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联系教学实际,试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1)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有3个。
①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②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③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2)小学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应注重以下方面。
第一,丰富儿童的表象。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通过采用直观教具或参观等形式,使儿童获得足够的表象。
第二,用生动的言语描述。
教师的言语是启发儿童想象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优美、准确的言语来描述事物,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并为学生表现想象树立榜样。
第三,指导儿童阅读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是培养儿童想象的最好材料,它对儿童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关心,指导儿童阅读良好的、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文艺作品(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等),以发展其想象力。
第四,进行想象训练。
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教学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提高其想象和联想能力。如美术课上教师给定一个主题——圣诞节,让学生自由地通过画笔去描绘圣诞节,而不是教师画一棵圣诞树,让学生“比着葫芦画瓢”。此外,还可以通过形式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主要方法有:①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如看图说话;②对抽象词做具体想象。如让学生对“骄傲”一词做具体形象想象,某学生描述为:“大公鸡昂首挺胸,在同伴中踱来踱去,还不时地‘喔,喔’啼叫两声,给人不可一世的感觉。”③对物做拟人想象。
2.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
教学方法是获得学习迁移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要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教学时数和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2)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为促进学习迁移,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①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②融会贯通,促进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③教材组织序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3)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①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②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③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五、材料分析(本大题共13分)1. 小明上小学一年级时因经常把麻雀、青蛙、蚯蚓等带到教室而被老师批评和惩罚,上六年级后他仍然经常把小动物带进教室,班主任发现后不仅没有批评他,还在班里成立了动物兴趣小组。他非常激动,向班主任表示了决心。半年后,小明在班主任的引导下,通过对动物的探索活动,懂得了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逐渐改掉了散漫的习惯,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而且还发表了《蚯蚓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的小论文,还在全市昆虫标本制作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请运用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对班主任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评价。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要由原来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做到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善待学生。本案例中小明的初中班主任老师在课外活动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所感兴趣的科目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而迁移到各门功课的学习中,使其发现学习的重要性,并使得小明的学习有了很大提高。这样的教育理念是符合现代教育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