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3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139
一、单项选择题
1. 清朝在东北地区实行三将军驻防体制,其中包括______。
①黑龙江将军
②吉林将军
③奉天将军
④辽宁将军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B
C
D
B
[考点] 此题考查清政府的边疆政策。
[解析] 清政府在东北边疆地区分别设立了黑龙江将军、奉天将军和吉林将军,以统辖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2. 塞尔维乌斯改革后,获得公民大会主要权力的是______。
A.库里亚大会
B.森都里亚大会
C.元老院
D.特里布斯大会
A
B
C
D
B
[解析] 塞尔维乌斯设立新的公民大会即森都里亚大会,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库里亚大会。
3. 下列不属于东晋的文化成就的是______。
①《兰亭序》
②《洛神赋》
③《归园田居》
④《神灭论》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④
D.②④
A
B
C
D
D
[考点] 此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文化。
[解析] 其中《兰亭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作品。《洛神赋》是三国曹植的作品,《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需要注意区分。《归园田居》是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神灭论》由范缜作于南朝萧齐时期。
4. 下列不属于太平天国后期领导核心的人物是______。
A.杨秀清
B.李秀成
C.陈玉成
D.洪仁玕
A
B
C
D
A
[考点] 此题考查太平天国政治。
[解析] 东王杨秀清是太平天国前期的核心人物。天京变乱之后,形成了以洪秀全、洪仁玕、李秀成和陈玉成为核心的领导。
5. 下列哪些政策是晁错提出的?______
①贵粟政策
②马复令
③削藩策
④治安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B
C
D
B
[考点] 此题考查汉初的重要人物晁错对汉初政治的影响。
[解析] 贵粟政策、马复令、削藩策等对汉朝影响深远的政策都是由晁错提出的。治安策是由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其中涉及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汉廷与北方异族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种种矛盾。
6. 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大陆的统一?______
A.平津战役胜利
B.国民党政府倒台
C.开国大典的举行
D.西藏和平解放
A
B
C
D
D
[考点] 此题考查中国的统一。
[解析]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标志着中国大陆的统一。
7. 两河流域分为两部分,其中南部称为______。
A.苏美尔
B.阿卡德
C.亚述
D.巴比伦尼亚
A
B
C
D
D
[解析]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间的土地),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尼普尔为界,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8. 对西欧封建社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西欧封建社会中流行骑士文化
B.西欧封建主重视教育,文化发达
C.西欧封建社会存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
D.在精神、文化领域,神权高于一切
A
B
C
D
B
[解析] 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乏善可陈。在中世纪,基督教会更多地表现为参与政治斗争,与国王(皇帝)争夺对世俗社会的控制权。
9. 1904年由吕大森、刘静庵等人在武昌组成,以“革命排满”为宗旨的革命团体是______。
A.军国民教育会
B.光复会
C.日知会
D.科学补习所
A
B
C
D
D
[考点] 此题考查革命团体。
[解析] 科学补习所是清末湖北的革命团体,1904年由吕大森、刘静庵等人在武昌组成,以“革命排满”为宗旨。成立不久即与华兴会取得联系,借研究科学为名,在学校和新军中进行活动。
10.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______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A
B
C
D
D
11. 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______。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瑞典
A
B
C
D
A
[考点] 此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
[解析]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资本主义国家。
12. 在不列颠北部修建长城的罗马皇帝是______。
A.哈德良
B.涅尔瓦
C.图拉真
D.屋大维
A
B
C
D
A
[解析] 哈德良长城是公元122年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修建的长城,是罗马人保卫不列颠省西北边疆的一道连绵不断的屏障,用以防御蛮族(尤其是凯尔特人)入侵者。
13. 张居正改革期间,调任抗倭名将______镇守蓟门,对安定北方发挥了积极作用。
A.戚继光
B.俞大猷
C.赵本学
D.李成梁
A
B
C
D
A
[考点] 此题考查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主要事迹。
[解析]
14. 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A.解放全中国
B.夺取全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C.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D.解决国共谈判的问题
A
B
C
D
C
[解析]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作的中心,为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基础。
15. 在印度哪位帝王统治时期佛教首次成为国教?______
A.超日王
B.戒日王
C.阿育王
D.帖木儿
A
B
C
D
C
[考点] 此题考查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解析] 孔雀帝国的阿育王在基本统一全国后把佛教定为国教,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16. 加洛林文艺复兴始于哪位君主?______
A.丕平
B.克洛维
C.查理曼
D.奥托一世
A
B
C
D
C
[解析] 加洛林文艺复兴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是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17. 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其中改良派的重要阵地是______。
A.《民报》
B.《新民丛报》
C.《新华报》
D.《天义报》
A
B
C
D
B
[考点] 此题考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解析] 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改良派的主要喉舌《新民丛报》是双方论战的主要阵地。
18. 唐代最高监察机关,负责中央和地方监察工作的机构是______。
A.御史台
B.光禄寺
C.都察院
D.鸿胪寺卿
A
B
C
D
A
[考点] 此题考查唐代的中央官制。
[解析] 唐代的中央官制包括三省六部和一台五监九寺,其中“一台”就是御史台,掌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吏,参与大狱的审讯。
19. 公元36年,光武帝平定了割据蜀地的______,东汉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A.隗嚣
B.公孙述
C.董宪
D.刘永
A
B
C
D
B
[考点] 此题考查东汉统一的过程。
[解析] 东汉统一经历了平定关东、攻占关中、并陇灭蜀三个重要阶段。其中,灭亡公孙述是战争的最后阶段。
20.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A.袁世凯开始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
B.宋教仁案
C.北洋军进攻国民党军队
D.袁世凯罢免江西等三省都督
A
B
C
D
A
[考点] 此题考查二次革命。
[解析] B、C、D选项所列的因素是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袁世凯践踏民主共和制度。
二、名词解释
1. 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9王朝法老(前1304—前1237),他发动了对西亚的大规模征服战争。公元前1299年,在叙利亚的卡迭石城下与南下扩张的赫梯人进行决战,战争延续十几年。公元前1283年,与赫梯国王哈吐什尔签订和约。拉美西斯二世经过多年战争,巩固了埃及在巴勒斯坦和南叙利亚的统治。拉美西斯二世大兴土木,在埃及和努比亚到处建筑及扩建庙宇宫殿,其中尤以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多柱厅和拉美西斯庙最为知名。
[解析] 拉美西斯二世统治埃及67年,是古埃及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法老,标志着埃及帝国的权力达到顶峰。
2. 《文史通义》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 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世俗王权与教皇斗争的重要事件。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征收捐悦而得罪教皇。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开除法王教籍,后被法王囚禁。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克力门五世移居靠近法国边界的阿维农城,从此连续七任教皇都驻在此城,共驻了70年(1308—1378年),成为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阿维农之囚是对教皇权力的严重打击。
4. 加尔文
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创始人。1509年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律师家庭。1534年因受政府迫害,化名逃往瑞士巴塞尔。1536年,加尔文在巴塞尔出版《基督教原理》,此著作是一部新教百科全书。1541年后长期定居日内瓦,创立了加尔文教。1558年,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日内瓦大学前身)。有人称他是新教的教皇,称日内瓦是新教的罗马。后出版有《加尔文全集》52卷。
5. 青年意大利党
青年意大利党是意大利复兴运动共和主义者的秘密组织,1831年由马志尼在法国马赛创立,主张通过革命的道路从异族压迫下解放意大利,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实现民主、自由和普选权。参加者中有中小资产阶级及部分贵族中的优秀代表,出版秘密刊物,提出“为了上帝和人民”的行动口号,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多次发动起义,均未成功。该党在意大利解放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独立的、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任务,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解析] 该党领导人从抽象的民族概念出发,忽视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利益,拒绝把地主土地转归农民所有,脱离了革命的基本群众。
6.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战国时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时,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的短装、紧身服饰,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二是通过不同途径组建骑兵。赵武灵王通过军事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这一改革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很大,直接导致各国逐步以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主力,改变了战国时期战场各个兵种的格局。
[考点] 此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军事改革,其中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最具代表性。
[解析] 答案中应当指出胡服骑射发生的具体时间、内容以及胡服骑射对战国时期军事改革的重要意义。
7. 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改革指的是埃及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后改名为埃赫那吞)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减少阿蒙神庙势力对王权的威胁而进行的一次宗教改革(实际上是政治斗争)。他提出了一神论,即只准崇拜阿吞神,还将首都从底比斯迁到阿玛尔纳,并命名为“埃赫塔吞”。改革遭到了神庙势力以及站在他们背后的一切旧贵族的激烈抵抗,最终宣告失败。
[考点] 此题考查古埃及文明。
[解析] 答案中应指出埃赫那吞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8. 薄伽丘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十日谈》以其通俗的格调,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小说的发展。
三、史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揚 州 於 《 禹 贡 》 為 淮 海 之 地 …… 丹 陽 舊 京 所 在 人 物 本 盛 小 人 率 多 商 販 君 子 資 於 官 祿 市 廛 列 肆 埒 於 二 京 人 雜 五 方 故 俗 頗 相 類京 口 東 通 吳 會 南 接 江 湖 西 連 都 邑 亦 一 都 會 也 …… 宣 城 毗 陵 吳 郡會 稽 餘 杭 東 陽 其 俗 亦 同 然 數 郡 川 澤 沃 衍 有 海 陸 之 饒 珍 異 所 聚 故商 賈 並 湊 其 人 君 子 尚 禮 庸 庶 敦 厖 故 風 俗 澄 清 而 道 教 隆 洽 亦 其 風氣 所 尚 也 豫 章 之 俗 頗 同 吳 中 其 君 子 善 居 室 小 人 勤 耕 稼
——《隋書·地理志》
材料二
江南卑溼,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黃金,長沙出連錫(鉛錫),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總之,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通“勢”)饒食,無飢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史記·貨殖列傳》
问题:
1. 对材料一加以句读。
揚州於《禹貢》為淮海之地……丹陽舊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販,君子資於官祿,市廛列肆,埒於二京,人雜五方,故俗頗相類。京口東通吳、會,南接江、湖,西連都邑,亦一都會也……宣城、毗陵、吳郡、會稽、餘杭、東陽,其俗亦同。然數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敦厖,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豫章之俗,頗同吳中,其君子善居室,小人勤耕稼。
2.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汉至隋江南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变化:从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到人口众多、农业及商业得到发展、城市数量增加;文明程度逐渐提高;人们从依赖自然物产到努力生产,社会风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原因:汉至隋北方社会动荡,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人口增长与商业发展,州郡设置增加和新的城市兴起;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使物产丰富的南方得到了开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周礼·地官·小司徒》)
问题:
3. 以上材料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材料反映了西周的井田制。
[解析] 要注意两段材料中的核心词语“井”,同时材料又谈到公田,由此判定此处说的正是西周的井田制,继而可以将此题看作关于井田制的简答题。
4. 对以上制度进行简要介绍。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个耕作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长宽约为一里(500米),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渐衰落。
四、论述题
1. 简述采邑制的内容及其影响。
(1)采邑制的内容:采邑意为必须承担义务的封地,系中世纪西欧国家的监领地制度。采邑制的具体规定及其运行是:第一,国王占有一定的国家土地,这些土地由国王强行没收或征服而来,王权越集中的国家和时期,国王的土地越多;第二,国王将土地及土地上的依附农一起授予贵族、骑士和教会,并为他们提供庇护;第三,采邑受封者享有封地的行政管理权,可向附属农民征收赋税,并可继续向下继续分封;第四,采邑受封者必须随时效劳国家和为国王服骑兵役,不履行义务的受封者可以被剥夺采邑所有权;第五,采邑可终身享有,但没有所有权,不得世袭,受封者死时,采邑必须归还封主。
(2)影响:采邑制的实施,使过去土地的无偿性分封变为履行一定义务下的分封;土地的可以私有化继承变为不可继承,它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进程,西欧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①农民和土地的捆绑性分封,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性,自由民的农奴化大大加强;②采邑制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维护了王国的统治;③封主和封臣的这种受授关系,成为后来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萌芽,并为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奠定了基础。
但采邑制本身也存在巨大的缺陷,一是土地的非私有化暂时性地促进了封建化进程,但同私有制度这一封建根本制度相背离,不可避免地被后来世袭领地制所代替;二是采邑制的这种私人分封制度滋养了西欧封建割据势力,各国内部诸侯林立,派系横生,法兰克王国也短促地瓦解为三个国家,自此西欧再也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
[解析] 采邑制与封君封臣制是表里关系。
2.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及影响。
史料是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材料。史料分类是目录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等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大致可分为文献史料、考古史料和音像史料三种。
文献史料是运用必要的方法记录的蕴含历史信息的资料,包括文字形式和口头形式两种类型,如图书、典章、口述历史,等等。其中,文字形式的史料是历史研究实践的主要类型。按照史料来源,可将史料划分为官方文书、私人撰述等,或将史书分为正史、野史、家史等。
考古史料是能够反映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化遗存,通常表现为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如甲骨、金石、简帛、拓本等。一般而言,考古史料的运用范围不及文献史料那样广泛,不过在先秦史、考古学、历史人类学等特定研究领域,考古史料发挥着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像史料是运用现代技术生成的新型史料形态,如微缩胶卷、光盘等,其特点是直观地呈现出特定的历史场景,便于史学研究者获得听觉、视觉层面的感性认识。这种类型的史料方兴未艾,会在未来的历史研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既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显性的历史状况,又能反映特定历史境遇、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心理活动等隐性的历史状况。
运用文献史料与考古史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从事历史研究,是史学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欧阳修、赵明诚、郑樵、姚际恒、崔述等古代史家对这一研究路径和方法做出了较大贡献。近代以来,这种路径和方法运用于古史研究,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王国维主张将地上之文献史料与地下之考古史料结合起来从事古史研究,创立了“二重证据法”。顾颉刚总结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和胡适总结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理念和方法都是这种研究路径的成果。时至今日,“一份史料一分话”已经成为史学研究者共同遵守的标准。
3. 论述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又称西柏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主持了开幕会议,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集中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的问题。指出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会议还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它在革命的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考点] 此题考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解析] 答案中应当指出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背景、会议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和影响等。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三、史料分析题
1
2
3
4
四、论述题
1
2
3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