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料分析题1.
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斫木為耜煣木為耒耒鱸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貨通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黃帝以下通其變使民不倦堯命
四子以敬授民時舜命
後稷以黎民祖饑是為政首禹平洪水定九州島制土田各因所生遠近賦入貢棐
楙遷有無萬國作
乂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群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亡貧和亡寡安亡傾是以聖王
域民築城郭以居之制廬井以均之開市肆以通之設庠序以教之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
鬻货曰商聖王量能授事四民陳力受職故朝亡廢官邑亡
敖民地亡曠土理民之道
地著為本故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裏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以為盧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則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
平也民受田
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歲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為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為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
爰其處農民户人己受田其家眾男為餘夫亦以口受田如比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此謂平土可以為法者也若山林藪澤原陵淳鹵之地各以
肥磽多少為差有賦有稅稅謂公田什一及工商
衡虞之入也賦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
用税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百官祿食庶事之費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歲以下上所長也十一以上上所強也種穀必雜五種以備災害田中不得有樹用妨五穀力耕數耘收穫如寇盜之至還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蔬殖于
疆易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女修蠶織則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在野曰廬在邑曰裏五家為鄰五鄰為裏四裏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萬二千五百户也鄰長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鄉而為卿也於裹有序而鄉有庠序以明教庠則行禮而
視化焉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於邑其詩曰四之日
舉止同我婦子饁彼
南畝又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嗟我婦子聿為改歲入此室處所以順陰陽備寇賊習禮文也
春秋出民裏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于右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是月餘子亦在於序室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有秀異者移鄉學於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于少學諸侯歲貢少學之異者于天子學于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後爵命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户而知天下此先王制土處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故民皆勸功樂業先公而後私其詩曰有渰淒淒興雲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民三年耕則餘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故三載考績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餘三年食進業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歲遗九年食然後鱸德流洽禮樂成焉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繇此道也
(1)释义
洪範:《尚书·洪范》
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後稷:即弃,周朝始祖,舜时掌管农业
祖:始
楙:与茂同,意“勉”
乂:治理
域:限制、管辖
鬻:卖
敖:逸游
地著:安土
平:均等
上田:上等田地
爰:于是
肥磽:(土地)肥沃贫瘠
衡虞:守护山林的官
用:因
疆易:田界、田边
祝:同“示”,表明
舉止:举足
南畝:农田
(2)译文
当春秋季节,百姓将要下田的时候,每天清晨官吏坐在里门外右侧的小屋内,邻长坐在里门外左侧的小屋内,检查出工情况,全部出去干活了才回去。傍晚收工也要这样做。农民收工要拿柴火回家,拿多拿少互相分别,头发花白的老人可以不拿。冬天,百姓们已经搬进屋里住,同住一条巷子里的妇女,夜晚聚集在一起纺纱织布,这样妇女们一个月能够做四十五天工。妇女们一定要互相在一起工作的原因,就是为了节省灯火费用,共同提高技术使产品质量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还合乎风俗习惯。没有成家立室的青年男女,在外边以歌声互相唱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此月,余子也来到学校接受教育。八岁儿童进小学,学习天文、地理、书法、算数等文化知识,开始知道家庭长幼的各种礼节。十五岁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先王圣贤制定的礼乐礼节,从而进一步知道朝廷君臣的礼数。各级学校都要选拔优秀生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乡一级学校的优秀生选入诸侯办的少学去深造。诸侯每年又在少学中选拔优秀者贡献给天子去挑选,选中的入朝廷办的大学去深造,这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对于品行能力相等的人,还要考察他射箭的本领,然后才能担任官职。每当初春月份,聚居的百姓将要分散到田野去耕作的时候,采诗的官吏摇着木质的大铃巡视于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把它献给朝廷乐师,配上乐曲,唱给天子听。所以说贤明的君主不用深入到民间察看而知道天下的民情。上述就是先王制定的通过土地制度以安定百姓,使百姓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接受教育的施政方针。孔子曾说过:“君主治理千辆战车的大国,办事要谨慎,施政要讲信用,节省资材,爱护百姓,驱使百姓服役应不误农时。”因此,百姓都互相劝勉,为国立功,乐于自己的事业,先公而后私。这就是《诗经·小雅·大田》说的:“阴云布满天空,雨快要下了。雨啊,请先下给我公田,再流入我私田。”那时候,百姓耕种三年的收获,就余下一年的粮食积蓄。衣食丰足了,百姓就知道光荣和耻辱,社会廉洁,礼让成风,争斗诉讼的事就止息,所以,先王规定三年考核一次各级官吏的政绩。孔子说:“假使有人用我做官,一年可以移风易俗,三年就能大功告成”,他所希望的成功就是要做出上述那样的政绩。官吏三年考核一次来决定罢免或提升。生产的发展要看粮食储存的多少,有三年的粮食储存,各项事业都有发展,这就叫作五谷丰登;再熟就叫作平,即有六年的粮食储备;三熟就叫作太平,即耕种二十七年,有九年的粮食储备。然后君主的恩德流传遍及天下,先王的等级制度和相应的礼节仪式就可以建立和巩固起来了。所以说“如有打算称王天下的人,必定要实行三十年的仁政才能成功”,这就是必由之路。
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问题:2. 以上史料代表着先秦时哪一家学派的思想,具体是谁的思想?
材料主要反映了儒家的思想,是《论语》中的重要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解析] 通过两段基本材料可以断定其出自《论语》,所以其反映的必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接下来对孔子的主要思想进行简要述评即可。
3. 对这一思想家的思想及其影响进行简要述评。
孔子,名丘,字仲尼,商汤后裔,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一位政治家。孔子的思想以“仁”“礼”并重。“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孔子为了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仁”指人与人的关系,主张在消极方面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克己复礼,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同时在使用民力时,主张“使民以时”,反对“暴政”,反对“非礼”。孔子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孔子和弟子的言行主要记载在《论语》当中,2000多年来,孔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
四、论述题1. 试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实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互相隔绝的封闭状态,使各大洲连为一体,推动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使亚洲、非洲和美洲开始沦为西欧各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亚、非、美洲各国的独立发展进程被打断,陷入了贫闲和落后的深渊。
(3)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的开始,引起世界贸易的重大变化,引发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4)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以及与市场有联系的贵族牟取了暴利,积累了巨额资本,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实现,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引起了人种分布的巨大变化。
2. 试述新旧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其中民族主义为民族革命,是前提;民权主义为政治革命,是核心;民生主义为社会革命,是重要补充。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2)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对封建剥削,改善工人待遇,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
(3)新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新旧三民主义的原则性区别在于是否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力和土地纲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新三民主义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提出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新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基本一致,也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考点] 此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 答案中应当分别指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同时要对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说明。
3. 论述1840—1979年中国与英美的关系发展。
自1840年以来,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面临着从传统朝贡体制到近现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以英美为对象的外交关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体说来,自1840年至1979年间,在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双方关系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的变化与发展:
(一)接触了解期。自1840年起至满清政权结束,是双方关系的接触了解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开始逐渐建立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常规制度,如设立总理衙门乃至外务部,派出对外使节,乃至学习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等,使双方在这一时期增进了了解,也使双方国人对彼此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乾隆年间马嘎尔尼访华是中英官方的首次接触,但英国此次行动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两次鸦片战争中英国都在其中充当主角,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契约,开启了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帷幕。直至清政府垮台,英国都在中国外交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与中国的正式接触相对英国为晚,即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开启了中美关系之门。但此后中美关系波澜不惊,直到1899年美国针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才有所加大。
(二)平稳发展期。中华民国建立后,双方关系较为稳定,甚至还因抗战爆发而一度十分紧密。针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内部逐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英美在处理对华关系的方针上已有所改变,不再随意使用炮舰政策,而是尽力在国际法范围内处理对华政策,特别是在北伐时期放弃汉口、九江等地的租借上,更是体现了英美对华关系的调整。一战使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大国备受打击,对华影响逐渐降低。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却为此走向密切。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美关系,出现较大的发展,主要是一战过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急剧上升,并成为重返远东的西方国家中唯一能与日本抗衡争夺对华控制权的国家。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处理与英美的关系上较为灵活,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但总的来说,美国对中国的影响逐渐超过英国。特别是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巨大,并承认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尽管此时期中英关系亦有所发展,但因西藏以及战后的香港问题双方逐步产生隔阂。总的说来,民国时期中国与英美的关系处于平稳发展阶段。
(三)曲折磨合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1979年是双方的曲折磨合期,双方经历了从敌对到缓和乃至关系正常化的曲折过程。出于政治偏见与冷战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关系处于紧张对峙状态。美国采取了敌视与拒不承认新中国的态度,并阻止解放军攻打台湾,为此新中国亦采取了对抗举措。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因中苏关系紧张,苏美竞争白热化之际,美国开始缓和对华关系,并在1971年开展了著名的“乒乓外交”,此后美国国务卿与总统尼克松相继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直至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英国对华政策稍有不同,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1954年6月,中英达成在双方国家开设代办的协议,尽管文革时期发生过红卫兵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极端事件,但中英双方关系仍然较为平稳,并在1972年升为大使级。可见,中国与英美的关系在此时期体现了一个曲折与磨合的阶段,最终走向了关系正常化。
总体而言,中国与英美两国的外交关系经历了以上三个时期,这也是中国逐步从传统朝贡外交体制到近代外交体制转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