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简答题1. 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一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通过教学消除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个思想他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样儿童才能得到发展,获得知识。
2. 简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含义和特点。
(1)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是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与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即主要决定于先天的因素,很少受后天教育因素的影响。流体智力的发展趋势是先提高后降低,一般在20岁后达到高峰,30岁后逐渐降低。
(2)晶体智力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表现为语言、数学知识等能力,它是后天习得的,主要由后天教育和经验决定,是经验的结晶。晶体智力在一生中一直发展。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晶体智力的发展依赖于流体智力;另一方面,对于晶体智力的发展,只有流体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环境作用。
3. 小刚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为116,假设该智力测验的信度为0.84,标准差为16。试求小刚的实际智商分数(95%置信水平)。
(1)已知智力测验标准差为16,根据信度与误差之间的关系,计算标准误:

(2)置信水平为0.95,则Z=±1.96
(3)置信区间为:116-1.96×6.4<μ<116+1.96×6.4。
(4)根据计算,在95%的置信水平下,小刚的实际得分在103.46~128.54之间,即小刚的实际智商可能在103.46到128.54之间。
4. 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动机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具体途径如下:
(1) 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比如,吃、喝、睡等。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才有可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这也是要提高学习动机最基本的一步。
(2) 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因为只有当学习任务难度适中的时候才会引起学生最佳的唤醒水平,对学习最为有利。所以,对于感到学习任务重的学生,提倡课前预习;对于感到学习的难度小的同学,建议在课下做一些难度大的题来复习学过的知识。
(3) 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适当的奖励。外界刺激会对人的动机有影响,尤其是当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时,应该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学习动机。
(4) 对学生保持适当的期望。对学生的期望要合理,太高会对学生造成大的压力,太低又起不到期望应有的作用,这要求家长和教师能够好好把握。
(5) 学习合理的归因方式。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是难免的,而且归因会使人产生情绪反应,所以,如何合理的归因是学生应该学习的一门艺术。
(6) 提高自我效能感。合理总结自己的成败经验,努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对未来的学习保持高度的信心是提高学习动机一个重要的方面。
5. 简述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的主要观点。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是学习迁移理论中的一种,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
(1)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2)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根据ACT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3)安德森等设计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他的迁移理论,但目前该理论的研究仍停留于计算机模拟阶段。尽管如此,它在实际教学中的含义还是十分明显。两项任务共有的产生式数量决定迁移水平,因此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以便为后继的学习做准备。此外,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
四、综合题1. 2010年共有40名学生获得××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面试资格,经面试,最后共有20名学生被录取,下面是学生的被录取情况及性别分布情况的汇总,请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并回答:被录取和学生性别是否有关?
项目 | 男生 | 女生 | 合计 |
录取 | 5 | 15 | 20 |
淘汰 | 5 | 15 | 20 |
合计 | 10 | 30 | 40 |
注:表中数字为人数 |
(1)提出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
H
0:是否被录取与学生性别无关
H
1:是否被录取与学生性别有关
(2)计算期望次数(见下表)
根据公式

得到各单位格的期望次数见表1
表1 录取与淘汰的观察次数与期望次数
|
项目 |
录取 |
淘汰 |
合计 |
男生 |
5(5) |
5(5) |
10 |
女生 |
15 (15) |
15 (15) |
30 |
合计 |
20 |
20 |
40 |
(3)

(4)计算自由度及临界值:
df=(R-1)(C-1)=1,查表可得

(5)结论:小于临界值,因此应该接受H。,即认为是否被录取与性别无关,这两个因素是独立的。
2. 注意有哪些分类?研究注意有什么意义?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①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因此,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如,我们正在教室内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从教室外闯进一个人,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他,并且不由自主地引起了对他的注意。
②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当我们阅读一篇教育论文的时候,由于认识到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们便自觉、自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这篇文章的内容,积极选择文章提供的各种信息。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这种注意便叫随意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如果说动物也有不随意注意的话,那么只有人才有随意注意。因此,在种系发展上,随意注意出现得较晚。
③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看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比方说,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④此外,注意还可分成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2)注意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认识活动中,而且体现在各种行为活动中。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注意保证了人对事物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3. 试述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根据个人特质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①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如多愁善感可以说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狡猾奸诈可以说是曹操的首要特质。
②中心特质是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等都属于她的中心特质。
③次要特质是指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这些次要的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很顺从,这里的“顺从”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2)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这种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①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编制了量表。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因而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②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在根源特质中又可区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
③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这是模型的最下层。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3) 现代特质理论
研究者们近年来在人格的理论建模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现代人格理论。
①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a.外倾性,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b.神经质,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c.精神质,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 ,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②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之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这五个因素是:
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John,1990) 。1989年麦克雷和可斯塔(McCrae and Costa)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
③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等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7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这七个因素是: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与五因素模型”相比较,“七因素模型”增加了正效价(如优秀的)和负效价(如邪恶的)两个因素。人格特征量表是“大七人格模型”的有效测量工具。
现代人格理论在临床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心理、职业心理、管理心理和工业心理等方面都显示了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外倾性、神经质、随和性与心理健康有关;外倾性和开放性是职业心理与工业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责任心与人事选拔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