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简答题1. 简述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外部效度亦称生态效度。
以人的行为为对象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其推论往往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此,实验的外部效度就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要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提高实验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相似性。一般来说,这种相似性越高,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也越高。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从理论上讲,参与实验的被试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从将来预期推论、解释同类行为现象的总体中进行随机取样。但实际上这很难做到。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实验者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往往是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加以考虑的。
2. 简述婴幼儿的依恋及其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安全型依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这类婴儿占65%~70%。
(2)回避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类婴儿占10%~15%。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婴儿在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连接,即对母亲产生依恋关系。这种母婴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人格个性,并促进婴儿智力发育。相反,则可能出现缺乏自信、偏激性格的人格特征。
3. 举例说明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的种类。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奥尔波特于1937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认为,人的人格是包括各种特质的动力组织,这些特质决定了个体适应的独特性。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1)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
(2)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根据个人特质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①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如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狡猾奸诈是曹操的首要特质。
②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有5~10个。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等都属于她的中心特质。
③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这些次要的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很顺从,则“顺从”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4. 简述反响回路说的主要内容。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就产生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在环路中不需要进一步的外界刺激也能持续下去,信息就在反复传递中被保持下来。由于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冲动的传递不能持久,反响活动持续时间不会很长。所以有些心理学家将这种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作为短时记忆的神经基础。
反响回路说得到了贾维和埃思曼所做的白鼠跳台实验的证实。
5. 简述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其容量相当有限,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输入的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短时记忆的编码效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
(1)觉醒状态。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早在1885年,艾宾浩斯就通过实验发现,被试在上午11点~12点之间的学习效率最高,下午6点~8点的学习效率最低。这可能与不同的觉醒状态有关。
(2)组块。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记忆的有限性。正常成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在5~9之间波动,平均为7。这是按照单元来算的。一个单元可能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单元的大小随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在编码的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称为组块。因此,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容量来达到增加短时记忆容量的目的。
(3)加工深度。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在一项研究中,主试让两组被试分别对一个词表进行特定字母检索和语义评定作业,实验前告诉每组中的一半被试在作业结束后要进行一个回忆测验,对另一半被试则不告诉还有一个回忆测验,在作业结束后,都要求进行回忆测验。结果发现,在特定字母检索作业组中,提示组要比未提示组有更好的成绩,而语义评定组则没有显著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语义评定组的加工深度比较大,因此提示组和未提示组的被试都有很好的成绩;而特定字母检索组在加工水平上比较低,因此只显示出提示组的优势。
四、综合题1.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教师可能采用不同的办法进行处理。下面是5个实例:
例一:学生张明在课堂上对邻座做鬼脸,引起对方发笑,老师对其注视片刻后,即不再理睬,继续讲课,学生遂终止其不当行为。
例二:当学生的违规行为获得部分学生认可时,让违规学生坐到教室后面,与其他学生分开,有效地阻止了学生的违规行为。
例三:刚上课时,郭忠抽掉前座李军的椅子,李军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师当即严肃地批评了郭忠,并令其放学后到老师办公室写情况说明。
例四:课间时有两个学生吵架,前来上课的老师厉声制止,毫无效果,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于是决定用8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吵个够,而让其他学生在一旁静观。结果两个学生很快就不再吵架了。
例五:对于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一旦他在某节课不再讲闲话,老师就及时予以表扬。
请用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分析说明上述各例中处置学生不当行为的教育措施的心理学依据。
(1)上述5个实例中,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置措施集中体现了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视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除过程,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条件是强化、惩罚和消退等条件。
(2)例一中教用的方法是消退法。依据行为主义学习观点,一种行为若不予以强化就会消退。他对学生“做鬼脸”的行为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最终使其消退。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作过激的反应,反而会成为一种强化。
(3)例二中运用的方法是隔离法。他对学生采取“孤立”的措施,目的是将违规学生与其他学生“隔离”开来,防止其不当行为因部分学生的支持、赞赏而得到强化。
(4)例三中运用的方法是惩罚法。该学生行为的错误性质较严重,予以忽略是不恰当的。教师采用严肃的批评、写检查等惩罚性措施,使其错误行为受到禁止,或使其发生的概率降低。
(5)例四中运用的方法是餍足法(过度满足法)。他在采用其他方法无法终止学生违规行为的特殊情况下,让学生过量地重复其原有行为,使其因得不到强化、失去意义而自动消退。
(6)例五中运用的方法是强化法。他对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不再讲闲话”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实际是通过强化与学生原有错误行为不相容的行为,来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2. 举例阐述在一个2[组间]×3[组内]的混合实验中采用哪些统计方法对两个因素的数据变化趋势、因素的主效应、交互作用进行详细和深入地分析?如果交互作用显著,应如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解释。
(1)举例:2[组间]×3[组内]的混合实验,研究大学生对红、黄、绿三种灯光的反应是否与灯光的强度有关。其中,红、黄、绿是颜色的三个水平,灯光的强和弱是两个水平;选择被试的数量;一个自变量(灯光的颜色)采取组内设计,而另一个自变量(灯光的强弱)采取组间设计。
(2)可以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观察两个因素的数据变化趋势,通过测量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的变化方向。
可以采用二因素的方差分析,分析两个因素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如果两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该因素对实验结果有影响,需要做进一步分析。对于组间因素灯光,需要对强与弱这两个水平的数据进行t检验,对于组内因素颜色,需要对红、黄、绿三个水平进行多重检验,以确定到底是哪两个水平之间有差异。
交互作用是指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如果交互作用显著,需要做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可以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从颜色的角度,采用t检验,分别考察在红、黄、绿三个水平下,灯光的强、弱水平之间有无显著差异;二是从灯光的角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考察在灯光强、弱水平下,灯光的三种颜色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如果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那这两个因素的主效应就没有意义。重点考察交互作用,即一个因素的各个水平受到另外一个因素水平的影响。
3.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
(1)生物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根据现有的研究,遗传对人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
(4)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行为”。这是麦肯依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5)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同学、班集体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研究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学生欺骗减少。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6)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一个著名的研究实例是,巴理关于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的特姆尼人的比较研究较好地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另外,气温也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的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7)自我调控因素。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和自控系统。人格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具有自知的人,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发挥个人长处,努力地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自我的内在统一,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我、延伸自我和创造自我是健康人格的四部曲。
综上所述,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