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3. ①在这个意义上,高处是一种梦想的权利,也是一种实际的权力
②房上是一个陌生世界,别人看不到你,你看得到别人,除非下面有人知道你上房了
③此外,更重要的是,放眼望去,屋顶世界完全是一个新世界,不再有胡同,不再有院门,不再有道路,世界是平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④但即使如此,这人也在你居高临下的监控之下,你会随时隐蔽
⑤换句话说,你到了房上意味着你获得了一种超越别人、观察别人的权力
⑥你不仅看见自己院中熟悉的人,还看到了别的院陌生的人
将上述六个句子重新排列,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②④①⑤⑥③
- B.①④⑤②③⑥
- C.②①④⑤③⑥
- D.①②④③⑥⑤
A B C D
A
[解析] 首先根据选项判断首句,句①中含有代词“这个”,不适合做首句,排除B、D项。再比较A、C,需要判断句②、句①和句④的位置关系,句④含有转折关联词“但”,明显是紧跟着句②的,故排除C项,选A。
13. ①夜明表在本质上昭示的是时间的相对性和时间的流逝性本身,从而构成了现代人焦虑的根源
②为什么夜明表成了时间的说谎人
③或许正因如此,卞之琳在《圆宝盒》一诗中发出忠告:“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
④确乎费解
⑤如果强作解人,可以说夜明表似乎在絮絮地述说着时间的永恒性,但其实它的秒针的每一下轻响都诉诸瞬间性,所以永恒只是一种幻觉
⑥而现在大学生的手腕上早就没有了手表的影子,纷纷改看手机了,大概手机可以有效地避免时间流逝带给人的焦虑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______。
- A.①③⑥②④⑤
- B.①④②⑤⑥③
- C.②④⑤①③⑥
- D.②④⑤⑥①③
A B C D
C
[解析] 比较①②两句,①句是原因,②句是问题,问题在前原因在后,故②句更适合做首句。排除A、B项。①句提出现代人焦虑的根源——时间的相对性和流逝性,⑥句又提到“避免时间流逝带给人的焦虑”,从逻辑关系上看,①必定在⑥之前,排除D项。将C项代入验证,发现语句通顺、逻辑清楚,应选。
14. ①“道”在何方?它绝对不是佛祖在菩提树下的苦思冥想,也绝不是闭门造车
②学习者一旦进入一定的境界,就会发现学习的无非是顶层设计
③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一定是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后社会属性成熟到极致的状态
④这必定是要通过社交型学习来实现的
⑤一个人如果远离社交,那么他不是狼孩,便是梵高
⑥学会了千变万化的技法,最终求的是一个“道”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①⑥④②③⑤
- B.②⑥①⑤③④
- C.③⑤④②⑥①
- D.⑤③②⑥①④
A B C D
B
[解析] ⑥句以“道”结尾,①句以“道”开头,二者构成顶真结构,顺序应为⑥①,排除A。④句以“这”开头,分析可知,“这”指代的内容并非⑤句、①句的内容,而是③句的“天人合一”,由此排除C、D。故本题答案为B。
第三部分 数量关系6. A、B两个山村之间的山路由一段上坡路和一段下坡路组成,共20千米。邮递员骑车从A村到B村花了1小时10分钟,从B村骑车到A村花了1.5小时。某日邮递员从A村出发行至下坡路的起点时车出了故障,只能步行。因为步行速度只有下坡行车速度的三分之一,结果比平时多用了1小时30分钟。问下坡时邮递员的车速是______。
- A.12千米/小时
- B.15千米/小时
- C.17千米/小时
- D.20千米/小时
A B C D
D
[解析] 解法一:由步行是下坡速度的

,可知,从A到B的下坡路,邮递员骑车所花的时间是45分钟,上坡路花费的时间是25分钟。假设下坡速度为v
1千米/小时,上坡速度为v
2千米/小时,则有:
(3/4)v
1/v
2+(5/12)v
2/v
1=1.5
(3/4)v
1+(5/12)v
2=20
由第一个方程解得v
1/v
2=5/3,代入第二个方程解得下坡速度为v
1=20(千米/小时)。
解法二:根据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为

,可知道,下坡速度一定大于17千米/小时,选项里面仅D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