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四、论述题每小题40分(其中主体内容占30分,论述组织占10分),共120分。(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文字流畅)1. 以秦汉、隋唐和明清为例,分析我们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自秦汉至明清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时长约2000余年,其基本特征是以皇帝为首的地主官僚中央集权制。主要特征有皇帝与家天下制、中央集权制、土地私有制和大一统的多民族融合等。具体而言,秦汉、隋唐和明清在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上各有自己的特点。
(一)秦汉
在中央上,秦代首创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三者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后决于皇帝。丞相之下设九卿负责具体事务。在地方上,秦代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变革为郡国并行制,引发诸侯王国问题,至东汉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在选官制度上,秦代以军功为晋爵之资,两汉主要实行察举制。
(二)隋唐
在中央上,隋代确立三省六部制,唐代沿用。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三省长官(包括仆射)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在地方上,隋唐实行州县两级制,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为县令。在选官制度上,隋代创设科举制,唐代沿用。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三)明清
在中央上,明初废中书省及丞相,提高六部的地位。明代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内阁首辅或军机大臣的权力实际大大低于古代宰相的职权。在地方上,明清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实行省府县诸级制。在选官制度上,明清的科举制更加完善,但在内容上趋向僵化,以八股文取士。
2. 日耳曼等蛮族对罗马帝国和欧洲历史的影响。
奴隶制社会后期,罗马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罗马帝国,把居住在罗马帝国北方的外族部落称为“蛮族”。日耳曼蛮族是一个广义的民族概念,长期以来都是罗马帝国的雇佣兵。
公元1世纪至3世纪,各日耳曼人部落开始结成联盟,这时的罗马帝国已从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顶峰衰落下来,各地不断发生奴隶和农民起义,使得垂死的罗马帝国更加摇摇欲坠。在罗马帝国后期哥特人曾经多次洗劫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日耳曼人的分支汪达尔人在455年彻底洗劫了罗马城,此后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皇帝只不过是日耳曼蛮族的傀儡。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也乘这个大动荡的机会,侵入罗马帝国境内,建立了法兰克王国。这时的法兰克王国,正在瓦解过程中的氏族制度同原罗马帝国境内日益发展的封建因素相结合,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匈奴人的入侵和日耳曼雇佣军的叛乱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灭亡。随着罗马帝国体制的土崩瓦解,各地陷入极度的混乱和无序之中,日耳曼民族迅速的基督教化以及封建化,造成了日耳曼统治者(查理大帝)不得不屈从于教会,教会势力开始渗入政治领域。对内,教会负责起管理和救济工作,当蛮族来袭的时候,教会又承担起对外交涉的职能。
中世纪欧洲的各个王国都是由日耳曼人建立的,虽然文化上显然缺乏古罗马时代的权谋和智慧,社会等级制度分明,但推翻了腐朽的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给西欧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欧洲经济一飞冲天,成长速度非其他地区所能比拟,文化上欧洲大陆的启蒙主义是对古典文明的回归,英美的自由主义传统,是真正的日耳曼蛮族传统和基督教思想的结合。
3. 论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对外征服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罗马共和国早期对意大利的征服过程主要如下:
(1)罗马先和拉丁城市结盟,经过三次维爱战争,在公元前396年攻陷伊达拉里亚城市维爱。罗马解除了直接威胁,控制了第聂伯河流域广大地区。
(2)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大败罗马军队,进入了罗马城,此战后,罗马元气大伤。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战斗,罗马才恢复了它在拉丁姆的领导地位。
(3)罗马向南扩张,同萨莫奈发生冲突,经过从公元前343年到公元前290年的三次战争,萨莫奈最后被罗马击败,从此意大利中部地区都落到了罗马手中。
(4)罗马向南意大利扩张势力,与希腊殖民城邦他林敦发生战争。他林敦求救于皮洛士。皮洛士同罗马几次争斗,在贝尼温敦决战中被罗马击败,他林敦投降罗马。至此,除高卢人占据的波河流域以外,意大利半岛其余地区都臣服于罗马。
[解析] 罗马征服意大利为罗马向外扩张奠定了某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