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1. 试说明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又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讲读。讲授法是一种历史较长、使用范围较广的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知识内容,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其弱点是单向的“传递—接收”形式,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主体作用、能动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2)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问的问答、对话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谈话法也是一种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特点是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进行探讨、磋商,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既可以是整节课的讨论,也可以是几分钟的讨论;既可以是全班性的,也可以是小组讨论。运用讨论法,学生都参与其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培养钻研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4)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实验作业,以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培养操作能力的方法。实验法是自然科学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实验法最大的特点在于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眼看、鼻嗅、耳闻,从事实践活动。
(5)实习作业法。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进行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实习与练习、实验一样,都是为了运用知识于实际,但实习的实践性、独立性、创造性更强,能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6)练习法。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种类很多,按练习的目的可分为预备性练习、训练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根据练习的内容有心理技能练习、动作技能练习和行为习惯练习。按练习的形式又分为口头和书面练习、问答和操作练习、课内和课外练习。练习法的特点在于,技能技巧的形成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具有重复性。
(7)参观法。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观察、接触客观事物或现象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所学知识。一般分为学生学习新内容前的预备性参观,学习新内容过程的并行性参观,以及学习新内容后的总结性参观。参观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去领会所学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8)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做好演示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讲究演示的方法。
(9)自学辅导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以自学为主,使学生获得自学的方法,提高其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 概述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说明广义教育在当今受到中外教育界重视的原因。
(1)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3)二者的联系是:广义的教育涵盖狭义的教育,狭义教育是广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4)二者的区别是:广义的教育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智能、态度和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教育只是指学校中的教育,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相差很远。
狭义教育把人生截然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而把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特别是最终完成正规的大学教育,作为立足社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目标。
广义的教育则不然,因为它包含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只从学校里接受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需求,社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现代工业使得许多传统职业在社会上消失,同时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如果不继续学习,就会很快被抛出现代生产之外,因此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今天许多人不仅是为谋生而学习,更是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学习,因此,广义教育越来越受到中外教育人士的重视。
3. 评析下列案例中教师所运用的教育教学原则。
在模范班主任毛老师的班上,举行“我们是红军的新一代”诗歌朗诵比赛,一个有先天生理缺陷,吐字不清的学生小孙在同学的带动下走上讲台,她一口气吐出“长征路上”四个字后,好不容易才把“百花开”三个字进出来,这时,毛老师发现坐在本班末排的一个同学努着嘴在学她,眼看她再继续朗诵下去就会引起哄堂大笑,既会影响比赛效果,又会伤害朗诵的同学的自尊心。毛老师立刻用眼神示意同学们鼓掌,掌声一停,毛老师鼓励大家说:“同学们,小孙同学决心学习红军不怕难的精神,上台来朗诵,这很好。看到同学们有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帮助她!”同学们大声回答。“对!一个人有困难,大家来帮助,这才是红军的好作风。好,我们大家一起和她来朗诵。”顿时整个教室响起响亮的朗诵声。小孙的声音融汇在大家的声音里。朗诵完毕,小孙激动地走回自己的座位。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在此案例中,班主任毛老师灵活地运用了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以及量力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受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他自己的发展。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科学地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毛老师在对全班学生的个性特征的了解尤其是对小孙同学身心情况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敏锐观察,照顾到了小孙同学语言表达方面的缺陷,适当降低要求,并给予了适当的鼓励,坚持了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毛老师运用红军不怕困难和互相帮助的精神,把即将发生的同学们对小孙同学的嘲笑及时转化为对小孙同学的鼓励,运用了启发性原则。
[考点]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原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解析] 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在分析案例时,要考虑每一种原则的含义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