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215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句子中,“于”字可译作“比”或“胜过”的是______
A.货恶其齐
于
地也,不必藏于己。
B.某则以谓受命
于
人主。
C.为人廉,谨
于
文法。
D.祸莫大
于
杀已降。
A
B
C
D
D
[考点] 文言文一词多义
[解析] A项“于”可译为“在”;B项“于”可译为“从”;C项“于”可泽为“对于”;D项“于”可译为“比”“胜过”。
2.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出自______。
A.《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B.《天净沙·秋思》
C.《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D.《声声慢》(寻寻觅觅)
A
B
C
D
B
3. 《往事(一之十四)》一文创作于______
A.1923年
B.1922年
C.1920年
D.1925年
A
B
C
D
B
4.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
A.比喻 拟人
B.夸张 比喻
C.拟人 夸张
D.排比 比喻
A
B
C
D
A
[解析] 献愁供恨:是说远山引起人的愁恨。“献”和“供”,使无生命的山与人的感情相通,为拟人的修辞方法。玉簪螺髻:指山的形状像妇女头上绾发的玉簪和螺形的发髻,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5. 下列散文属于托物言志的是______
A.《往事》(一之十四)
B.《故都的秋》
C.《箱子岩》
D.《爱尔克的灯光》
A
B
C
D
A
[解析] 只有A项《往事》(一之十四)属于托物言志。作者写大海的风姿和情感,性格与品性,其实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象征。作者表面写大海(托物),其实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理想追求(言志)。
6. 梁启超《论毅力》一文所表达的中心是______。
A.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B.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C.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D.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A
B
C
D
A
7.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满招损,谦得益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A
B
C
D
A
[解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指出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主要决定于人事。第一段开宗明义,首先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一个王朝的兴衰,重在人为,后唐庄宗的得天下和失天下,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8. 《李将军列传》一文中,李广伤重被俘、伺机脱险的战役是______。
A.上郡遭遇战
B.雁门出击战
C.右北平之战
D.从卫青击匈奴战
A
B
C
D
B
9. 从抒写的内容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______。
A.中秋词
B.端午词
C.重阳词
D.清明词
A
B
C
D
A
[解析] 《水调歌头》这首词由中秋赏月进而抒发人生感慨,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
10. 白居易生活的时代______
A.初唐
B.中唐
C.盛唐
D.晚唐
A
B
C
D
B
11. 《五代史伶官传序》《张中丞传后叙》《马伶传》的作者依次是______。
A.欧阳修、侯方域、韩愈
B.欧阳修、韩愈、侯方域
C.韩愈、欧阳修、侯方域
D.侯方域、韩愈、欧阳修
A
B
C
D
B
12.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______。
A.反映地方民情风俗的散文
B.记叙文
C.写景散文
D.游记散文
A
B
C
D
D
[解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北国之秋的独特风貌,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浓烈的爱恋之情。
13. 《张中丞传后叙》补记许远的事迹主要采用的写法是______。
A.夹叙夹议
B.议论
C.叙述
D.描写
A
B
C
D
A
[解析] 记叙文一般应是以描写叙述为主体,兼有议论。本文虽是记叙文,但写法却与众不同,是叙述与议论并重。作者这样写是因为在叙写中要为许远辩诬,自然形成了这一特点。
14. 下列各句中带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______
A.
B.
C.
D.
A
B
C
D
A
[解析] A项两个“乃”,均为“于是,就”的意思;B项前一个“以”,“以为,认为”之意,后一个“以”,“因为,由于”之意;C项前一个“于”,可译为“在”,后一个“于”,可译为“对于”;D项前一个“为”,语助词,可译为“呢”,后一个“为”,表被动,“被”。
15. 《马伶传》中“以分宜教分宜”的意思是______。
A.用现实生活中的严嵩教舞台上的严嵩
B.用现实生活中的分宜人教舞台上的分宜人
C.用现实生活中的顾秉谦教舞台上的顾秉谦
D.用现实生活中的顾秉谦教舞台上的严嵩
A
B
C
D
D
16.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______。
A.骈赋
B.抒情小赋
C.文赋
D.骚体赋
A
B
C
D
C
[解析] 《前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有名的文赋。
17. 《楚辞·九歌》有______。
A.9首
B.10首
C.12首
D.11首
A
B
C
D
D
[解析]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由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18.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句出自______
A.《季氏将伐颛臾》
B.《庄子·秋水》
C.《陈情表》
D.《五代史伶官传序》
A
B
C
D
D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这句话是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重要句子,这句话往往还会以翻译等形式出现,考生要牢固掌握。
19.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抒发了他的______。
A.相思之苦、行役之愁
B.家破之悲、人亡之恨
C.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D.失意之悲、遭贬之愤
A
B
C
D
C
[解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写在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20. 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的是______
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D.陈独秀
A
B
C
D
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共30分。
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 作者以水与月为喻,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万物都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
[解析] 作者以水、月为喻,阐明万物都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作者认为事物都是相对的,不要拘泥于“变”与“不变”。
2. 这段文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旷达乐观,超然物外(或“超脱”)。
[解析] 作者以道家庄子“齐物”思想(相对主义)来解释人生。他认为:所有人生的长短悲喜,都是人们的主观认识,应该顺其自然,尽量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的快乐。
3.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文赋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
骈散相间。
[解析]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文赋具有骈散相间这一语言特色。
阅读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 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逐客”是重物轻人之举,不是统一中国、制服诸侯的方法。
5. 这段文字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效果如何?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使“逐客”“过矣”的中心论点更加突出。
6. 这段文字使用了何种性质的论据?
事实论据。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
如
,
凌
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
冯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7.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属: 如: 凌: 冯虚:
属:通“嘱”劝酒。 如:往。 凌:乘。 冯虚:依托太空。 冯:通“凭”,凭依。 虚:天空。
8. 分析清风、明月、江水这三种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这篇文章成功地描写了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对抒情和说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清风、明月、江水构成一个优美的意境,使人们置于这种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受,从而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快乐心情。自然之美,是人们天然的朋友,是造物者对人的恩赐,人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它。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人的幸福,从而使主人所主张的人们应该快乐的生活的观点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
9. 这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清风、明月、江水给作者带来遗世忘忧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高兴喜悦的情怀。
三、现代文阅读
共30分。
阅读《宝玉挨打》中的小说片段,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嗐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
1. 从这段文字看,贾政为什么要训斥宝玉?
因为宝玉讨厌贾雨村这类贪赃枉法的“禄蠹”,他不愿走仕途道路。
2. 从贾政训斥宝玉一事上,可以看出贾政是个怎样的人?
贾政期望宝玉走上仕途经济道路,能光宗耀祖。贾政是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
3. 这段文字塑造人物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问题。
马林诺斯基老师当时正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形势,心头十分沉重,所以说:“我们的现代文明,目前可能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他介绍我时强调我是个“年轻爱国者”,他对我能有机会成为一个“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为人类服务”,竟流露出“时感令人嫉妒”,甚至他表白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耐烦”。他还自责“人类学至少对我来说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但是为了表达他的信心,紧接着说:“我认为那面向人类社会、人类行为和人类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科学分析的人类学,它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为达到这个目的,研究人的科学必须首先离开对所谓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应该进入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较先进文化的研究”。
我重复这些话是要指出,马老师在把现代人类学者从书斋里拉进充满着新鲜空气的“田野”之后,接着他很明白地表示要把人类学的研究从野蛮人的田野拉进文明人的社区里去。在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第一步从书斋到田野的转变上他是立了功的,但从野蛮到文明的第二步,他在一生中并没有实现。目前那些以“文化领导人”、“掌握着优势文化”自居的人还坚持着先进和落后之分,“文野之别”。这条鸿沟看来还难于跨越。
4. “人类学至少对我来说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的意思是。
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阻碍着我研究人类学。
5. 文中的“田野”和“社区”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6. “这条鸿沟看来还难于跨越。”其中“鸿沟”指的是什么?“难于跨越”的原因是什么?
“鸿沟”指从野蛮到文明之间的“鸿沟”。原因是:民族偏见,民族仇恨。
阅读鲁迅《风波》结尾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7. 六斤的“新近裹脚”和“一瘸一拐”地走路有何象征意义?
象征着封建传统仍一代一代往下传袭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地重复着封建老路。
8. 十八个铜钉的饭碗有何象征意义?
象征着人们在贫穷落后中,仍在修补着几千年的老例。
9. 为什么村人又给现在的七斤以尊敬和待遇了?
因为张勋复辟的闹剧已结束,七斤因剪辫子而可能被杀头的危险也不存在了。
四、作文
5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整个世界靠大家公认的原则来维系。明确的规则意识,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首要准则。规则服务大家,更需要大家的遵守。
请以《让规则守护世界》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略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文言文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三、现代文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四、作文
1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