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 皮亚杰认为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______。
2.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______、再现三个环节。
3.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______与受教育者现有的______之间的矛盾。
4.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动机水平过低,学习效率不高,动机水平过高,学习效率反而下降,只有______水平的动机,学习效率最高。
5. 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称为______现象。
6.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权威型、放任型和______。
7. 在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中,______系统属于人类所独有的。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______学习和探究学习。
9. 感觉阈限可分为______与______两种。
10. 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______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1. 根据教学任务的类型数,可以把课大致分为两种:______和______。
12.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______。
13. 班杜拉提出,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______。
14.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思维可以分为直觉动作思维、______和抽象逻辑思维。
15. 教师在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关心的是对______的影响。
16.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思维缺乏______的表现。
17. 教育功能按其作用的对象,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______。
18.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是由______提出来的。
19. 课堂气氛一般有三种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和______。
2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三、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小题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四、判断题1. 测验时有信度不一定有效度,有效度一定有信度。
对 错
A
[解析]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 在教学中,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
对 错
B
[解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二者不能等同。
3. 医生在做复杂的外科手术时,他只注意到了病人的患病部位和自己的手术动作,与手术无关的其他人和物便落在了他的意识中心之外。这体现了注意的指向性。
对 错
B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4. 儿童在明白“青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属于下位学习。
对 错
B
[解析] 当新知识的抽象、概括和包摄性高于旧知识,新旧知识建立上位联系时,这种学习称为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在已经形成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儿童在明白“青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属于上位学习。
5.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对 错
A
[解析] 教育的三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6. 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对 错
B
[解析] 分组教学只是班级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班级授课制相比,二者各有利弊。
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对 错
B
[解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0.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4个环节,即计划、考察、反思、行动。
对 错
B
[解析]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11. 幼儿园老师体罚学生的,一律给予严厉的刑事处罚。
对 错
B
[解析] 根据《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出现幼儿园教师体罚学生这种情况,由教育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建议有关部门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 班级管理应以学生为本。
对 错
A
[解析] 班级管理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五、简答题(共16分)1.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2. 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3)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4)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5)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6)因地、因校制宜。
3. 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4. 小学生晓峰在操场上体育课,练习打排球,体育教师给学生讲解垫球技术要点后,特别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因为操场地面凹凸不平,晓峰抢球时不慎摔倒在地,头撞到了地面凸起的地方,造成头部流血和小腿骨折。体育教师马上把他送到医院。晓峰住院治疗共花医疗费、护理费5000元。
问题: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分析在这个事件中承担责任的主体是谁?为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材料中事件的责任承担主体是学校。原因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学生因为操场地面凹凸不平摔倒致伤,说明学校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定,虽然老师强调了安全事项并将其及时送医院,但学校仍应承担责任。
六、材料分析题(共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学生没有真实的认识,缺少与外部环境的接触,没有在其中学习、探索和体验的经历,他们的身心发展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和易怒,易于形成不良习惯和出现不良行为,道德、审美、情感、智力的成长也会有所缺失。理查德·洛夫说过,学生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1. 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的全面发展?
①学生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学生的全而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全面发展不是人各方面的平均发展、均衡发展,实质上,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③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全面和谐的发展,也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也不会有个性的良好发展。④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不能只是为了眼前的需要,如应试、升学等,而忽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
2. 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
①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②明确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等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落实促进学生全而发展。
备课中做到认真钻研教材,使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了解、研究学生,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上课中要注意做到: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得当、气氛热烈、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布置课外作业时要做到: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分量和难度上安排要合理,严格执行要求,经常检查和批改。必要的时候还要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中要注意:评价是发展性评价,评价内容要综合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新入职的张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有一次晓明迟到一分钟,也不问原因就不准晓明坐回座位,站在教室后听课一上午。平时学生向张老师礼貌问好,张老师都让学生感觉不理不睬的,慢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张老师敬而远之。有一天,学校组织学生与老师说心里话活动。晓明对张老师说了自己与同学们的感受,张老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调整了自己的做法,渐渐地张老师发现学生们发生了变化,笑容多了,上课认真了,连最不爱说话的陈舒儿也对张老师有话说了,张老师对自己说“我也进步了”。
问题:请结合师生关系的作用以及新型师生关系特点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上是授受,人格上平等,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表现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材料中张老师过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受师道尊严观念影响,严格要求学生,缺乏与学生沟通、交流,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难以实现教学相长、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而影响和谐校园的建没。通过学校组织的师生心里话活动,张老师重视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