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1. 试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材料。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始招收天才儿童,举办少年班,在其走过了30年的2008年,中国科技大学向外界公布了少年班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30年来,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学生1220人,毕业的1027人中,有935人考取研究生,比例为91%。总体来看,少年班毕业生的升学率高,出国深造率高,就业面广,获国际大奖者多,回国服务的人越来越多。
根据中国科技大学的跟踪调查,少年班毕业生主要流向三个领域: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国际学术前沿;国内外工商、金融、IT领域。
在毕业生的名单中,不难发现一些闪光的名字:当年以11岁低龄入校的78级学生张亚勤,曾是美国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会员,现任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董事长。像他这样年龄在40岁左右、毕业20年左右的学生,有18人在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中任正教授,出现了众多国际知名大奖的得主。87级学生庄小威在34岁时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也是获得美国“天才奖”的第一位华人女科学家。像她这样年龄30余岁、毕业10年以上的学生,超过70人已经获得国际一流大学的终身教职……
除了科研领域,少年班毕业生也在海内外各行各业“立脚生根”。据介绍,科大少年班前16届毕业生(1983—1998年)共590人,64%获得博士学位,26.9%获得硕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只有约20%选择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另有一大批毕业生在IT、金融、制造、媒体等领域里崭露头角。
但恰是这一点,也引发了不少质疑。按照少年班成立时以培养科学家为目标的标准来评判,大家发现如今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毕业生并不是很多,与人们的预期大相径庭。
对此,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鹿明解释说,少年班成立30年来,根据智力早慧少年的特点,已经探索出一条通识教育和因材施教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从成才率的角度说,少年班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没有“泯然众人矣”。
在成功的背后也有失败的案例。最典型的是昔日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据了解,科大少年班几乎每年都有1至3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自控力差、贪玩、学业跟不上,有的品行不端,还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休学。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都是天才儿童。他们获得了较好的遗传素质,在智力发展上远远超出正常人,因此,被称为天才儿童或早慧儿童。他们智力超常、兴趣广泛、能力超强、善于学习,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正常人需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对天才儿童采取了特殊的教育方式,从追踪研究来看,他们中的一些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有个别失败的案例,更不用说每年都有问题学生被退学,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由于具有较好的遗传素质,他们智力超常,学习效率高,在短期内能完成正常人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跟踪研究结果也显示,他们中的许多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可以说,遗传素质对于他们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所取得的成就与一般人也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或者并不比一般人好多少。这表明遗传素质并不最终决定人的身心发展,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少年班中的失败案例也表明,良好的遗传素质并不必然导致良好的身心发展,如果在环境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天才容易被埋没。
[考点]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理解程度。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加以分析。
2.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四次学制改革中,对基础教育所做的变革情况。
(1)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着重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方针,并指出,为了解决我国落后的基础教育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必须实施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将全国划为三类地区,分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明确了义务教育实施中社会、家庭和学生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2)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中共中央为了指导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并且认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3)1999年,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1999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思想,指出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4)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但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因而巩固“普九”成果和完成贫困地区的“普九”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农村基础教育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为解决这些新问题,促进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此次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的作用,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在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上,对农村基础教育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明确提出要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指导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 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列现象。
有调查显示,2006~2007年度、2007~2008年度连续两年约5万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大学生中,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两倍左右。各个高校的校内奖学金获得者中,男生也处于显著落后的状态。不仅如此,在高校学习成绩各项指标的比较中,男生远远落后于女生,成绩排名靠前的女生多,排名靠后的男生多,男生的不及格率远远高于女生。
大学中男生优势不在,高中男生成绩也在下降之中。一项对1999~2008年的数据分析显示,高考状元中男生的比例已从66.2%下降至39.7%,女生的比例则相应地由33.8%上升至60.3%,除2002年出现波动以外,女生比例呈直线上升之势,增速惊人。
根据对重庆市26所中学6539名高中生的会考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女生的优势科目是男生的两倍,男生占优势的科目只剩下3门——物理、化学和地理,而女生占优势的科目却多达6门——政治、语文、数学、生物、历史和英语。与此同时,女生的学习成绩总分显著高于男生,学习最好的女生多,学习最差的男生多。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男孩的学业成绩早在初中和小学就掉队了。一些对部分地区的初中和小学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在语文和数学上无论是平均分还是及格率,女生均保持绝对优势,女生各科的总成绩也显著优于男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男生在学校的整体表现也都落后于女生。2008年,北京市小升初试行优秀生推荐入学政策,被推荐的优秀生中,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一些学校男女比例低于1:2甚至更少。
(1)材料显示的男孩学业成绩普遍低于女孩的现象反映了教育学理论中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规律,其中男性和女性身心发展的差异是其重要表现之一。例如,在生理上,女孩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要比男孩早1~2年。
最新的研究显示,男性与女性大脑之间的差别至少有100多处。而对于在教学中运用更多语言的教师而言,大脑差异的问题日渐重要。比如,男性的大脑与女性的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因而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那么与女性相比,男性的大脑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睡意或坐立不安。女孩在阅读和写作能力上平均超过男孩1~15年,而这一差距从童年早期开始几乎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平均而言,因为男孩大脑天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那些强调阅读、写作、复杂的组词造句的教学方法,因此,虽然这些技能是所有文化不可或缺的,但会给大批男孩和年轻男性造成不少问题。
从生物学角度看,由于体内雄性激素的分泌和刺激,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较为充分的体育或课外活动。游戏和运动是男孩大脑与身体的有机学习时间。然而,越来越多的男孩被剥夺了这一对他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2)男孩学业成绩普遍低于女孩,反映出当前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女孩,而没有考虑到男孩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首先,由于男孩在智力上的发展比女孩晚,在学业上显得吃力,但我们往往以同样的难度要求男孩和女孩,以同样的标准来评价他们,把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名次靠后的学生理所当然地沦为“差生”。我们过早地对男孩作出各种失败性的评价,导致许多男孩很早就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
其次,男孩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在教育方式上需要少动口多动手,但是现在的教育却要求学生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男孩的活泼好动成为缺点,因而经常受到批评。
第三,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教师往往以女性居多,女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自然地适合女孩而不利于男孩,男孩理应得到发展的某些特质受到了压抑。
(3)教育理应重视男性和女性在身心发展中的差异,充分考虑男孩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对策,调整教育策略。
首先,教师和家长要知道男孩在智力发展上要比女孩晚的事实,在学业上不要急于求成,过多过早地批评男孩,否则会使男孩认为自己是“差生”。
其次,对于男孩表现出的生性好动、调皮等行为要有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引导,并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安排适合男孩身心特点的活动。
第三,在幼儿园、小学适当增加男教师的比例。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性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的重要表现。材料列举的大量数据表明,无论在大学阶段还是在中小学阶段,男性的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女性。分析这一现象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阐明男性与女性在身心发展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差异,并具体分析差异的表现。其次,阐明当前的教育实践不但没有考虑学生性别方面的差异,有时甚至拉大了这一差距,即当前的教育实践更适合女性而不怎么适合男性。第三,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