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第一,根据问题回归材料;第二,将题目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并完整论述;第三,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老师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城郊中学教初三化学,已任教十年。在学生时代,她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情总是力争完美无缺,总要做得最好。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她都是学校的班干部,一直被认为是老师的乖学生。
自从参加工作,她把对自己的要求移情到学生身上,要求学生与她做得同样完美。但由于分配到的是一所城乡接合处的学校,学生素质差别很大。有一小部分学生有经常逃学、打架等不良行为。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家长迫于生活压力,忙于工作,没时间管教子女,而有些家长觉得“读书无用”。这让她感到无所适从。为了达到完美,她付出了一切——时间、心血、体力。而这一切付出也有了收获:她课讲得好,教的学生成绩也高,获得的荣誉也多。但她认为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偶尔她教的学生成绩不是平行班最好的,她就会焦急,感到极度疲乏、虚弱,还会产生失眠、头痛、腰酸、肠胃不适等症状。
除了工作的压力,职业认同感的缺失也给她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当年报考师范学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是个光荣的职业,但现在我却骄傲不起来。教师队伍中可能有个别教师不负责任,但社会舆论导向似乎认为整个教师队伍都有问题。”这让她很气愤,也感到委屈。
问题:1. 结合材料分析导致王老师现状的原因。
结合材料中王老师的表现可知,她承受了过大的职业压力,并出现了职业倦怠。
①王老师职业压力过大。职业压力主要是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材料中,王老师在城乡接合处的学校教学,面临着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压力。
②王老师出现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身心疾病。材料中,王老师在工作中感到无所适从,对职业认同感m现了一定的困扰,且经常感到极度疲乏、虚弱,产生失眠、头痛、腰酸、肠胃不适等症状,这些都是职业倦怠的表现。
2. 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进行个体自我调适。
①改变观念。通过改变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要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也要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结合自身实际,对工作做出合理期望,勇于接纳自己。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学会休闲,做到张弛有度。
②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注意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当自己有职业倦怠症状时,要勇于面对现实,主动应对,反思自己的压力来源,积极认知,理智、客观地看待压力对自身的影响,形成敢于面对压力的良好心态。如有必要,应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③注意合理饮食和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锻炼是一种精神娱乐法,可以分散注意力,放松紧张的心理和疲惫的身体。
另一方面,校长和教育管理者为了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以进行有效的干预。
①营造良好的学校风气。
②校长及管理人员要培育良好的领导作风与工作方法。
③校长和教育行政机构应设法协助教师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困难。
④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
⑤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时间与场所。
⑥增加教师进修的机会。
综上所述,做到上述几点,才能更好地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李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老多病的祖父生活。祖父对他管教不严,导致他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父亲偶尔回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在学校,他破坏课堂纪律,拖欠作业,完不成学习任务,还欺负小同学,全班同学都看不起他、疏远他,但他喜欢运动,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问题:3. 简析李某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
李某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①外部原因。
首先是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材料中,李某父母离异,祖父对他管教不严,父亲偶尔回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造成了他不良品德的形成。
其次是社会风气的影响。材料中,李某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其产生了不良品德。
最后是同伴群体的影响。材料中,在无业青年中,不会有人看不起他,而学校中,全班同学都看不起他、疏远他,导致李某更喜欢和不良青年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不良品德。
②内部原因。
首先是认知失调,这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材料中,李某没有对自己、学校和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导致他不良品德的形成。
其次是道德认识的影响。材料中,李某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使他在学校破坏课堂纪律,拖欠作业,完不成学习任务,还欺负小同学,从而形成了不良品德。
4. 联系材料,分析班主任应如何对李某进行教育。
结合材料中李某的不良品德的表现,班主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对李某的教育工作。
①有效的说服。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包括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班主任可以与李某进行交流,告诉李某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并积极和李某沟通,了解李某的想法;针对李某喜欢运动,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也可以多与体育老师沟通,让体育老师对李某进行指导,发挥其篮球特长。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可以多和李某讲一些榜样的例子,也可以通过班级榜样的例子来影响李某。
③利用群体约定。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的集体约定,来改变学生的态度。班主任可以召开班会,大家相互沟通,也可以和大家多说一些关于李某的情况,让大家对李某不要产生偏见,并希望李某一起加入班集体的纪律制定中,让他尽快融入集体。
④价值辨析。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班主任可以多和李某沟通,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和李某探讨一些价值观念,并了解李某的看法,使其结合自身分析,从理性角度进行自我反思。
⑤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材料中,李某喜欢运动,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队员,班主任可以多关注他这方面的表现,鼓励他多参加比赛。
综上所述,学生的品行与班主任工作密不可分,相信在班主任的关心爱护以及尊重的前提下,通过实施相应的德育措施,李某的不良品德行为会有所改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刘老师是四年级(2)班的新任英语教师,她第一次登上讲台时,学生在台下的反应很活跃,这让刘老师很受鼓舞。她决定按原备课计划进行互动,就请了十位学生上台抢答表演会话。可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情况,被请上台的学生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反应快,另外一些学生则由于听不懂开始做小动作、扮鬼脸。台上台下一片混乱。
问题:5. 请结合材料,分析刘老师的失误行为。
刘老师出现失误行为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①在备课时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即“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做好,导致上课时参与互动的学生不能好好配合,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刘老师作为新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机智,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同时,她设计的互动场面太大,以致课堂失控。
6. 教师应如何上好一堂课?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①目的明确:一是教学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②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③方法得当: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④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课程安排次序分明、有条不紊,教学各环节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⑤语言艺术:讲普通话、发音清楚,注意抑扬顿挫等。
⑥气氛热烈:课堂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⑦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有条理。
⑧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运用肢体语言。
综上所述,老师要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这是初二某班的一堂写作指导课堂实录。
教师板书:1+1=1。
学生窃窃私语,显出愕然的神色。
教师:大家觉得这个算式很奇怪吗?的确,它在数学上不能成立,但却能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揭示出某种哲理。谁在哪里见过这个算式?
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
学生:在计划生育的宣传资料上见过。
教师: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教师:说得很好。只要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和联想,总能发现,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再看一个算式。
教师板书:1+1+1=0
教师:你们又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思考良久,纷纷举手发言。
学生:一滴水,一滴水,再一滴水,渗入泥土都不见。
学生: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学生:一次抄作业,两次抄作业,三次抄作业,始终不是自己的真才实学。
学生:老师罚学生连续三天打扫卫生,可是学生思想不通,其教育作用等于零。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9+1≠10”所表示的意思,并强调挖掘其中的积极意义。有的学生说:“在10个人的集体中,如果有1个人能力特别强,那么这个集体发挥的能量就会超常;反之,如果其中有1个人与集体离心离德,那么这个集体的力量不仅会被削弱,而且有可能被搞垮。”有的说:“如果9个人合唱,有1个人指挥,这种演唱准能成功;如果1个人独唱,9个人指挥,那么独唱者肯定无所适从,演唱必定失败。”
最后,教师就所讲的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感想。
问题:
这位教师主要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使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试加以分析说明,
(1)材料中的教师遵循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①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材料中,教师列出了很多与数学知识相悖的公式,启发大家展开思考,体现了这一教学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材料中,教师教授一些算式时,结合了实际生活中计划生育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算式虽然与数学知识相违背,但是也能够体现实际生活,体现了这一教学原则。
③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材料中,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还引发了学生对团队合作精神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了这一教学原则。
(2)材料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谈话法、讲授法及讨论法。
①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材料中,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较多地采用了谈话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②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材料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述算式的含义时采用了讲授法。
③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材料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9+1≠10”所表示的意思时采用的是讨论法,即通过学生的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综上所述,材料中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采用了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老师是三年级(2)班的语文老师。星期五下午的第三节课,班里开展了一次以“小烦恼热线”为题目的口语交际活动。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李老师听到孩子们说出了这样的心声:“明天星期六,可是作业很多,我担心自己完不成。”“明天作业好多,可是我明天还有那么多的事情。”……
针对这样的情况,李老师说:“刚才,老师听到了你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那就是周末的家庭作业是什么、有多少。对此,我很能理解大家,老师有个决定,就是明天的作业你们自己来布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布置作业,怎么样?”话音刚落,只见一些孩子举手了,有的说:“老师,我给自己布置的作业是把1~23课的生字写一遍,成语写一遍。”还有的说:“写两篇日记”“抄写诗歌”。最后,李老师让大家把作业名称记录下来,然后就照着自己的这个目标来写作业。孩子们对这样的作业布置方式显得很快乐、激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且是发自心底的,他们都品尝到了那种学习主人翁的快感。
问题:8. 请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是值得赞扬的。
首先,李老师的做法符合教育观中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的要求。材料中,李老师针对作业布置隋况,听取学生的心声,并与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大家发表意见,都是“关注人”的体现。
其次,李老师的做法符合学生观中“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理念。材料中,李老师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照着自己的目标来写作业,是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体现。
最后,李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师观中对学生要尊重、赞赏的要求。材料中,李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布置作业,学生对这样的作业布置方式感到很快乐、激动。这是尊重学生的体现。
总之,李老师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9. 谈谈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
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问答、各种书面作业和各种实践作业。布置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②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③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④作业反馈清晰、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