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1. 2006年我国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学制,主要有“______”和“五四制”。
2. 教师应享有的基本物质利益权利是______。
3. 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______三个基本环节。
4. 一名教师教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内容“跃”这个字,右边的“夭”正好是今天学的字“笑”的下面的部分,于是当学生再学“笑”这个字的时候就容易多了,这名教师运用______原则来进行教学的。
5.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______、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6. 简单的活动最佳动机水平高;复杂的活动最佳动机水平______;适中的活动最佳动机水平中等。
7. 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的表现,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______。
8.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要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是______学习理论的学生观。
9. 马斯洛将人类的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统称为______。
10.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______。
三、判断题1. 国家不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条:国家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
3.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对 错
A
[解析]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师生关系是师生问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还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
对 错
B
[解析]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5.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对 错
A
[解析]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
6. 认知方式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有好坏之分。
对 错
B
[解析]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方式表现为一个人习惯于采取什么方式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并没有好坏的区分。
7. 心向与定势常常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阻碍作用。
对 错
B
[解析] 心向与定势常常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8.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能够及时执行既定处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不良行为”与“处罚”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观念中建立起逃避惩罚的反应意识。
对 错
A
[解析] 负强化的实施要及时,就是说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能够及时执行既定处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不良行为”与“处罚”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观念中建立起逃避惩罚的反应意识。
9. 前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对 错
B
[解析]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是后摄抑制。
10. 教师道德的作用只有教育作用和促进作用。
对 错
B
[解析] 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六、案例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东东非常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或者做小动作,还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堂上说话并做鬼脸。班主任发现后非常生气,对东东说:“你不用上课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你家长什么时候来,你就什么时候再来上课。”东东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面站着。
该班主任的行为是否恰当?从师德规范的角度加以分析。
该班主任的行为不恰当,违背了师德规范中的爱国守法和关爱学生。
爱国守法要求教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而该班主任不让学生上课,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违背了教育法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
关爱学生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该班主任的行为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人格尊严,是对学生的一种变相体罚。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上课铃声一响,教师走进教室。他首先把课本中要演示的教具摆放在讲台上,接着宣布考试成绩,然后开始讲授新课。很快,他便发现学生难以集中注意。2. 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造成学生难以集中注意?
老师在讲课前展示教具、宣布考试成绩两种行为造成了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
对于学生来说,教具是一种新异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相对于新课内容,考试成绩对学生产生的关注强度更大,学生必然会分配更多的注意到考试成绩上。
3. 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提出四条集中学生注意的有效措施。
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措施有:
第一,上课前,明确告知学生这节课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排除与课程无关的刺激的干扰,如宣布成绩、发放作业等可安排在新课程结束后;
第三,合理设计课程,安排教具呈现的时间和顺序,保持教具作为新刺激的相对强度;
第四,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间接兴趣,并努力将其发展为直接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