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三、史料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与希特勒或他们的匪帮永不会谈,永不斡旋,我们将在陆地上、海洋上、天空中与他们作战,直到把笼罩阴云于大地的一切敌人消灭为止……任何为反对纳粹主义而战斗的国家或人民,我们都支援。任何与希特勒为伍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
过去25年里,没有人比我更加始终一致地反对共产主义。凡是我谈过的关于共产主义的话,我决不收回。
——摘自丘吉尔在德国侵略苏联时发表的声明(1941年6月)
材料二:我希望看到德军葬身于坟墓之中,而且希望看到俄国躺在手术台上。
——摘自《丘吉尔的广播讲话》(1941年6月)
问题:1. 材料一反映了丘吉尔的什么立场?
丘吉尔作为一个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捍卫者、斗士,坚持其既反对纳粹主义,又反对共产主义的一贯立场。自从社会主义苏俄建立,丘吉尔就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曾经发表把苏俄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里”的言论,积极支持协约国“一战”后对苏联的武装干涉。丘吉尔还是一个反纳粹的战士,他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坚定支持者,还是大英帝国既得利益的维护者,他反对纳粹的侵略。
[解析] 丘吉尔的政治观点体现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尤其是作为一位保守党政治家思考问题的角度,首先是意识形态,其次是国家利益。
2. 材料一中,丘吉尔为什么宣称要“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
当英国与整个欧洲面临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威胁时,作为一个灵活的政治家,丘吉尔认识到需要抛开对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意识形态的偏见,联合苏联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英国的利益。
3. 举出英国“在陆地上、海洋上、天空中”与德国法西斯作战的主要事例。
英国参加了许多类似战役,比如北非的阿拉曼之战、西西里登陆、英德空军较量的不列颠之战、开辟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等等。
4. 根据材料二的有关内容,说明英国首相丘吉尔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战争结局?为什么?
作为一个政客,丘吉尔希望通过战争的延长,看到法西斯与社会主义苏联两败俱伤,这体现了丘吉尔既痛恨侵略自己国家的德国法西斯,又坚持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立场。丘吉尔一贯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英国的利益。
世界近代史上,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工场手工业的生产,主要依靠以人力和经验为主的技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这就是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大工业就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从此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
——《简明科学神话》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得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工业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科学家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影响、有才干的技工完成的。1870年后,科学开始有了更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们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请回答:5. 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各是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国内外市场的扩大;第二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产品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
6. 材料一主要阐述了一种什么关系?是怎样阐述的?材料二对这种关系又做了怎样的补充?
工业革命与科学的关系: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又依靠科学的进步。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关系、国际格局的不同影响。
社会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格局: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东方与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大的差异性。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四、论述题每小题40分(其中主体内容占30分,论述组织占10分),共120分。(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文字流畅)1. 论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变化。
(1)汉代赋税主要有土地税(田租)与人头税(口赋)两种。田租交纳实物,汉初为十五税一,汉文帝以后改为三十税一。口赋收钱,7~14岁男女每人每年交纳“口钱”,成年男女每年交纳“算赋”。
(2)魏晋改为按户征收租、调,征收内容为实物。北朝直至隋朝,收取对象为“一夫一妇”,实际上也是按户征收。各政权租、调的具体数量,各有不同(东晋南朝赋税制度屡变,呈现出以资产为主要征收依据的趋势)。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按丁收取田租,按户收调,又在隋代基础上,广泛实行纳庸代役。
(3)唐朝中期,由于农户土地占有数量严重失衡,按户、丁收税引发户口逃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改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要收税依据,以钱币为定税标准,实际交纳时,征收钱币与实物分夏、秋两季交纳。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4)北宋的赋税主要有二税(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在纳税时,又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税等额外盘剥。赋税之外,还有徭役、差役负担。
(5)元代的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北方、南方的税制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有税粮和科差。南方的赋税制度则沿用南宋的两税法,按照地亩征税,分为夏秋两次征收。元朝政府又有繁重的徭役和差役,把所属人口按从事职业划分,称作“诸色户计”,使之各当其役。
(6)明初的赋税制度,是按田亩征赋,按户或按丁征役,赋和役分别征收。赋分为夏税和秋粮,在夏季征收的叫作夏税,在秋季征收的叫作秋粮。明初的役分为多种,不同的户有不同的役。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7)康熙五十一年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令,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
2. 王芸生在《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凡例”中说,“自甲午战争以后,中日外交渐成为世界的关系,与欧美各国有不可分离之势”。列举史实(不少于两个事例)对这段话进行说明,并谈谈对这段话的认识。
(一)史实。
(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1895年在《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4月,俄国得悉日本将割占中国辽东半岛,即与德国、法国共同出面干涉,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日本无力与三国开战,以清政府支付三千万赎辽银为条件,归还了辽东半岛。
(2)山东问题。1914年8月,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天激战,于11月7日全部占领德国胶州湾租借地。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在巴黎和会上,西方拒绝了中国关于全部收回德国战前在中国山东的胶州湾租借地和其他特殊权益的要求。在和会所通过的对德和约中,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予日本。直至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在美国调停下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山东问题始获解决。1922年12月10日,北京政府正式派员接收山东,日军撤出。
(二)认识。明治维新之前的中日关系处在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之中。1871年,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1895年,根据《马关条约》,清朝解除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清朝的藩属国丧失殆尽,朝贡体系彻底崩溃。甲午之战后,随着中国殖民地程度的加深和日本逐渐步入列强之列,中日两国被纳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因此之后“中日外交渐成为世界的关系,与欧美各国有不可分离之势”。
3. 试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还是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最终失败。其中失败的原因有:
(1)客观原因: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破坏革命。
(2)主观原因: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革命追寻者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派兵加以镇压。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散,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考点] 此题考查辛亥革命。
[解析] 答案中应当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