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判断题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幼儿少走路、多坐车。
对 错
B
[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幼儿多走路,少坐车。
2. 幼儿和成人享有基本的权利,但是特殊领域权利上有差异。
对 错
A
[解析] 幼儿和成人享有基本的权利,但是特殊领域权利上有差异。
3.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认知、自我情感、个性表现和社会交往能力。
对 错
B
[解析]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表现和社会交往能力。
4. 幼儿重度冻伤时,局部皮肤呈紫黑色、肿胀、有水疱,应尽快用针挑破水疱,保暖并送医院治疗。
对 错
B
[解析] 重度冻伤,局部皮肤呈紫黑色、肿胀、有水疱,不要用热水烫、火烤,不要捶打伤处,勿弄破水疱。应保暖,尽快送医院处理。
6.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所以教师要经常告诉孩子一些社会规则和品德要求,讲多了,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就得到了发展。
对 错
B
[解析] 幼儿的社会规则和品德的发展是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
7.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反家庭暴力教育。
对 错
A
[解析]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五条规定,幼儿园应当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反家庭暴力教育,发现幼儿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依法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8.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有人际交往、同伴沟通和社会适应三个子领域。
对 错
B
[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有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
9.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一般流行于夏秋两季。
对 错
A
[解析]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我国夏秋季常见的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在人和动物间传播。此病多发生于儿童。
10. 教师违法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对 错
A
[解析] 教师违法行为是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 简述教师如何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2)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3)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4)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5)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有哪些?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和核心是什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 某幼儿园教师在教一套新操中的某一节操时,在示范讲解的基础上让幼儿进行模仿练习。为保证动作质量,该教师在幼儿模仿练习的初始阶段,就十分注重动作的细节,并严格要求每一位幼儿的动作都做到准确、到位、整齐划一。
试根据体育活动应遵循的原则,分析该教师教法中的不当之处。
(1)该教师在动作教授的初始阶段,就十分关注动作的细节,要求幼儿动作准确到位,整齐划一是不合理的。
(2)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没有严格遵循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逐渐深化的原则。
(3)违背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幼儿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应将对幼儿的一般要求与个别要求结合起来,不能要求幼儿的发展整齐划一。
2. 一个全日制幼儿园给幼儿们安排了午睡。幼儿园的叔叔阿姨们中午安排幼儿准时上床,按时起床,并让家长配合,幼儿回到家仍准时上床,按时起床,养成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睡眠,但也不让睡眠过多。幼儿进餐也要求定时,并且每顿饭用时20~30分钟,让儿童细嚼慢咽,但要求儿童专心吃饭。天气好的情况下该园还每天安排3~4小时的户外活动。对幼儿的排便也进行了训练,培养幼儿定时大便的习惯。活动间歇,提醒幼儿入厕,不要憋尿。
根据以上案例,试分析该园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该园的做法是十分合理的,对儿童的主要生活环节进行了很好的安排。这样做意义重大。首先它保护了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主要环节,如睡眠、进餐、活动、作业等加以合理安排,使儿童养成习惯,到什么时间就知道干什么,活动时轻松愉快,形成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建立后,能节省神经细胞的功能消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排幼儿进行户外活动,不使幼儿总是在户内活动,使大脑皮质的“工作区”与“休息区”轮换,保证劳逸结合,可以预防过度疲劳,从而保护了幼儿发育不够成熟的大脑皮质。
其次婴幼儿需要较长时间的睡眠进行休整,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使睡眠时间有了保证。幼儿合理的进餐,既可使幼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又能保护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消化系统,把幼儿的睡眠、进餐、活动安排好了,也便于安排幼儿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更好地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3. 新学期开始不久,我发现班上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当孩子们需要移动小椅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总是习惯用一只手拎住椅背拖行,或是把椅背夹在腋下,像拄着拐杖一样一摇一晃地行走。每当这个时候教室里总是充斥着一种椅子在地板上敲打、摩擦的声音,很是刺耳,也不安全。起先是一两个新生,接着是班上一大半的孩子都有这种行为。而这学期新加了9个新生,我不得不为这件事情动一些脑筋。
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应该怎样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1)对问题的认识。
幼儿的很多行为源于模仿,因此,幼儿用一只手拖住椅背或者把椅背夹在腋下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这种不安全的行为就会被其他幼儿模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也是影响幼儿的重要因素,幼儿出现这样的行为可能也与幼儿的家庭有关,因此,幼儿园与家庭通过密切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2)对问题的解决。
①教师可以以自身的行为做示范,用两只手搬椅子,轻拿轻放,为幼儿做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
②设计“如果你是小椅子”的角色游戏。如果你是小椅子,被人一只手拖拽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培养儿童爱护物品的观念。
③随机的指导和提醒,帮助幼儿纠正行为。
④家园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25分)1. 请以“快乐交朋友”为主题,设计一个中班社会活动,要求写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参考设计]
活动目标:
1.在唱唱、看看、说说、玩玩中体验朋友多的乐趣,并乐意、大胆地和别人交朋友。
2.正确认识自己与朋友交往中的言行,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学习一些交往技能。
3.初步学会关心帮助同伴,增进同伴之间的情感。
活动准备:三段视频实录。
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找朋友,感受找到朋友的愉快。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唱起来动起来,去找一找自己的好朋友,和好朋友手拉手坐到座位上。
2.组织幼儿看电视讨论怎么样交朋友。
出示视频实录三段:
(1)一个小朋友玩玩具时和好朋友争抢玩具。
(2)喝水时,一个小朋友在推挤其他小朋友,抢着先喝。
(3)小朋友有了困难他也不去帮忙。大家都不和他做好朋友。
问:为什么他找不到好朋友?怎么样做才能找到好朋友?(幼儿讨论)
3.说说自己的好朋友。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喜欢他们做你的好朋友?
4.引导幼儿共同讨论交朋友的乐趣。
师:交了这么多的朋友,你心里感到怎么样?
5.师小结:朋友多了就会觉得快乐,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有礼貌地交朋友,有的和好朋友分享玩具,有的互相谦让,有的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许许多多的好朋友。
6.发散幼儿思维:那么除了人类是我们的好朋友,在大自然中还有谁是你的好朋友?
7.听着音乐找更多的好朋友一起跳舞,并和好朋友做一些抱一抱、亲一·亲的动作,增进朋友间的友谊。
8.师:现在和你的朋友一起去外面找找看,还有谁也是你们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