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简答题1. 请给出一个交互作用(interaction effect)的例子,并给出各种变量(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和实验设计类型。
(1)交互作用指在多变量实验研究中出现的,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出现不一样的现象。在交互作用下,单独讨论每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就不够了。交互作用的存在为实验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得实验更加具有应用价值。
(2)举例:2[组间]×3[组内]的混合实验,研究被试对红、黄、绿三种灯光的反应是否与灯光的强度有关的实验。其中,红、黄、绿是颜色的三个水平,灯光的强和弱是两个水平;选择被试的数量;一个自变量(灯光的颜色)采取组内设计,而另一个自变量(灯光的强弱)采取组间设计。
(3)在这个实验设计中,实验类型是混合设计。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采用的是组内设计,另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采用的是组间设计。
实验的因变量是被试对红、黄、绿三种颜色两种强度的反应。
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灯光的颜色,包括红、黄、绿三个水平;一个是灯光的强度,包括强和弱两个水平。
实验的控制变量很多,包括情绪、态度、动机等被试因素,噪音等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试指导语等的控制。
2. 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性的活动。
(3)培养间接兴趣。
3. 研究者假设,接受指导语“在看到单词时努力形成该单词的表象”的被试对单词的回忆率要比不接受这样的指导语的被试的回忆率要高。另外,研究者也想考察回忆测试的延迟在其间的影响。于是对两组被试进行了测试。一组是女生,接受形成心理表象的指导语;一组是男生,不接受这样的指导语。给所有的被试呈现的都是50个具体的名词,每10秒呈现一个。每组中的一半被试在一小时后接受自由回忆任务,另一半被试在一星期后接受自由回忆任务。自由回忆任务的时限是20分钟。结果如下,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两个因素的主效应都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
表象组 无表象组
延迟1小时 75% 50%
延迟1星期 50% 25%
问题1:在以上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实验设计?
问题2:用图的形式表示实验数据并描述研究结果。
问题3:该研究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为什么?
[问题1] (1)自变量:①是否在看到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两个水平:是和否;
②延迟时间,两个水平:延迟一个小时和延迟一个星期;
(2)因变量:对50个具体词的回忆率;
(3)实验设计:是一个2×2的被试间设计,两个自变量均为被试间变量;
[问题2]
(1)图:

(2)实验结果的描述:
①两个自变量的主效应显著,说明:
a.是否看到单词时形成该词的表象这一变量对被试的回忆量有影响,表象组的回忆率显著高于无表象组的回忆率。
b.延迟时间对被试的回忆量也有影响,延迟1小时的回忆率显著高于延迟1星期的回忆率。
②无交互作用,说明是否在看到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不影响延迟时间对被试回忆量的影响。
[问题3] 该研究的结论是:
(1)延迟时间的长短影响回忆量的大小,延迟时间越短,回忆量越多。因为在本研究中,显示延迟1小时的回忆率显著高于延迟1星期的回忆率。
(2)在看到该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可能有助于回忆量的提高,因为表象组的回忆率显著高于无表象组。但是,因为在本研究中,是否在看到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这一变量和性别变量相混淆,是否在看到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引起的差异可能是由性别的不同引起的。所以,不能下结论说,在看到该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一定有助于回忆量的提高。
(3)延迟时间对回忆量的影响不受是否在看到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的调节。
4. 有8位心理治疗师对4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了1—10的等距评定,1表示非常不好,10表示非常好。下列方差分析表总结了评估结果。请填写表中划横线部分。
来源 | SS | df | MS | |
组间 | 270 | ______ | ______ | F=9 |
组内 | ______ | ______ | |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
总和 | 680 | ______ | | |
来源 |
SS |
df |
MS |
|
组间 |
270 |
3 |
90 |
F=9 |
组内 |
410 |
28 |
|
|
被试间 |
200 |
7 |
|
|
误差 |
210 |
21 |
10 |
|
总和 |
680 |
31 |
|
|
5. 简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具有以下的特征:
(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主要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概括是随人们的认识水平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越高。
(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间接性人们才可以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观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要更广阔、更深刻。
(3)思维对象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的进行更新和改组。例如,人们过去认为世界上最小的物质是原子,后来发现了原子还可以分为质子、中子等。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建和更新。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就要求思维能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更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综合题1. 论述婴儿依恋的发展及其类型。
依恋是指个体与主要抚养者之间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情感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化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依恋的性质也是有所不同的。
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比、艾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所有的人,喜欢听到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和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能引起他高兴、兴奋,都能使他感到愉快、满足。此时的婴儿还没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时的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应则要相对减少一些;在陌生人面前,这些反应就更少,但是此时依然有这些反应,婴儿还不怯生。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从六七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时特别高兴,当母亲离开时则大声哭喊、不让其离开,别人还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活。当母亲回来时,婴儿则能马上显得十分高兴。同时,只要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咿呀学语,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婴儿产生怯生感。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对婴儿依恋的类型划分有多种,最有名的是艾斯沃斯等人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将婴儿的依恋存划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这种类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等平静下来后,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这种类型的儿童对母亲在不在场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母亲离开时,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只管自己玩。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只是非常短暂的,仅仅是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反抗性依恋的儿童每当母亲要离开之前,都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他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要亲近他、抱他时,他又表现出反抗,拒绝与母亲接触。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又似乎不太容易,他会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在这三种类型中,安全型是比较良好、积极的依恋,其他两种属于不安全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研究表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具有稳定性,但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重大变化时,依恋的类型也可能发生改变。
2. 什么是问题解决中的算法式和启发式策略?请加以比较及分析。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纽威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空间是指解决问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他们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纽威尔和西蒙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以下几种通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式。算法式策略是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算法式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采用算法式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另外,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2)启发式。启发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的成功解决,但是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①手段一目的分析法。这是指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它的基本步骤是:a.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b.找出完成第一个目标的方法或操作;c.实现子目标;d.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著名的河内塔实验就是典型的运用手段一目的分析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手段一目的分析法是人们较常使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对复杂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②逆向搜索。逆向搜索是指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者方法。例如,人们要去城市的某个地方,往往是在地图上先找到目的地,然后查找一条从目的地退回到出发点的路线。逆向搜索更适合于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一些几何问题比较适合采用这一策略。
③爬山法。爬山法是类似于目的—手段分析法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像是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步登上山峰一样。但是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
由上可见,算法式和启发式都是问题解决中所经常应用到的策略,都有其本身的优缺点。算法式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是费时费力,而且有的时候算法式对一些问题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情况就要求必须采用启发式来解决问题。启发式解决问题省时省力,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经常使用启发式,但是启发式有时候也会出错,而且并不能保证一定能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当中具体的应用要依赖于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内容以及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3. 假设有一个研究计划:去图书馆抢占一张桌子,并且抢到空桌子后还要通过非言语、非暴力的手段尽可能地去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座位坐下来。按照这个计划,你去图书馆将书,衣服以及其他的东西摊在桌子上,你希望这样可以阻止他人在你旁边坐下,坚持了15分钟,有人坐到了你的旁边,这时你的研究结束了,请判断这是一项实验吗?为什么?
这不是一项实验。原因如下:
(1) 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为假设、变量、控制。其中,变量是实验的核心;实验假设归根到底就是确定实验变量的选择;而实验控制也无非就是对实验变量的操纵。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即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显然,上述研究还不构成实验。因为当研究者系统地操纵环境,然后观察对环境的操纵导致的行为变化时,实验才产生。但这项研究并没有系统地操纵环境,而只是创造了一个单一水平的环境并记录下了被试的相应行为,而这样的研究能够说明的问题是很有限的。
(2) 实验要求:对环境的操纵必须是有变化的,就是实验中对环境的操纵至少要有两个值或两个水平。通过在两个环境水平下被试反应的比较,研究者就可以判断环境的改变是否导致了行为的变化。
比如可以在这项研究中增加一个操纵水平,让被试再次抢个位置,但这次不将东西摊在桌子上。这样对环境的操纵就有了两个水平:东西摊在桌子上与桌子上不放东西。此时,就可以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了。至此,这项研究就可称其为实验了。
可见,“改变”(包括对环境的改变和可能由它导致的行为改变),然后“比较”,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逻辑和基本特征。显然,实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