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模拟113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主要说明了教学中______。
A.传授科学知识的意义
B.反复联系巩固的意义
C.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意义
D.提升思想品德的意义
A
B
C
D
C
[解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2.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______。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A
B
C
D
C
[解析]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属性理解。
3.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______。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A
B
C
D
D
[解析] 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应当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4.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______。
A.壬寅学制
B.壬戌学制
C.甲午学制
D.癸卯学制
A
B
C
D
D
[解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5. 考试时学生想起以前的知识作答,这种心理现象被称做______。
A.再认
B.识别
C.感知
D.回忆
A
B
C
D
D
[解析] 再认或识别是感知过、思考过和体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知的心理过程;回忆则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浮现。
6.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______。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A
B
C
D
B
7. 遗忘曲线的最早提出者是______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伯林
D.弗洛伊德
A
B
C
D
B
[考点] 认知过程
[解析]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于1879年至1884年对遗忘进行研究,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8. 班主任在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其中的评价属于______。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鉴定性评价
A
B
C
D
B
[解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题干描述属于形成性评价。
9. 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经圆满完成。这句话蕴藏着______。
A.负强化
B.替代强化
C.内在强化
D.外在强化
A
B
C
D
C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圆满完成工作就是最好的奖励。这是典型的内在强化,无需任何外在的奖励物。
10. 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进行的评价是______。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A
B
C
D
A
[解析]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故选A。
11. 双轨制在______表现得非常典型。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中国
A
B
C
D
B
[解析] 美国实行单轨学制,苏联与中国为分支型学制。
12. “在能力和兴趣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改变自我”,这属于下列哪类智力的任务?______
A.语言智力
B.社交智力
C.自我认知智力
D.自然观察者智力
A
B
C
D
C
[解析]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题干中所述属于自我认知智力。
13.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_____。
A.身心变化
B.机体变化
C.心理增长
D.心理变化
A
B
C
D
D
[解析]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4. 针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思想家是______。
A.中国的陶行知
B.美国的杜威
C.英国的培根
D.俄国的加里宁
A
B
C
D
B
[解析] 约翰·杜威,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他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增长,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故选B。
15. 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______。
A.遗传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B.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社会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D.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人的发展
A
B
C
D
D
[解析]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的发展。
16.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地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______。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A
B
C
D
B
1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______。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A
B
C
D
A
[解析]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因此该观点体现了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18. 将一段电脑上的文字排版所需要的技能是______
A.态度
B.操作技能
C.心智技能
D.识记技能
A
B
C
D
B
[考点] 知识的学习与迁移
[解析] 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本质上是按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成套的识记动作,表现为动作的连锁化和自动化。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打字、绘画等都属于操作技能。
19. 下列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社会技能不够完善
B.观点采择能力有了发展
C.印象形成依据从具体特征转向心理特征
D.攻击行为增多
A
B
C
D
D
[考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解析] 小学阶段,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这主要是由于社会认知能力的增加,儿童能够区分有意或者偶然的目的,能够宽容他人的过失行为。
20. 小王擅长逻辑推理,但缺乏音乐才能,小李擅长绘画,但在数学计算方面表现较差。这反映出不同个体智力的______。
A.结构差异
B.发展速度差异
C.发展水平差异
D.发展过程差异
A
B
C
D
A
[解析] 依题干所述,小王和小李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结构方面,与智力发展的水平、速度等方面无关。
二、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9分)
1.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不同水平的小组进行教学。
2. 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分析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
3. 爬山法
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考点] 知识的学习与迁移
三、简答题
(每小题6分,共18分)
1. 简述教育立法的基本程序。
(1)教育法律草案的提出;(2)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3)教育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4)教育法律的公布。
[考点] 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
2.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8)具有教育独创性。
[考点] 教师心理
3. 学生良好的兴趣品质应具备哪些特点?
良好兴趣品质应具备如下特点:(1)兴趣的指向性(或倾向性)。(2)兴趣的广博性与中心性。(3)兴趣的稳定性与持久性。(4)兴趣的效能性。
四、论述题
(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方面: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教育,促进学生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
2.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表现为: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以及系统化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规范性
从总体来看,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不外乎体质、道德、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几个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这些规范的具体内容对学校教育来说,又随着社会性质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而变化,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标和目的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所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与未受过学校教育的人相比,在接受人类积累起来的各种文化上,不仅具有数量、质量和程度的差异,而且具有态度与能力上的差异。可见,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个体的身心同样会发展,学校的作用在于尽可能地加快这一发展的速度和缩短实现发展目标的时间。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小学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成人之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学校教育能帮助个体形成对自身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提高到自觉阶段。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小学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而专业学校对这些才能的发展、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个性发展方面,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是关键因素,它决定教师是否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及其价值,是否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积极地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和提供活动的舞台。小学生在个性形成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后才会走上自觉发展自己个性的道路。此外,学校中富有生气的学生集体也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环境。
五、材料分析
(本大题共13分)
寒假过去又开学了,五年级(3)班郭老师在学生报到注册的时候,又强调了发型问题。但三天过去了,班里的男生苏某还是留着长发。一天中午放学后,郭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问:“老师给全班同学提的发型要求你知道吗?这也是全校统一的要求,你知道吗?”“知道。”学生低声回答。“知道,为什么还不动?”声调里郭老师带着几分生气。“我家里不让理,我也没办法。”学生理直气壮地回答。就这样,师生对话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最后,郭老师拉开抽屉拿出一把剪子,嘴里说着“那我替你理吧”,话到手到,苏某中间的一缕头发被剪了下来。苏某一边护着,一边说:“得,得,我自己去理,行了吧。”说完跑出了办公室。苏某回到家时,其父正在喝酒,看见儿子捂着头进来便大声喝问,以为儿子又在外边打了架,惹是生非。其父听完事情原委后便借着酒力,怒冲冲地跑到学校兴师问罪。郭老师开始还较理智,后来则破口大骂,让在场的老师都目瞪口呆。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郭老师与苏某家长的做法是否妥当?他们的做法违反了什么法律?
郭老师和家长的做法均不妥;郭老师的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家长的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你觉得家长应如何处理这类事件?
家长应冷静思考,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名词解释
1
2
3
三、简答题
1
2
3
四、论述题
1
2
五、材料分析
1
2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