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5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 研究表明,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程度的动机最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2. 学生掌握了知识就能够形成相应的能力。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包括: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不能离开知识技能而凭空发展;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能力提高了,掌握知识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提高;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发展之间是不均衡的,有了知识,能力不一定能发展,能力强,不一定知识水平高。
3. “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举一反三”实质是一种善于变通,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以一贯十”等就是这种发散思维的结果。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 简述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作用。
(1)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即指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导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第三,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
(3)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2.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这种内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3. 结合“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请简述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3)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4. 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的焦虑程度等。
(2)外部因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而言,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态度、课堂气氛、环境因素等。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公开观摩课上,女教师开始并没有频频去叫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好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善于启发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后进生,一位女同学刚自信地抬起头就被老师叫起来回答,结果过于紧张,老师启而不发,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让她坐下来,温和地说:“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是过于紧张暂时想不起来,以后经常锻炼就好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 你怎样评价这位女教师的做法?
这位教师的爱是公正的、无私的。这位教师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弟子,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不凭个人好恶,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她既看到了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学生,更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学生。
2. 这个案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这个案例给了我们许多启示:①对在道德、智力、体能、运动、交往和情绪上,特别是家庭背景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普遍的关切;②对学生的看法公平公正,没有偏见,避免个人感情色彩的影响;③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条件,能较好地控制课堂上不同学生的发言机会;④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谈话时,语气一样;⑤不夸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错误,不掩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错误。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伟上课经常找人说话,做小动作,干扰课堂秩序,也不做作业。这天上班主任的课,老毛病又犯了,班主任非常生气,厉声对小伟说:“你的课别上了,把家长叫来。什么时候来了,什么时候上课”。说完把他推出教室,关上了教室的门。小伟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缘由后,把小伟送回了教室。事后校长把老师找去办公室,提出了批评。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请你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义务教育法的理论知识做出分析:校长的处理对不对?班主任老师和小伟同学应该怎么做?
(1)校长的做法是对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青少年学生有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班主任将其赶出教室,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学生观倡导学生为完整的人,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发展需要的人。班主任的做法例如“厉声”“生气”“把他推出教室,关上教室门”都是未树立正确学生观的体现。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尤其强调“尊重的需要”。小伟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主要是想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但是班主任无视学生的需要,而且将小伟“推出教室”,使其自尊受到伤害。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情感型师生关系。此案例中的师生关系是专断型的,毫无情感而言,是不对的。校长将学生送回教室的举措是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义务教育的学生更多的应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学生外边罚站属于变相体罚,而且不让学生上课也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2)班主任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小伟的人格,对其进行耐心的教育,满足其渴望受到尊重的心情,多给小伟机会,使其尊严受到保护,而不是一味将其“推出教室”。并联合其家长一起做工作,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还可以运用契约法或惩戒法,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校正;应该关注和爱护学生,一视同仁,与小伟好好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导小伟积极归因。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懂得教育法律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做到依法执教。
小伟是受教育者,要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应以学习为主要职责,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虚心听取老师的意见,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之上;应该积极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果允许的话,可以采用行为控制法,一旦自己的不良行为想法出现时,可以事先在自己的手腕上套上小皮筋,实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惩罚。同时,小伟亦要珍惜自身所拥有的受教育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单元考后,语文老师让同学们对考试成绩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写成作业上交,甲、乙、丙三人分别写道:
甲:我使尽了“洪荒之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乙:考得好是因为背的全考到了,还没背的都没考。
丙:别人都很强,我可能不是块学习的料。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4. 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具体分析甲、乙、丙归因的难度和因素。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制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制因素,任务难易属于外部、稳定、不可控制因素,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因素,身心状况属于内部、不稳定、不可控制因素,外界环境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因素。
甲把考试成绩归因于个人的努力,属于努力程度维度,是内部、不稳定、可控制因素;乙把成绩归因于考到的都背了,属于运气维度,是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因素;丙把考生成绩归因于自身不适合学习,属于能力维度,是内部、稳定、不可控制因素。
5. 分析甲、乙、丙的归因对其动机及行为的影响。
根据归因理论,三个人的归因对其学习动机和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第一,甲同学把成败归因于努力,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样的归因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努力学习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乙同学把成败归因于运气,运气是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因素,个人对此无能为力,因此认为凭运气成功的学生,会把成功看成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这种情形下的成功不会增强其自信,他很可能心存幻想,下次考试运气也不错。体现在其行为上,则缺乏个人进一步的意志和努力,完全期待运气的降临。
第三,丙同学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的缺乏,这会导致其羞愧、沮丧,缺乏取向成功的倾向,降低了学生对成功的期望,使其缺乏学习动机,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感。一般认为,习得性无助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行为弱化,对学习极度缺乏自信心,对其学习和个性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