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下面教学设计中的教学阶段进行评析。
【课题名称】《大海啊,故乡》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增强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3.通过独唱、齐唱、合唱、朗诵、舞蹈的形式表现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教学重点】用连贯的、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难点】附点节奏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的交响乐。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海浪的声音)
生:是海浪的声音。
师:我们来一起看看这如诗如画的大海。(出示有关大海的图片)
师问:大海美吗?请同学们用一些形容词或成语来形容大海。
生答:排山倒海、一望无际、汹涌澎湃、宽广无垠、温柔恬静、平静等。
师:同学们刚才都回答得很好,今天就学习一首有关大海的歌——《大海啊,故乡》。(出示歌曲,提示书上的页面)
(二)激情教学
1.聆听歌曲,感受歌曲。
师:歌曲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歌中的大海总体给人以微起波澜的印象,显得较为平和。
师补充:这是由三拍子的节奏特点以及优美起伏的旋律、舒展的节奏决定的。
2.请学生随着音乐哼唱并打拍子,体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3.介绍作品背景:《大海啊,故乡》是王立平词曲,作于1983年。此曲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作品以“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开始,通过对故乡、对大海如叙家常的深情描述,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真挚的热爱之情。
4.学唱歌曲。
(1)请学生跟音乐,用“lu”音哼唱歌曲旋律。
(2)解决附点音符的唱法:大家听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唱法来唱第一句,对照歌谱,哪种唱法是正确的?
(3)教师强调长音的唱法,歌曲中哪里还有长音?找一找。
(4)以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齐唱,领唱)
5.深入体验歌曲。
教师指导学生一边唱一边划旋律线。
师问:划出的旋律线像什么?
生答:像大海的波浪。
师问:这首歌曲节奏有何特点?运用到的典型节奏是什么?
生答:歌曲节奏平和,较为舒展,

这一节奏运用得较明显,重复多次。
师问:这首歌旋律线的起伏和节奏特点与歌曲情感表达有联系吗?
生答:节奏和旋律线的运用都真切地展现出大海波涛起伏的样子,两者结合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像大海潮起潮落的声音,像大海的声音。
师问:“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在情感的发展上每次的重复有何不同?是否多余?(讨论回答)
师补答:“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多余,恰恰相反,每一次重复感情就更进一步,亲切倾诉—抒发情怀—情感升华—怀恋之情,这样的情感线,也仿佛是大海的波澜。从旋律的起伏到情感的发展再到歌词的完美,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
师问:这首歌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讨论回答)
师补充回答: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要注意节拍的重音,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的变化)
齐唱歌曲。(播放视频)
(三)表现与创作
1.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合唱排练。
前奏部分用“啊”唱。
第一段:第一部分女生齐唱,男生用“呜”伴唱;第二部分女生齐唱,男生用“啊”伴唱。第二段:第一部分领唱,其他同学用“呜”伴唱;第二部分齐唱,反复的地方注意要轮唱,结尾要放慢。
2.配乐诗朗诵,并辅以绘画。(叫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根据音乐画出自己想象的画面)
3.舞蹈表现。(请一个或几个学生用舞蹈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四)结束部分
最后师生用自己的舞蹈和动作,根据音乐和歌词,自由、放松、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此教学设计既有优点,又有不足之处,现将优缺点总结如下。
(1)优点: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过程充实。老师用音像导入来开始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表现、创造音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些都体现了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基本理念,也是此教学设计中的闪光点。
(2)缺点:教学目标要按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顺序表达。教学课例不要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因为新课标倡导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能预设学生的回答,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结尾处教学课例还缺少“小结与作业”这一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