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1. 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进行阐述的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对 错
B
[解析] 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进行阐述的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而非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说明了客观环境在人的教育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对 错
B
[解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说明了客观环境在人的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3.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面,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对 错
B
[解析]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面,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采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题目中的表述不够严谨。
4.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对 错
B
[解析]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而非裴斯泰洛奇。
5.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 错
A
[解析]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
对 错
A
[解析]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后者则指明了途径、手段,故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
7. 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受到教育,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到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
对 错
B
[解析]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一种低级的教育,古代的教育是一种进步。
8. 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
对 错
B
[解析]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标准,并为他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但是各级各类学校都有自己的具体标准,各自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9. 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
对 错
A
[解析] 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这是现代的学生观。
10. 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因此教育影响都是正面的。
对 错
B
[解析] 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这是教育的正向功能,教育也有负向功能。
11. 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替代强化。
对 错
A
[解析] 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被称为替代强化。
12. 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合作的人际关系。
对 错
B
[解析]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完成某种任务的过程。题目中描述的是人际吸引而非合作。
13.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对 错
B
[解析]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题目中的描述缺少了道德意志。
14.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说,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最有利。
对 错
A
[解析]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说可以知道,中等强度的动机下行为效果是最佳的,同样,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最有利。
15. 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附属内驱力。
对 错
B
[解析]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绩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题目中描述的是自我提高内驱力而非附属内驱力。
16. 要使学生产生求知需求首先要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识缺失需要。
对 错
A
[解析] 学生的求知需要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学生的缺失需要得到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实现。
18.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望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对 错
A
[解析]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它既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终点。
19. 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关注发展阶段的特征。
对 错
B
[解析]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关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么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所以,题目中描述的是教师关注生存阶段的特点。
20. 课堂学习管理具有维持和强化两个基本功能。
对 错
B
[解析] 课堂学习管理的功能有: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和发展功能。
21. 杜威所提倡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对 错
A
[解析] 杜威认为通过活动课程可以获得直接经验,从而理解前人的间接经验。
22. 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次序进行。
对 错
B
[解析]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过程的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而非一定按知、情、意、行的顺序开始。
23. 在教育与儿童发展的两件事上,它们是一种主从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
对 错
A
[解析] 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它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性表现为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4. 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问题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对 错
A
[解析] 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问题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25. 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对学生管理的权利,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的成绩,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强制性的惩戒措施对一些学生进行特殊的管理。
对 错
A
[解析] 教育惩戒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在惩戒活动中手段与目的并存,教师往往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而带来教育效果,使其感受到对错、荣辱、愉悦、痛苦等,以激发其悔改,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26.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影响。
对 错
A
[解析] 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27. 课程是经验的观点认为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对 错
A
[解析] 课程即经验的思想是: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即经验。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在这样的过程中,将学习对象——包括知识但不仅限于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且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此观点的特点是: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中的体验;课程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是以学习者实践活动的形式实施的;课程不是外在于学习者,也不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比认知过程广泛,强调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
28. 巩固性教学原则又可称为接受性教学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学习程度而提出的。
对 错
B
[解析]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目的是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非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学习程度而提出的。同时,量力性原则又称为可接受性原则而非巩固性原则。
29.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恰当的教学原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反映了启发性教学的原则。
对 错
B
[解析]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学生,“不可以不知人”。孔子认为了解学生应“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等,因而对学生的了解较为全面、准确、深刻。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题目中描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非启发性原则。
30.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因为它不仅是升学与就业指导及因材施教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正确估计自己并了解自己的特长。
对 错
B
[解析] 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是学生发展,学生发展评定要考虑很多方面,最基本的有学业成就、行为表现和身体状况三方面,即德育、智育、体育。
31.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对 错
A
[解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2.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调动课堂气氛。
对 错
B
[解析] 新课程倡导的师生教学互动,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训导,而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启迪性互动。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或诱导思路,或激发情趣,或点拨方法,或帮助反思,或示例体验,或指导领悟,总而言之,教师重在启迪思维和调动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独立习得,而不重在知识的讲解或作出问题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互动。
33. 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对 错
B
[解析] 自主学习是指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是一种独立的学习,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非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题目中的描述不正确。
35. 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对 错
A
[解析] “师生如父子”的意思是教师对学生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因为合格的教师对学生是一视同仁的。同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体现了这一点。
36.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举办的校办产业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承担民事责任。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兴办的校办产业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7. 义务教育法规定禁止任何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招收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38.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由学校和老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义务、责任。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七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39. 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者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的,由公安机关依法追究民事责任。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者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4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就是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
对 错
B
[解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二条规定,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题目中是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应该是公益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