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辨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 1840年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错误。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2. 洛克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培养绅士。
正确。
洛克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既要有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绅士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体育,主要属于健康教育的范畴,健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洛克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和绅士教育的灵魂。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强调榜样、练习对行为习惯的作用,强调说理的作用。认为学问只有辅佐品德的职能,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洛克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育、智育、体育三育的教育思想体系。由于对当时英国学校教育中重视古典内容、轻视实际知识学习的不满,他对学校采取了否定态度。因此,洛克认为绅士教育的培养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因此,此命题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洛克的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唐代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正确。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是唐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之一。中央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国子监。唐代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负责管理;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国子监,负责统一管理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将一些专科性质的学校,如医学、天文学等划归到各个对口的部门中去,由各专职部门对其所办的学校进行对口管理。因此,命题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唐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的掌握情况。
[解析] 唐代的学校教育发展特点为:(1)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2)完善学校管理制度。(3)增添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范围。(4)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多样化。(5)教育等级性加强。本题着重考查的是第一个特点。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1. 论述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对我国教育学的影响。
(1)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①凯洛夫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教育界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的。教学论是凯洛夫《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主要讨论了教学过程问题,以及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的检查和评定等问题。②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凯洛夫提出了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即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凯洛夫提出的五项教学原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习教材,牢固地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与技巧,以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凯洛夫教育学的价值、影响:①凯洛夫的《教育学》建构了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代表了苏联教育理论建设的一个阶段。他的教育学思想体系对苏联教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②凯洛夫的教育思想是苏联特定历史时代的实践经验。他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述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全面、系统地反映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普通教育的实践经验。
(3)凯洛夫教育学的不足:他未能根据苏联当时已有很大变化的文化教育状况、教育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提出和解决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而是仍然坚持30年代形成的全部结论,从而使他的教育思想带有浓厚的滞后性和封闭性,缺少创造性。另外,他的严重不足还表现在对一系列教育教学理论问题的处理过于绝对化和机械化,不够辩证。
(4)对中国的影响:凯洛夫的《教育学》建构了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理论的重建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初建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凯洛夫的主要思想是全面、系统地反映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普通教育的实践经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未能根据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文化教育状况、教育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提出和解决新的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从而给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凯洛夫《教育学》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辩证地看待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的影响,需要考生具有很强的前沿意识和对前沿文献的阅读,才能将凯洛夫《教育学》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得鞭辟入里。考生可以从贡献与局限两个方面作出回答:(1)贡献。①凯洛夫《教育学》在阐述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基本原理方面作出了贡献。②教学论是凯洛夫《教育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探讨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教学论体系。③教养的内容具体表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教育学》强调教学计划应授予学生基本知识,教学大纲应体现出教学的教育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接受性原则,教科书应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④提出了共产主义道德方面的见解。(2)不足。凯洛夫《教育学》对教育学的历史遗产和历史经验的批判继承,以及对待苏联二三十年代教育经验的取舍,完全是以联共中央所颁布的各项决定的基本观点为准绳的。为论证这些观点的正确性,还牵强附会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论述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苏联20世纪20年代教育改革的经验也未能吸收。
2. 论述美国1918年《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对我国1922年新学制的影响。
(1)1913年,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了“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重新研究中等教育的职能和目的的问题,以提高中等教育的社会效益。该委员会于1918年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当是民主的原则,应当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①健康;②掌握基本的方法;③高尚的家庭成员;④职业;⑤公民资格;⑥适宜地闲暇;⑦道德品格。《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告。它不仅肯定了六三三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机构之思想。这一时期,美国中学的改革对美国教育乃至其他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新学制提出以下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重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新学制的学制体系从纵向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四二分段;中学6年,初中和高中三三分段;大学4~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新学制”的特点:仿照美国的六三三学制:中学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到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共同点:①背景相似。②学制体系相似:六三三。③都照顾到升学与就业。④都采用了学分制、选课制。⑤影响相似:都对其所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1922年新学制,我国现行学制基本框架仍采用1922年学制的基本框架。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1918年《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对1922年新学制的影响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的是考生的比较的思维能力。
[解析] 除阐述《中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1922年学制的各自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二者的比较。关于二者的比较,考生可以从背景、学制体系、影响等方面的共同特征的角度进行回答。
3. 论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教学做合一同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其共同组成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其中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具体而言,教学做合一包括:
第一,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即“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在劳力上劳心”是“手脑双挥”,是一切发明之母,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第二,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有教先学”即“教人者教己。”“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还要求:不可保守,不应迟疑,不能间断。小先生制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
第三,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注入式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教、书本的教为核心的教授法。“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中提倡“教师服从于学,而教、学服从于生活需要。”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是促进陶行知的思想从教育即生活转变为生活即教育的重要理论拐点,也是晓庄师范的办学基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需要借助它得到落实。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解析] 在分析此题目时,首先要明确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三部分在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其次,要表述清楚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观点的理论要点。最后,要表述清楚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观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