是劳动者技能的高低。生产工具不仅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还是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故本题判断错误。
5. 蛋白质工程被称为第三代基因工程。
对 错
B
[解析] 由于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技术方面有很多同基因工程技术相似的地方,因此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故本题判断错误。
6. 公文处理的质量和效率是决定办事机关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决定因素。
对 错
B
[解析] 公文处理的质量与效率对机关工作有直接影响,但它只是公文处理的一种形式,对整个机关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高低并不构成决定性影响。故本题判断错误。
8. 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对 错
A
[解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故本题判断正确。
9. 科学发展观对“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对 错
B
[解析]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故本题判断错误。
10. 毛泽东在对敌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方面提出了“战略上重视敌人,战术上藐视敌人”。
对 错
B
[解析] 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同志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故本题判断错误。
11. 现阶段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政治联盟:一个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所组成的政治联盟。
对 错
B
[解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政治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在这个联盟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在这个联盟里,求爱国和祖国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异。这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第一个范围的联盟是主体。故本题判断错误。
1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对 错
A
[解析]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故本题判断正确。
13. “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其中,最基本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对 错
B
[解析]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故本题判断错误。
14.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两种制度”是平分秋色的。
对 错
B
[解析] “两种制度”长期并存,不是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中国“平分秋色”,而是有严格的空间规定性的。故本题判断错误。
16.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对 错
A
[解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故本题判断正确。
18. 渎职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对 错
B
[解析] 渎职罪的主观方面既有故意又有过失。其规定的数十种罪名具体可划分为三大类:(1)只能由故意构成的犯罪,这类犯罪占渎职罪的绝大部分,如徇私舞弊罪、私放在押人员罪等;(2)只能由过失构成的犯罪;(3)既能由故意构成,又能由过失构成的犯罪。故本题判断错误。
19. 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对 错
A
[解析] 中国的民事立法上,确立了以下几项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故本题判断正确。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1)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3)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
(4)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2.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你如何破解“为官不为”,达到“为官有为”?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将本着“三严三实”的要求,努力处理好与上级、同级和下级的关系,具体从以下三点来破解“为官不为”,达到“为官有为”。
(1)对上级服从不盲从。服从是对领导干部政治意识、组织观念的检验。但是,服从不等于盲从,盲从貌似尊重上级,实则是不讲规矩、胡乱作为的行径。作为上级,不能为表象所蒙骗,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作为下级,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要把精神弄明白,把措施想明白,更要把事情干明白。
(2)对同级补台不拆台。作为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一定要有甘于补台的胸怀、有积聚正能量的智慧,做到同舟共济、相互给力。
(3)对下级信任不放任。作为领导干部,对下级既要信任授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也要时常敲打,特别是听到或了解到下级的一些问题时,一定要及时指出,帮助改正,让下级能够健康成长,切不可一放了之,任其作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1. 你认为,作为一名公务员,应该如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它为公务员的思想政治建设赋予了新内涵,为能力建设、作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也为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公务员要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中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道德之于个人、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为什么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根本原因,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二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才能走正路,避免走邪路。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三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绩。
总之,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七、申论写作题(本大题共40分)1. 二十年前,金锡文到美国求学。他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钱人大多住在郊区或小镇上。而市中心的高楼里,住的都是经济拮据人士,这些人一旦发达,也会选择搬离城市,即使这会让家和工作地相距几十公里。他向导师请教,教授经济学的导师笑着说:“有一天,你们中国也会这样。”回国数年后,金锡文发现,中国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果然掀起了逃离城市的浪潮。“逃离北上广”,是白领们最热衷谈论的话题,也是报纸和网络上的高频词。然而,那些逃离大城市的人们,大多没有逃到大中城市的郊区,而是要么从一线城市回到二三线城市,要么直接从城市“逃回”到农村。
“郡县治则天下安。”目前,全国94%的国土面积在县级,75%的人口在县级,整个乡镇政权是国家政权的管理末梢。在第一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彭真怀认为:相应的机构改革必须加强力量,权力必须下沉;应重视小城镇的政策投入不足、工农业发展本末倒置等城镇化问题,用新型城镇化盘活经济全局。
彭真怀指出,新型城镇化这场真正的改革将改变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农民、农村、农业的态度,是中国几千年没有过的大变局,将改变我们五千年农耕社会对农民的剥夺、对农村的侵害。“新型城镇化要给国家一个未来,让农民人生有出彩的机会。”
有人说:中国的城市恰如“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历史和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参考例文]
围 城
——以人为本破解城市化困局
钱钟书先生曾经以围城来比喻幸福而又无奈的婚姻。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社会恰如围城,既有大量进城农民工为成为“城里人”漫长地远征,也有部分城里人觊觎新农村的土地和政策优惠转入农村。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围城”问题,本意为全民带来福利的城市化不仅无法为百姓谋福,还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
要破解城市化困局,就要探索城市化的规律。大规模城市化因产业革命而起,这是一场改变社会格局的大调整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必须均衡各方利益,关注各个阶层,尤其要关注处于最低阶层的农民。可见,坚持以人为本,是破解城市化困局的关键。
破解困局当关注民生。人口和土地的红利推动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作为劳动力支撑的农民工,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市,为城市的繁荣付出巨大牺牲,却没有经济和社会地位。如果把城市化政策放在助推农民工城市落户、改善民生上,这种城市化将是关注民生的善政。但如果如某些政府部门把城市化规模作为追求的政绩,不考虑配套产业和就业,逼农民上楼、逼农民进城,造成无粮可种、无工可打,这样的城市化不是在改善民生,而是在损害民生,注定要失败。
破解困局当有发展的眼光。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从追求数量改变为追求质量,从资本资源驱动转换为文化创新驱动。城市化当着眼于大格局,着眼于大未来,保护地方文化资源,激发创新创造,以动态、演变、长远的目光看问题。通过资本下乡,培养种粮大户等农业新主体,拉长农业生产链,以资本的力量跨区域合作激发发展活力。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带资本进城,无论是城市化还是“逆城市化”,只要是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都应该得到认可和尊重。
破解困局当守住公平正义。在我国的改革过程中,无意间的政策漏洞都会为贪腐和逐利留下寻租空间,这对公平正义提出了重大挑战。以大规模的农村社区建设来置换价格高昂的城市建设土地,政策漏洞中的土地资源双轨制成为逐利的焦点。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给农民以能兑现的定价权、所有权,建立明晰清朗的产权交易规则;完善针对进城农民的包括就业、保障、子女教育等各种社会服务,以公平对待新市民,让他们扎下根、留住心,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中国的城市和工业发展得益于长期农村和农业的哺育,长期落后的生活方式造成农村和农民的贫困,三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靠的是人口和土地红利,如今到了反哺农村和农业的时候了。以城市化推动农村走进现代化,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需要严密监督、公开透明,只有以人为本,打破固有的利益围城,才能纵览大格局,让城市化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