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辨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 雅典与斯巴达一样,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
错误。
在斯巴达,教育被当做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与斯巴达一样,雅典也非常重视教育。
但是,与斯巴达不同的是,雅典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
2.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
错误。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主张。(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受到了裴斯泰洛齐和杜威的思想的影响。(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经历了理论形成、发展、成熟的发展阶段。(3)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其中“活”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死活的活,其二是生活的活。(4)1927年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因此,题中所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混淆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解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在此题的回答过程中一定要分析清楚题眼,这是答好本题的关键。
3. 《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说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后行。
正确。
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此段论述中包含了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从孔子的论述看,人口、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人口、经济发展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教育。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三种,即先行、并行、后行。“庶、富、教”的论述反映了孔子关于教育与人口、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在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教育,这是国家安定的前提。因此,在三者关系中,教育在人口、经济发展之后,是教育后行。因此,命题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析] 庶富教的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口、经济和教育关系的认识。孔子认为,在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教育,这是国家安定的前提。因此,在三者关系中,教育在人口、经济发展之后。是教育后行。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1. 简述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的内容。
(1)感官教育。重视幼儿的感官(或称感觉)训练和智力的培养,这是“儿童之家”的重要特色,也是蒙台梭利方法的一大特点。蒙台梭利极为重视感官教育,她的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的训练,其中以触觉练习为主。
(2)读写算的练习。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内容观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析] 蒙台梭利要求手脑结合、身心和谐的幼儿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可贵的。蒙台梭利的幼教理论问世后,其感官训练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并获得了高度的评价。
2. 简述路德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1)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是文艺复兴在宗教领域的继续,反对天主教的腐败、愚昧、虚伪,企图以新的宗教取代原有的旧宗教,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其中比较大的教派有三个: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派,而路德派是最早发起这场改革的教派,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包括在教育上的一些见解。
(2)中世纪时期教育上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教育权统统归罗马天主教会所有,国家无法掌握教育权,而路德派在宗教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路德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宗教性的,在于使人虔信上帝,使人灵魂得救,办学校不仅益于教会,也益于国家,因而他们主张:①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②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的教育。③重视各类教育的发展。④重视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管理。这样就强调了教育国有和教育为国家服务的宗旨。
(3)路德派的宗教和教育改革改变了上帝主宰一切、教皇按照上帝的规定主管人间一切事物的思想,导致了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即由历来以管理国家是世俗君主的责任,劝慰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教会的责任,进而发展为上帝给世俗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每个国家的教会都应附属于君主。这个思想为近代教育由教会控制过渡到国家控制奠定了基础。
3. 简述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内容。
在《劝学篇》中,张之洞充分阐述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9篇,外篇15篇。内、外篇各有主旨:“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而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此后的中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专从“西学”发题,但所论常兼及中、西学的关系。何为“中学”?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对“中学的各方面都要通其大概”,但张之洞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因为纲常是维护封建王权和家庭伦理的基本准则。何为西学?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在西政、西艺、西史三类西学中,张之洞又着重对西政、西艺加以解释和强调。对中西学的关系,张之洞强调中学为主,西学为用。中学是保国、保种、保教的前提。中学是立国的主体,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必须放在学习的首位,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学“西学”。中体西用在向西方学习的初期,有其进步意义,其影响也较为深远,对清末教育改革影响深重。但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替代。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劝学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的认识情况。
[解析] 中体西用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其产生的时代下,对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4. 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
“活教育”的正式提出是在1939年,1940年创立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所由活教材、活学生、活教师组成的“活教育”乐园,成为陈鹤琴系统构建活教育理论的“圣地”。在这里,他确定并实施了活教育。1941年创办《活教育》杂志,提出了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陈鹤琴的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1)活教育的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即要有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2)活教育课程: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去学习,主要通过儿童健康、儿童社会、儿童自然、儿童艺术、儿童文学五类活动进行。(3)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该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分组教学、共同研究等。(4)活教育的教学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5)活教育的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和欣赏。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析] 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只有把握其特点,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他总结出幼儿的特征:好动、好奇、好模仿、好游戏、喜欢野外活动、喜欢成功、喜欢别人称赞等。他认为好奇心是发展儿童很要紧的利器,因此,要对其尊重,给他充分的机会、适当的刺激,使其多与万物相接触才好。儿童的好奇心、好模仿等特性也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与保护。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生命,幼稚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活泼本能去发展儿童的个性,为将来成为良好的社会分子打下基础。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为中国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简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教学法的研究与改革也在各地开展起来。以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成为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方向。这一时期,当时西方国家正在流行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入中国,并引进课堂试验。其中以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对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中小学教学实践影响最大。设计教学法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切迎合了国内教育界改革教学的强烈愿望,因而深受重视。1919年,南京高师附小首先正式就设计教学法开始研究和试验,反响极大。192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决议《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1922—1923年,设计教学法试验在全国进入高潮。但由于设计教学法本身所存在的理论偏差,试验于1924年后渐趋沉寂。道尔顿制作为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于1922年介绍到中国。同年舒新城等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试行道尔顿制。1925年,帕克赫斯特访问中国,将道尔顿制的宣传和试行推向高潮。之后,由于理论本身的缺陷和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困难,有关道尔顿制的试验渐少。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20世纪20年代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析]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包括: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学校教学改革与试验等。在短短的十余年的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1. 分析书院的特点及其精神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发。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1)北宋时期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①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人士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②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③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佛教出于避世遁俗、潜心修行的宗旨,多选择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建立寺庙。佛教禅林集藏经、讲经、研经于一体,也对书院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书院的讲会制度就是借鉴了佛教的讲经方式。④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
(2)书院具有的教育特点: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同时,许多书院还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有影响的印刷出版机关。书院的创建者、主持人大多是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担任主讲时,一般都是讲自己的学术心得。②教学形式多样。有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师生质疑问难、学友相互切磋、会讲等。③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书院教学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允许不同书院、不能学派的师生互相讲学、互相听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④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⑤师生关系融洽。
(3)书院产生的历史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2. 有人说进步教育实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教育,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
(1)进步教育的实验有:①昆西教学法。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在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时,领导和主持了昆西学校实验。帕克的教育革新措施以“昆西教学法”或“昆西制度”著称。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②有机教育学校。1907年,美国教育家约翰逊在亚拉巴马州的费尔霍普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约翰逊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因为它们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她设计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等活动代替一般课程。学校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她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来作为教育的目标。③葛雷制。美国教育家沃特于1907年被印第安纳州葛雷市教育委员会聘为公立学校的督学,推行一种以“葛雷制”著称的教学制度,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沃特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作为学校的课程。他把学校分成四个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课程也分成四个方面:学术工作、科学、工艺和家政,团体活动以及体育和游戏。葛雷学校以其独特的教学制度而闻名。为了减少学校经费开支,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以提高办学效率,沃特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法,即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上下午对调,解决了葛雷地区学校少、供不应求的矛盾。相对当时一般公立学校组织中的惊人的浪费来说,沃特的措施是有积极意义的。沃特的葛雷制曾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教育思想的最卓越的例子。它的课程设置能保持儿童的天然兴趣和热情,管理方式经济而有较高的效率。④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是道尔顿制的创始人。1920年,她应邀去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实施一项名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的教育革新计划(一般简称“道尔顿制”或“道尔顿计划”)。“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帕克赫斯特提出以下主张: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使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未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⑤文纳特卡制。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1919—1945年任伊利诺伊州文纳特卡教育官员期间,从事以“文纳特卡计划”著称的教育实验。华虚朋教育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即共同知识或技能(包括读、写、算等工具性学科)与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织布、绘画、雕刻等)。前者主要按学科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后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施教,不考试。⑥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克伯屈强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他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经常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以学生为主,由他们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但设计教学法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其实施的结果必然会削弱系统知识的学习。
(2)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学制和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推动下,一场改革教学法的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高潮。当时西方正在流行的以反传统为旗号,以儿童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入我国,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葛雷制、德克乐利教学法。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有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和文纳特卡制。①1919年,俞子夷主持的南京高师附小首先正式开始研究和试验。1922—1933年设计教学法试验在全国进入高潮,在上海、南京、苏州、北京等城市推行,有关出版物也大量涌现。试验在1924年以后沉寂。但直至1949年,设计教学法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师范院校中小学教学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②道尔顿制。1922年被介绍到我国,同年10月,舒新城率先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实验。1925年,帕克赫斯特访问中国,将道尔顿制的宣传和试行推向高潮。1924年《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比较优劣后,得出“两种制度、实难分出上下”的结论。到20年代后期,实验逐渐停止。③文纳特卡制1928年传入中国,1933—1935年间,在厦门、福州、开封、上海等地做过实验。
(3)这些实验在我国并不能说影响深刻。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和实践者提出了“不应作趋时论调”,随着实行中的困难的增大,人们对其教学效益也越来越失去信心。因为这些实验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削弱了知识的系统传授,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进步教育实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20世纪20—40年代的教育的说法不是特别恰当。
[解析] 进步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上半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潮。在进步教育运动过程中,先后涌现的各种教学法,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及后世的学校教育,对当时的美国以及其他国家都有过深远的影响。
3. 从我国近代对科举的改革历程入手,分析清末废除科举的政策。
(1)科举制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
①改革科举内容。如维新变法时下令废八股,改策论。
②递减科举中额。清政府采取每年递减名额的方法来逐步取消科举。
③科举制的完全废止。1905年下诏各省全部取消科举考试。
(2)科举制的废除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由此,全国兴起办新学的热潮,至1909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已达5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6万人。
(3)应该看到科举制的废除对新学堂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教育迅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系统开始形成。但科举制的废除对受教育机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再像以前那样人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教育得到普及,出现了一大批人不能进入新式学堂接受教育,使受教育机会受到限制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