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小米粒是怎么来的
一、活动目标
(1)回忆故事内容,进一步了解“小米粒是怎么来的”,乐意伴随着变化的乐曲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种小米粒的过程,体验农民的心情。
(2)发现创编舞蹈的简单方法,感受用舞蹈动作表现快乐。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伴随音乐传授舞蹈动作。
(2)活动难点:体验、感受农民种小米粒的心情。
三、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
(1)幼儿已经阅读过图画书《小米粒是怎么来的》,已通过视频等形式初步了解了种小米粒的过程。
(2)幼儿会用动作表现心情或感受等。
2.教学材料准备
(1)将图画书中的主要画面制作成PPT。
(2)剪辑音乐《扬鞭催马运粮忙》。
(3)幼儿装扮用的头巾、毛巾等若干。
四、活动过程
1.回忆故事,梳理过程
(1)这几天你们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米粒是怎么来的?种小米粒的过程中农民伯伯做了哪些事情?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3)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用PPT回应,播放农民伯伯劳作的过程:播种—培植—收获。
(4)小结:每年春天农民伯伯都会满怀希望地去播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辛苦地培植,他们要施肥、喷洒农药、拔草,到了秋天就会迎来丰收。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伯伯辛勤地劳作,有苦也有甜。
2.欣赏乐曲,想象表现
(1)欣赏乐曲,激发想象
第一遍欣赏:感受乐曲的变化。
①能不能用舞蹈动作把农民种小米粒的过程表现出来呢?跳舞需要用什么伴奏呢(音乐)?
②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听上去有什么感觉?乐曲有什么变化,在不一样的乐曲声中农民伯伯分别会做什么?(幼儿倾听乐曲时,教师结合乐曲的节奏以肢体动作来提示和帮助幼儿发现乐曲的变化,加深幼儿对乐曲的感受和想象)
③小结:这段乐曲是有变化的,有快有慢,大家都觉得这段乐曲适合用来表演这个舞蹈。第一段热情欢快,适合表演农民伯伯充满期盼地播种和插秧时的愉快心情;第二段乐曲悠扬舒缓,适合表演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场面,辛苦地施肥、喷洒农药、拔草;第三段乐曲热情奔放,适合表演农民伯伯迎接丰收的快乐心情。
第二遍欣赏:借助画面帮助想象。
①(播放PPT)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每一段乐曲中农民伯伯分别会做什么?他们会是怎么样的心情?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
②要求:边听边想,可以用各种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动作创编的情况,并提示幼儿进一步倾听乐曲的变化)
(2)分段创编,探索方法师生共同创编第一段(互动要点:用优美的肢体动作表现农民伯伯的劳作,比较舞蹈动作与平时所做的动作的区别)。
①提问:你们能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播种、插秧吗?
②幼儿尝试听音乐,用肢体动作表现播种、插秧,教师在一旁观察、提示。
③教师请动作舒展、优美的幼儿在大家面前演示,让大家一起寻找他们的优点。
④小结:可以把生活中和想象中的动作做得舒展一点、优美一点。
(做“播种”这个动作时可以提示幼儿发现把生活中的动作做得舒展一点、优美一点;做“插秧”这
个动作时可以提示幼儿从同伴的表现中发现舞蹈动作要合着音乐才会更美。)师生共同创编第二段(互动要点:探索动作和乐曲协调一致的表现方法)。
①提问:第二段乐曲可以表现农民伯伯在干什么?他们做了哪些事?
②幼儿轮流尝试表现:施肥、喷洒农药、拔草。
(为了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三个动作用不同的方式出现,如请个别幼儿表现,其余幼儿猜猜
表现的是什么动作;全体幼儿共同表现及师生对比表现等。在做完三个动作后再引导幼儿体验农民
的辛苦,用擦汗、敲背等动作来表现)
③提问:怎么记住这么多的动作呢?记住了又怎么编进这么长的一段乐曲里呢?
④小结:编舞蹈时如果有很多动作,可以先想一想动作的顺序,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接着干什么,最后干什么。再根据乐曲的长短决定每个动作是否要重复,这样就能顺利地合上音乐了。
师生共同创编第三段(互动要点:寻找用舞蹈表现快乐的方法)。
①提问:第三段乐曲可以表现什么?收获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很开心可以怎么样表现?
②小结:可以用快乐的表情、快乐的动作、快乐的舞步来表现开心、收获的喜悦心情。
③幼儿尝试运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表现。
3.装扮表现,体验快乐教师合着乐曲完整表演舞蹈,幼儿发现教师表演的精彩点。
(1)提问:我表演的怎么样?哪里比较好,为什么?
(2)小结:我在表演前都会想,用哪些动作来表现农民的劳作过程;一边表演一边记,即记住动作的顺序;一边表演一边听,听乐曲的变化。我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农民,体验着农民种小米粒时的心情,并用表情来告诉大家。幼儿戴上头巾(女孩)或毛巾(男孩),合着乐曲再次表演,体验表演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