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西欧医生的地位还很低,尽管主要的宫廷医生有很高的经济收入,但医生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很光荣的职业,直到17世纪中叶,一位绅士还拒绝同一位有钱的医生的女儿结婚。律师职业虽然不被视为低等,但也不受人尊重。20世纪以后,医生和律师是备受欢迎和尊重的职业。
材料二
17世纪上半叶,茶叶、咖啡等饮料进入欧关水果和蔬菜市场,到了19世纪,比较富裕的家庭的饮食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材料三
18世纪,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看斗鸡、斗牛,去小酒店喝劣质的烈性酒。上层人士的消遣有打猎、赛马。赌博是各阶层都普遍参加的活动。19世纪中叶开始,各种体育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垒球、足球、田径运动纷纷诞生,特别是足球和田径比赛,不但吸引了许多参加者,而且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成了各阶层人士喜爱的消遣活动。
——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问题:1. 从16世纪到20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们在价值观上的择业标准和生活方式上的饮食结构以及体育运动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2. 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法律意识、科学意识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3. 材料表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要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必须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是不断向高境界发展的。
[解析] 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是现代性的生活和价值观。
4. 阅读材料并结合背景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请结合两宋时期社会状况的史实,阐述上述观点。
两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宋朝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时期,关键在于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宋朝国土小于唐朝,但是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2)宋朝的城市繁荣程度大大超过唐朝,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都超过百万。东京的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商业繁荣,城市繁华。
(3)由于商业的发展,早在唐代出现的在大城市周围的定期草市、墟市,到了宋代已经普遍存在于大中小城市周和一些村落。贸易集市大量出现,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城镇。
(4)北宋的铸币量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仍不能满足商品发展的需要。所以虽然市场上流通大量金属货币,那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民族之间的贸易发展,与辽、西夏等进行边境贸易。
(6)海外贸易达到空前水平,范围广远,数额可观,被统治者重视。
(7)“瓦肆”的出现和风俗画的流行,反映唐代出现的市民文化此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8)两宋时期的商业得到空前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其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地位均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该论者关于宋朝时期的所谓“商业革命”,以及其“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论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四、论述题1. 试述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
(1)一战与巴黎和会。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之前签订的与德奥两国有关的条约一律废止。战后,中国与德国及奥国分别订立了《中德协约》和《中奥通商条约》,从双边法上确认了中国在战时的举措。中德、中奥新约完全取消了德奥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是中国与曾经侵略过自己的西方大国订立的第一批平等条约。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包括取消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内容,但未能实现。
(2)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九国公约》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自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上均未得到解决。
(3)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至此中国终于实现了关税自主。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英、法、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一直未表示同意,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最后并未实行。
(4)二战时期。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条约。1943年1月11日,国民政府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等项特权,废除了《辛丑条约》,并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交还中国。以美英废约为先导,中国陆续与其他国家也签署了相关条约,基本废止了这些国家在华享有的各种特权。
(5)共和国时期。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
2. 论述法国的《人权宣言》。
(一)内容。1789年8月26日,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全称《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宣言强调天赋人权的原理,“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宣言提出,权利来自国民。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它还宣布了法治原则,“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法律保护公民的言论、出版、信仰等自由。宣言最后强调“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二)意义。《人权宣言》所宣布的人权、法治、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在君主立宪派领导时期所通过的立法和施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以这些原则为指导的。“八九年原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3. 以汉、唐、宋为核心,试述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迁。
监察制度作为一种纠察百官甚至皇帝的有效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历经了多次发展变迁。
(1)汉承秦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御史大夫掌监察,主要是监察百官,实际的作用是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东汉在继承秦、西汉监察制的基础上,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州刺史。光武帝刘秀以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权位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察,其设立的目的在于抑制贵戚、权臣,以提高皇权。全国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地方郡县,并有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后来也逐渐获得了行政权与颁兵权。
(2)唐朝的最高监察机构是御史台,设长官御史大夫,下设台院、殿院、察院,“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工作。也在东都洛阳设有御史台,称为东都留台。在地方上的监察机构是道,皇帝经常派巡察使、按察使等官员对地方官吏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3)宋朝的监察机构沿袭唐制,在中央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下设台院、殿院、察院,“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在地方上,设通判一职牵制州郡行政长官,是实际上的地方监察官,专门监察地方州郡官员。另外,宋朝在每一路下设的转运使、提点刑狱等官职,既负责本职工作,同时也是监察机关。
中国古代的监察系统从中央延伸到地方,都很严密,但每朝也有各自的特色。总的来说,监察制度的实行,有力地监督了百官,加强了皇权。
[考点]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解析] 答案应当以汉、唐、宋三个时期监察制度的内容以及变化展开论述,并进行简要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