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1.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清代光绪元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对 错
B
[解析] 我国于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
2.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发射的理论都认为动机是形成和巩固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
对 错
B
[解析]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需要通过强化才能建立起来。即都认为强化是形成和巩固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
4. 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民风民俗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对 错
A
[解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文化馆、校外图书馆、博物馆、民风民俗属于校外课程资源。
6. 打乱的魔方重新还原,属于启发式问题解决模式。
对 错
B
[解析] 让魔方复原的过程是典型的算法式策略的应用过程。
7. 汉语拼音的学习,对后面英语字母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负迁移现象。
对 错
A
[解析]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学习拼音对学习英文字母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因此属于负迁移。题干描述正确。
9. 动作技能与肌肉运动有关,与大脑无关。
对 错
B
[解析] 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后由肌肉、肌腱以及关节运动而形成的。
10.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显得很重要,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已成定论的知识教给学生。
对 错
B
[解析] 国家实行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促进德、智、美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
11. 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其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对 错
A
[解析]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现有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之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12. 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对 错
A
[解析] 强调了知识经验在人们知觉事物中的重要性。
13.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对 错
A
[解析]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有利于普及教育。
14.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是背道而驰的,强调教育的个体功能会削弱教育的社会功能。
对 错
B
[解析] 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衍生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对教育的个体功能发挥具有制约作用。
15. 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影响。
对 错
B
[解析] 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
16.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
对 错
B
[解析]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陈述清楚,只能借助于某种方法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题干中的描述是陈述性知识。
19. 社会需求决定社会供给,因此,从根本上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受社会成员对文化的需求决定的。
对 错
B
[解析]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21. 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会感到自豪,从而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对 错
A
[解析] 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会感到自豪,从而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22. 场依存性强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比场独立性强的学生差。
对 错
B
[解析] 场依存和场依赖是不同的认知方式,只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
23. 道德推理的发展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前提。
对 错
A
[解析] 道德推理的发展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阶段,而要以以逻辑思维发展为前提。
24. 荀子一直以《诗》《书》《礼》《乐》《春秋》“五经”为教育教学的内容。
对 错
B
[解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5. “上行下效,耳濡目染”是班杜拉所强调的观察学习的具体体现。
对 错
A
[解析]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上行下效,耳濡目染”是观察式学习的体现。
26. 孩子每次按时上课均予以表扬的效果优于偶尔对孩子进行表扬的效果。
对 错
B
[解析] 强化程序会影响强化效果,立即强化效果优于延缓强化,间隔强化效果优于连续强化。
27. 认知方式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有好坏之分。
对 错
B
[解析]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方式表现为一个人习惯于采取什么方式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它并没有好坏的区分。
28. 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启发性原则,一分为二看待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与不足。
对 错
B
[解析] 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29.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对 错
A
[解析] 学习风格又名“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30. 条件反射既是心理现象又是生理现象。
对 错
A
[解析] 条件反射就其生理机制来说,是神经系统活动的过程,是生理现象;就其揭露条件刺激的信号意义来说,是心理现象。所以说“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
32. 教育只能适应儿童的发展,而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对 错
B
[解析] 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3.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对 错
A
[解析]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34. 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
对 错
B
[解析] 教学是传授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力,培养社会主义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促进个性发展的活动。
35. 在学校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程度越小,则学生发现的程度就越大,其效果也越好。
对 错
B
[解析] 发现法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相反,发现法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的程度越大,学生发现学习的速度就越快。
36.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对 错
A
[解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8. 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统摄作用。
对 错
B
[解析]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起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40. 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比古罗马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得多。
对 错
A
[解析] 《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成书于战国末期,比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译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早了三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