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1. 呦呦鹿鸣,______。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小雅》)
2. 朝搴毗之木兰兮,______。(屈原《离骚》)
3. 余华的长篇小说______讲述了主人公徐富贵的坎坷人生与苦痛命运。
4.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______。
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______?(曹雪芹《红楼梦》)
6. ______,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8. 桃花坞里桃花庵,______。(唐寅《桃花庵歌》)
9. 余霞散成绮,______。(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0. 不戚戚于贫贱,______。(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六、作文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要求:从教育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文体不限。
[范文]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一句格言,始终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都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都无处取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告诫我们要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
在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仅仅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一无所成。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行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