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6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小题计分,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第一题为中文与社会,第二题为数学与科学,第三题为英语,第四题为音乐,第五题为体育,第六题为美术)。 (备注:音、体、美专业的考生请从后三题中,任选1小题作答。)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 简要分析该文的文本特点。
文本特点
《画杨桃》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讲述了“我”在课堂上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形状,受到同学们嘲笑,老师以严肃的态度对同学们进行启发教育的故事。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语言自然朴实。文章以父亲教“我”画画时的教诲开篇,开篇即点明了主旨;以“我”在一次图画课上的经历为主体内容;以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非常相似,将使“我”一生受用作结,使文章前后呼应,再次突出主旨——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整个教育过程以老师和学生对话的形式开展,具有启发意义。
2. 如指导小学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认读“嘱”“审”“肃”等6个生字;会写“叮”“嘱”“排”等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小组合作探究,领会文中父亲与老师的话中蕴含的道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的道理;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懂得尊重他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抓住重点语句,领悟文中老师和父亲的话语,懂得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认识问题。
3. 为本课设计三组课堂提问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
课堂提问
第一组:(学生阅读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开头写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开头引用父亲的话的用意,联想后文当“我”在图画课上看到的杨桃与平时看到的不同时,铭记父亲的教诲,按照实际看到的杨桃的样子作画,从而得出结论:文章开头的话既点明了主旨,又为下文“我”实事求是的做法做了铺垫。另外,学生通过通读全文,能够发现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这样的安排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第二组:当其他学生觉得“我”画得不像杨桃而像五角星时,老师为什么突然变得严肃。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细节,帮助学生留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从人物的神态变化入手,深入理解文章。老师发现其他学生认为“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很可笑时,神情突然变得严肃,是因为老师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其他学生没有坐在“我”的位置仔细观察过,他们看到的就是平时所见的杨桃,所以会觉得“我”画错了,闹了笑话。老师决定借此机会向大家传递看问题应实事求是的道理,所以才会神情突然变得严肃。对老师神态变化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
第三组: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文章结尾部分的作用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旨,总结文章借画杨桃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突出主旨,虽未言明应“实事求是”的道理,但道理已经不言自明。父亲用言语告诉“我”要实事求是,课堂上,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来教诲大家要实事求是。如此深刻的教诲,“我”自然铭记不忘。正因为不忘教诲,“我”才能受用一生。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4. 简述分数、分数单位的概念,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②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作分数单位。
③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值相当于商。
5. 如指导小学低年段学生进行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分数。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均分月饼和小组折纸的过程,积累概念建立的数学活动经验。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能读、写分数。
6.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平均分的知识。(结合学生回答层层设问)
课件展示:2个人平均分2块月饼。问每个人分到几块月饼?
教师提问:如果现在只有1块月饼,还是2个人平均分,每个人分到几块月饼?怎样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来?
教师揭示课题:以上问题可以用我们即将学习的新课内容——分数来解决。
【设计意图】
教师结合旧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引入新知做铺垫。
二、新知探究
1.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讲授:有1块月饼,所以先写一个1;因为要平均分,所以在1下面写一条横线;因为是分给2个人,所以再在横线下面写一个2(板书

)。这个数叫作分数,读作二分之一。其中,横线叫作“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字叫作“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字叫作“分母”。
课件展示: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
教师提问:每个人分得的月饼份数如何用分数表示?
请学生板演,让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读出这个分数,教师评价。
2.区分单位“1”。
教师提问:1块月饼,平均分戍2份,这里的1份月饼中的“1”和一块完整的月饼中的“1”是否一样呢?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1”很神奇,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物体的“1”是个单位量,便于我们计量物体的个数;而“1”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即当它作为标准量的时候,它就会作为计量单位,我们称它为单位“1”。
教师结合实例讲解:当我们将1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时,相对于2份小月饼而言的一块完整的月饼中的“1”就作为单位“1”来使用。再举个例子,有4块一样的磁铁,如果我们把这4块磁铁吸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磁铁,这里相对于4块小磁铁而言的大磁铁的“1”就作为单位“1”。
教师让学生举出实例,感受单位“1”的概念。
3.分数单位。
活动:教师让学生拿出1张纸,尝试折出1张纸的

。
学生代表上台进行演示。
教师提问:月饼和纸不一样,但为什么

都可以用来表示它们的一半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平均分和分数的关系: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不考虑生活实际,

可以看作将单位“1”怎样了呢?
引导学生回答:

可以看作将单位“1”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1份就是

。
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作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
新知内容层层递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知接受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可以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例题:
(1)将1块蛋糕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整块蛋糕的多少?
(2)指出

的分子、分母和分数线分别是什么,它读作什么?
(3)

表示把单位“1”分成几份,它表示其中的几份呢?
预留时间供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讲解。
【设计意图】
结合新知出示例题供学生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教师巡视指导,因材施教,保证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学懂会用。
四、教师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新知学习过程,并总结:分数由分子和分母构成,中间的横线叫作分数线,横线上面的整数叫作分子,横线下面的整数叫作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一份的数。
【设计意图】
教师总结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记忆新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7. 简述角色扮演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角色扮演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如下。
①角色扮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②角色扮演给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学知识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以发展。
③角色扮演集交际、表演、合作于一身,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8. 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Knowledge aim: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sentence pattern "May I have...?".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 "May I have...?" to ask for what they want in the supermarket.
Emotional aim: Students become more willing to express wishes in English in their daily life.
9.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新授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导入和新授环节
Lead-in:
Play a short video shot in a supermarket and have a free talk with students about what they can buy there.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并就与课文话题相关的问题展开自由交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Presentation:
①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nd choose True or False for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 There are toys in the supermarket.
______
b. They buy a balloon.
______
c. They buy some apples.
______
②Ask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The boy wants to buy something, and what does he say to his mum?
Then present the sentence pattern "May I have...?".
T: You want to have something, and you can say "May I have...?". For example, you want to have some oranges, you can say "May I have some oranges?". You want to have an ice-cream, and what can you say?
Ss: May I have an ice-cream?
T: Great!
【设计意图】
阅读文章后判断对错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本课内容,在语境中熟悉新句型;通过问答教授新句型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与理解。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0. 简要分析歌曲特点。
歌曲特点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采用了D大调,2/4拍,四乐句一段体结构,第二、四乐句分别是在第一、三乐句的基础上改变尾音而成。歌曲的旋律以级进为主,欢快、活泼,歌曲描写了洋娃娃与小熊跳舞的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总的来说,这首歌曲音域较窄,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11.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及儿歌的旋律之美,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学唱、编创等方式,提高音乐表现力,培养创编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自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并能配合一定动作进行表演。
12.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本课主要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
教学环节
①听赏
a.初听,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学生听赏。
教师提问: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轻松、欢快、活泼。
b.复听,教师再次播放歌曲音频,学生结合书本欣赏。
教师提问:歌曲的名字、调式、拍子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洋娃娃和小熊跳舞》,D大调,2/4拍。
教师继续提问:洋娃娃为什么要和小熊跳舞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合理引导,并将话题引回歌曲本身。
②解决重难点
a.教师弹钢琴伴奏,带领学生练习演唱D大调音阶。
b.带领学生初步熟悉歌曲中的节奏。
③学唱歌曲
a.带领学生一起有节奏地朗诵歌词。(教师示范拍手朗诵;学生看书跟随教师朗诵;学生独立朗诵)
b.带领学生用“la”模唱歌曲旋律。(教师完整范唱一遍;教师逐句范唱,学生跟唱;教师带领学生模唱;学生独立模唱)
c.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一遍歌词;教师带入歌词完整范唱一遍;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演唱;教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唱;学生独立演唱)
d.引导学生融入感情演唱歌曲。
教师提问:我们之前总结过的,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学生回答:轻松、欢快、活泼。
教师进一步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在歌曲中表现出这种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轻重拍不要太明显,强弱适中,演唱速度要稍快一点,音不能太连贯。
教师用钢琴伴奏引导学生自然地融入情感进行演唱。
④创编舞蹈
a.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创编舞蹈动作,教师巡视指导。
b.各组展示,互评。
【设计意图】
通过对歌曲的层层分解,以及对学生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基础、稳步提高,直至学生能够正确、自然、投入感情地演唱歌曲。接着再加入舞蹈动作编创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演唱中投入真情实感,同时还将音乐和其他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双手前掷实心球
动作方法: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开立,两臂屈肘,两手持球于头后;上体稍后仰,重心落在后腿上,然后两腿用力蹬地、收腹、甩臂,用全身力量将球从头后向前上方掷出。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3. 简要说明“双手前掷实心球”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屈肘后仰、向后引伸,蹬地收腹、快速挥臂。
教学难点:出手时机,动作连贯,协调用力。
14. 如果指导水平二的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双手前掷实心球的相关动作术语,初步了解双手前掷实心球的技术动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徒手模仿练习及投远练习,85%的学生能够掌握双手前掷实心球的动作要点,发展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协调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投掷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培养竞争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在练习中能够培养自信、果断、坚毅等优良品质。
15.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易犯错误的纠正方法并说明理由。
易犯错误的纠正方法及理由
易犯错误
|
纠正方法
|
理由
|
掷球过高或过低
|
可在投掷方向的一定距离处设置适当高 度的横绳或横杆,帮助学生体会、分析投 掷时实心球出手角度对投掷距离的影响
|
掷球过高或过低是由于学生投掷实心球 的角度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故教师 应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实心球出手角度的 因素,并对学生的动作给予指导纠正
|
只用上肢力量,不 能全身协调用力
|
徒手模仿练习,体会用力顺序;提示学生 注意发力顺序:屈肘、后仰、蹬地、收腹、 挥臂,身体协调用力
|
学生对技术动作不熟悉,动作不连贯,用 力顺序混乱。故教师应让学生多进行徒 手练习,强调用力顺序
|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6. 列举漫画的表现形式。
漫画的表现形式
漫画的表现形式有独幅漫画、四格漫画、系列漫画和长篇故事漫画等。早期漫画为独幅漫画。当一幅画面表现不了一段情节时,漫画家常常采用四格画面来表现,称为四格漫画。当四格漫画的创作累积到一定数量以后就成为系列漫画。有的漫画故事性(或叙事性)比较强,篇幅也比较长,可称为长篇故事漫画。
17.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相关绘画作品,了解漫画的基本技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回忆生活中的趣事,尝试用不同的漫画技法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活中趣事的发现和创作,培养关注周边事物、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初步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18.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导入环节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几天你身边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同学们遇到的事情都很生动、有趣,让我们用画笔描绘出来吧!
【设计意图】
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了需要学生思考和表达的问题,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双向的,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画一幅有趣的画”内容的新授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画一幅有趣的画”的新授教学活动
活动一:作品展示
教师展示往年学生的优秀绘画作品并提问:这些画面都画了些什么呀?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在绘画时要注意:①明确主题;②确定描绘对象;③添加合适的背景。
活动二:交流讨论
小组内部先交流生活中遇到的趣事,后由代表把小组同学认为最有趣的事向大家进行叙述。
教师提问:怎么用画笔表达有趣的事情?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表现对象的大小比例、前后位置关系;形象要生动有趣,能够通过形象刻画传达故事情节。
活动三:实践创作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作:
①构思:对要表达的事情进行构思设计。
②构图:将要表达的人物、事物等进行合理安排。
③形象描绘:根据构图刻画人物、事物等,注意人物的形态、表情。
④添加场景:整体调整画面,添加适当情节使画面中所表达的事情更加丰满。
【设计意图】
首先展示有趣的绘画作品,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趣事,以此作为创作素材。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感受创作的乐趣。